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洗个澡也有这么多讲究?这才叫文化

2017-12-15 来源:十点读书

  曾经看到一个洗澡的段子:某南方考生不愿意来北方上大学因为害怕北方的澡堂。原因竟然是:

  北方的澡堂没有隔间,一群人赤裸相见,相互看光光,感觉被偷窥了;

  北方人还经常约澡,给对方搓背,而搓背的工具——搓澡巾,更是南方人难以理解的物种。

  说到洗澡这件事儿,不仅有南北方的地域差异,从古至今,在不同的年代,洗澡的含义也大不相同。

  今天十点君就和大家一起聊聊:关于洗澡这件事儿。

  古代为什么说洗浴是古人的信仰与精神生活?

  中学时代,大家都背诵过“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曲水流觞的行为,可以说是非常“小资”了,约三五好友,围坐在绵延的河流旁饮酒作诗。

  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想想这样的场景,好不快活。

 

  然而你能想象吗?“曲水流觞”这一典故竟然和一桩女婴离奇死亡事件有关系。

  话说在东汉时期,有一户姓徐的人家生了一个三胞胎女婴,本是大喜的事情,却不料三天后,三个女婴都离奇死亡。

  村子里的人都觉得奇怪,也很恐慌。一传一,十传百,大家都觉得这是"不祥"的预兆。于是,将孪生女婴死亡的日子三月初三视为“恶日”。

  迷信观念作祟,他们不知道从哪儿打听,说去水边盥洗,可以驱逐晦气。于是,村里人男女老少竟然都相伴去水边洗澡,去除“恶日”带来的晦气。

  因此,曲水流觞最早的含义是祓除邪祟:通过洗濯身体,达到除去凶疾的一种祭祀仪式。

 

  后来,不仅民间百姓风行一时,帝王后妃也去临水除垢,参与其中。

  随着时间的发展,洗澡的习俗又进一步演变为临水宴饮。“曲水流觞”成为了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千古名篇《兰亭集序》便是在这样的场合下诞生的。

  因而,“曲水流觞”渐渐成为了一种精神信仰,代表着古人对神灵的敬重。

  近代为什么说洗浴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抛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

  如果说洗澡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动荡或者强弱?你或许不信。

  可是,它确实是存在的。社会动荡,洗澡都成了一种奢侈。

  1. 在前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时期,民众失去了洗澡的权利。

  由于塔利班实行极端宗教统治,女人必须蒙面,不允许妇女接受教育和就业;还禁止所有民众沐浴,违者将受到严厉惩罚。

  2. 在中世纪,欧洲人曾有过两百年“不洗澡”的历史。

  在西方中世纪的黑暗统治时期,肮脏的躯体被看作更能接近上帝,不洗澡则成了圣洁的象征,那些有足够勇气长年不洗澡的人,甚至会被册封为圣人。

  3. 在中国的近代,洗澡成为了一种精神享受。

  在明朝时期,服务行业日渐兴盛,有人将“澡身”与“赏古玩”、“亵名香”、“诵名言”相提并论;

  清代时期 ,澡堂子的建造格局,基本上和现代的公共浴池相差无几了。因此有「人身四快事」的说法:“剃头、取耳、浴身、修脚”。

  始创于清朝光绪年间的“鑫园澡堂”,距今已有100余年历史。

  而创办这座浴池的人,竟是清朝大太监李莲英的义子:李福庆。据说当年老佛爷给李莲英的钱,都被投在这间澡堂里了。

 

  「人身四快事」:剃头、取耳、浴身、修脚

  浴池所在的胡同十分静谧,住在附近的老街坊经常光顾这里, 渐渐地老百姓口中有了「来澡堂相当于一日三餐,缺不得」的说法。所以,许多老北京人从小就养成了“泡澡”的习惯。

  「热毛巾来嘞」搓澡的师父嘴里吆喝着,手舞足蹈地举着热毛巾。他们一边忙活着搓澡,一边和客人聊着家长里短、谈着国家大事,京味儿十足。

  文艺界的大腕侯宝林也经常来这洗澡,他喜欢泡在热气腾腾的大浴池中,与周围的来客们边洗澡边谈天说地,其乐融融。

 

  侯宝林(左一)、刘宝瑞(中)、马季(右)

  随着“鑫园澡堂”的名气越来越大,外国人士也都慕名而来,体验泡澡文化。

  百年澡堂的出现,相应的提高了国民的卫生健康意识及身体素质,进而从整体上改善了中华民族的外在形象,一定程度上使中国人抛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

  遗憾的是,这个拥有百年历史的澡堂早在2014年就关闭了。除了经营成本的增加,也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老百姓在家就可以完成洗浴有关系。

  百年澡堂或许渐渐会被人遗忘,但沐浴文化已渗透于每个人的生活中。

  现代请问你几天洗一次澡?

  在今天,洗澡已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事儿,可对于下面这两位却成了无比头疼的事情。

  创作《雷雨》的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是出了名的不爱洗澡。

  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正在看书的曹禺一推再推,最后被家属再三催促,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

  一个钟头过去了,也没见他出来,房内还时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

 

  曹禺先生:“真读书假洗澡”的典故

  曹禺的家属终于坐不住了,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着水。

  从此,曹禺“真读书假洗澡”的典故便流传开来。

  无独有偶的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章太炎,也有不爱洗澡的怪癖。

  达到什么程度呢?这位大师竟然能忍受三个月都不洗澡。

 

  国学大师章太炎

  他在生活中常常以不修边幅的形象出现:衣服长年不换洗,两袖积满污垢,油光发亮。即便是出外旅游、讲学,他也如此装扮。

  于是他夫人时常嘱咐随从,要提醒他洗澡、换衣服。但因为洗澡的事儿,章太炎总与随从吵架,认为这是干涉他的个人自由。

  由于不爱洗澡,他头发老是脏兮兮的,终于有位朋友看不过去了,每月都按点,强拉着他到理发店理发。

  鉴于此,章太炎真是名副其实的”邋遢王”啊。 

  那这位大学士就没有干净的时候吗?有!

  1906年,章太炎出狱,同盟会派邓家彦、龚练百前去迎接,发现这位大学士“面白体胖”,二人都很诧异,自认识章太炎以来,从来没见过这般模样。

  后来得知,原来章太炎平日最害怕沐浴,入狱后,西洋狱卒每天强迫他洗澡,因此人变得干净了许多。

  真是难为了这位大学士,人生最干净的时刻竟然是出狱的时候。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