最近,反映十八大以来各领域改革成就的电视专题片特别多。以《永远在路上》等为代表的专题片,因其揭示问题深刻、披露情节翔实,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中央党政机关纷纷跟进,以专题片的形式剖析问题、总结成绩,无疑对于政务透明、凝聚共识具有正向意义。毕竟,坦诚公开是有其力量的。
由中央政法委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六集政论专题片《为了公平正义》,最近连续播出。十八大以来国家各个领域取得的改革成果非常丰富,对于吃瓜群众而言,有两类案件的围观度最高。一是贪官落马,二是冤案平反。改革的获得感,常常从这些与自己并无直接利害关系、但关乎公平正义的事件中油然而生。而后者,正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之下,司法体制改革、拨乱反正的最直观成果,也是这部专题片所要论述的内容。
这部片子一开始就揭示了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长期以来人民群众“信访不信法”,司法的公信力受到怀疑。这一现象成因复杂,只有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方式现代化中才能根本解决。但无可讳言,司法不公、关系案、金钱案这些体制弊病,妨碍了司法实现公平正义,是造成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
司法行政化、权力干预司法是法学界长期关注的焦点。审理案件的法官没有做出判决的权力,而有决策权的庭长、院长,则不参与具体的审理。这种责任不清的体制,使案件各个环节的参与者,缺乏应有的谨慎和责任心。于是冤假错案易于发生,却又难以追责。
从2014年正式开始的本轮司法体制改革,就遵循司法亲历性的规律,将建立“司法责任制”作为主题内容,总体目标就是“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其中法官、检察官“员额制”,被视为落实司法责任制的基石。
简单地说,员额制就是根据地区实际情况,确定一线法官检察官的数量限额,凡是进入员额的,都要在司法一线办案,并对案件终身负责。这项改革改变了以往大量占据编制的司法人员不办案的状况,将司法系统中的精英集中到一线,全国范围内一线办案力量增加20%以上。入额以后,具体承办案件的法官检察官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并承担审理案件的责任。以往逐级请示、层层审批的行政化模式,变成法官检察官为中心的决策模式。
我参加过几次由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主持的政法工作相关会议,突出印象是他非常鼓励改革创新。他曾强调对于司法体制创新,“不要随意指责批评。努力让实践走在争议之前,根据实际效果判断是非。”在这种氛围下,许多后来被推广的经验,都是由地方自主先行先试起来的。比如面对内设机关冗杂分散、人力资源无法集中的问题,吉林省人民检察院主动“拆庙减官”,将之前设置的34个处室,整合为“九部一委”。处室少了,“官儿”就少了,效率也提高了。 改革后,吉林省检察院业务人员占比增长15.4%。在省院带头下,吉林全省检察机构四个多月就完成了改革。
十八大以来司法体制改革另一大特点是,那些媒体讨论多年,民众呼唤良久的改革举措,总能及时得到回应和落实。比如讨论了整整十年的劳动教养制度,终于在2013年被废止。再比如适时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正式实施全面两孩政策。立案登记制度、居民身份证异地办理、依法解决无户口人员户口登记问题等,无不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
通过《为了公平正义》这部专题片,我们了解到,十八大以来重大的司法改革举措,都是由习近平总书记为组长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来审定。由中央统筹部署“高位推动”,显示了这次改革的全局意义。早在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司法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司法体制改革纳入到政治体制改革的高度考量,我们有理由怀抱更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