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韩非子寓言故事有哪些?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2018-03-03 来源:搜狐网

 

韩非子像

  出生于战国末期的韩国,对于韩非子有两种说法,一个是指当时韩国贵族韩非本人,还有一个是指他死后后人将他的事情集聚写的一本书。

  韩非子的寓言生动形象,在生活中是比较现实的,他巧妙的运用着这些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与看法,具有鲜明的特点。

  他的著名寓言就有《守株待兔》、《螳螂捕蝉》、《塞翁失马》等等,比如说“买株还珠”;在这个寓言故事中也告诉了我们后人不能光只看到了光鲜华丽的外表,注重本质的内容珍贵才是最重要的,不要只看到了你自以为的好东西,说不定相比而下,另一样你没注意到的东西价值以及利用的更高。

  以及他的寓言故事现如今也列入了教科书之中,他的寓言故事也非常的有教导作用,语言诙谐幽默,道理一读就懂,也非常的客观,可一针见血的表明它的含义。

  韩非子虽然在言语上不善于表达但是却是著述的一个大手笔,也正因为如此,他也成为战国末时期秦国初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散文家,以及他也是一个非常能游说的人,法家的代表人,在上的影响力也是非常大的。韩非子的名言都非常的客观道出了真谛,给予了我们后人很多的启发,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藏这的哲理与他的艺术性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给了我们无限的启迪,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具有相当大的文学价值。

  韩非子孤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韩非子出生于战国时期,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处处都是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以及人权斗争之中,浩大的土地被瓜分为几大部分,而每个国家的兴衰都在于他们的君王是否贤明,国家从兴衰到兴盛在由兴盛到兴衰,起伏不定,而这一切当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韩非子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的著名文集《韩非子》中就有一篇表达了他内心中对自己并未受到重用以及对现世状态的愤怒之情,其中的见解颇为深妙。

  《韩非子孤愤》出自于《韩非子》,其中的孤代表了好几种意思,孤其可理解为真正看的出事情的真相,世态的状况的人十分的少,也可理解为韩非子当时不得志;而愤可解为韩非子对朝政以及民情的一种愤怒的心情。

  《韩非子孤愤》其中主要是写韩非子举例之前的君王统治国家,而国家到最后却还是灭亡的根本原因,他将这一切都做了一个总结,其原因是在于君王,大多数的朝政对于法律都不甚严谨,国家的最高权位在于君王,而有很多人为了得到权位就在君主的面前说着好话,俗话说拍马屁,而那些真正看的明白事务的人往往说话直白,衷心的人说话不讨的君王的欢心,良药苦口但是利于病,就是这个道理,亲近君主的人都是小人,君主被蒙蔽了双眼,体会不到民情,久而久之,国家灭亡了,孤愤的愤怒就是在这一点之上。

  虽然将六国都统治在自己的挥靡之下,但是因为他还是国家的最高权力人,所以国家还是灭亡了,法与权力很多时候都是相冲的,韩非子为何孤愤就在于此。

  韩非的老师叫什么

  韩非的老师是荀卿。,名况,字卿,赵国人。由于古代荀孙二字同音,可通用,所以世人孙荀合称。荀卿生活在战国末期。 根据“苟卿别传”的说法,荀子死于始皇三十四年之后,距离一百多年。

  荀子像

  少年时期的荀子曾经慕名到稷下学宫游学,因为齐国和燕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战乱,荀子离开齐国去了楚国。当荀子重回故地时,已经是而立之年。所以,在当时的学术界有很高威望的荀子,受到了礼遇,被尊为“卿”。在学宫中被称作“最为老师”。荀子的一生都在从事教学,教育了很多出色的学生,其中也包括韩非和,他们两人分别是法家学派的代表和、秦国的丞相。

  荀子回到稷下学宫后,也曾经离开齐国到秦国。他认为秦国是七雄中最有可能统一中国的国家。荀子鼓励秦王实现统一大业,还提出了相应的方法。然而荀子只在有生之年被楚任命为兰陵令,直到死亡。后来葬在兰陵,现在的山东省临沂市兰陵镇。

  荀子的思想学说以儒为本,兼道、法、名、墨等家的长处。并以孔子的继承者自称,然而却对孔子的思想有损益,他的政治思想更突出强调的是孔子的“礼学”,很有弃儒向法变化的趋势。

  荀子提倡性恶论,所以强调后天之学。荀子的学问,出自孔子一派却又深于孔,他的中心虽然是用礼义做为治,然而他的思想很博大,是集合各家思想的大成之作,不是“儒家”所能包容的。

  荀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集所有大成者,同时也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

  韩非子有度里写了什么

  历史中有一重大的历史转折就是在秦朝时期,嬴政一统六国,虽然嬴政焚书坑儒被世人称之为暴君,但是不得不说嬴政能够一统六国其实力可赞,而这最大的因素就是在于嬴政所遵循的思想道路,那就是韩非子的“依法治国”的思想。

  韩非子出生于战国末,创立了法家学派,并且他传扬主张法家思想,在他的思想虽然集合了儒家学派以及道家学派,但是还是有很多一部分是和儒家学派成对立意见的。韩非子是一名著名而又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作品《韩非子·有度》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十分的大。

  《韩非子·有度》这个意思其实是有法度,韩非子主张法治国家,有度之中又分别讲诉了几点,通过举列等手法来描述了如何治理好一个国家,告知作为一代君主应该严格实行法治,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君子大臣都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做错事,犯下罪过就应该受到相应的惩罚,而不应该视若无睹,这样子,一个国家才会被治理的条条有序。君王应当贤明应当慧眼识人,重用有才能的人,那些贪官污吏往往在君王面前是一套而在百姓的面前又是一套。

  《韩非子·有度》中的思想有一点提出是与儒学完全相反的,那就是韩非子认为就算是臣做错也受罚,君主不能为之避过,而法家恰恰相反,当然这种法治对于治理一个国家来说更加的实用,这也是最后嬴政能够一统六国的根本原因。

  韩非子的五蠹写了些什么

  “成败在于韩非”秦国的从统一六国到走向衰亡韩非都成了一个关键性的原因。《五蠹》是韩非子所著作的文章,其中的文章也体现了韩非子的才华,以及著述能力。

  韩非子出生于战国时期的七雄争霸战乱时代,他所在的韩国是当时势力最弱的国家,韩非子亲眼目睹自己的国家一步一步走向衰亡,于是他觐见给韩王将自己的想法告知了韩王,但却遭到了拒绝,韩非子十分的失望,但是却没有因此而放弃,最后他终于探索出了由弱变强的方法,并且主张反对“儒学”的仁义之说,他著作了《五蠹》等书籍,其内容思维严密,推论严谨。

  五蠹其实指的是当时社会上的五种人:一是战国时期末的儒学家,二是工商民三是当时的游侠,四是依附贵族的人,五是纵横家。

  韩非子在五蠹中的论证方法十分的精彩,恰当,具有丰富的论证特色以及耐人寻味,举出了大量的证据来证明他思维,并且还做了仔细的描述,他的没一句中都像是一把锋利的刀刃,刀刀直入命害,《五蠹》也是体现了韩非子政治思想的重要文献,也具有相当强而有力的说证明。

  也是在《五蠹》中,韩非子明确的表明每个人都品德兼有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人与人之间都是追求利益的,治国讲仁义道德是不现实的,只会让国家更加的衰败,他推广“轻罪重罚”的理念,以法律的手段来巩固统一国家以及实行君主权制。

  韩非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韩非(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君主韩王的儿子,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论家、思想家、哲学家,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一书。在国家统治方面,韩非主张法治,深得秦王嬴政的赏识,他的主张反映的是新兴封建地主的利益和要求,为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那么他的政治主张具体又有哪些呢?

  首先,说一下他最主要的政治主张,即法治。他提出了“重赏、重罚、重农、重战”四项政策,虽然严苛,但同时,他也主张“法不阿贵”,即君子于庶民同罪。

  韩非还喜欢研究历史,他对于历史的态度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也就是说在制定一些政策时应该因时制宜,不能循规蹈矩。

  对于君主,他主张君主必须握有绝对的权利才能统治好国家,并主张清除封建奴隶主的势力,取而代之的是选拔一些封建官吏。

  对于臣下,他认为要去“五蠹”,防“八奸”,五蠹分别指的是学者、纵横家、游侠、依附贵族并逃脱兵役的人、商工之民。他认为这些人会扰乱法治,威胁到治国安邦。八奸指的则是君主妻妾、君主亲信随从、君主的叔侄兄弟、意图讨好君主的人、散发钱财取悦民众的人、收买人心,制造舆论的人、养剑客,炫耀自己威风的人、结交大国培养个人势力的人。他认为这些人或借自身良好的条件给国家安全带来威胁,也要防。

  对于民众,他认为民众的本性是好逸恶劳,因此提倡用刑罚来制约他们,但同时他也主张轻徭薄赋。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