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弃官离鲁之后,诸侯各国皆知其有才能。楚昭王使人聘孔子,孔子欲往,陈、蔡两国派人将孔子及其弟子围困,楚王派军队将孔子接到楚国。楚王兴师动众请来孔子,居然没有用孔子。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楚昭王
楚昭王登基的时候还很年幼,当时楚国有人反对楚昭王登基,想要拥立楚平王的弟弟子西为王。将军子常曰:“太子珍少,且其母乃前太子建所当娶也。”欲立令尹子西。子西曰:“国有常法,更立则乱,言之则致诛。”乃立太子珍,是为昭王。(《史记·楚世家》)意思就是说:有个叫子常的将军说:“太子年少,而且他母亲应该嫁给以前的太子。”想要立子西为王,子西说:“国家有纲常,随便更改就乱了,说这样的话容易被诛杀。”便让太子珍继位,也就是楚昭王。也就是说,楚昭王能登基得益于子西的让位。子西何许人?
昭王南征
子西,楚平王的庶弟,也就是楚昭王的叔叔。他在楚国的影响力有多大呢?楚昭王病重,让位给其三弟,三弟答应。等昭王去世,其三弟和子西秘密接回昭王的儿子,立为楚国国君。也就是说楚国两代君主都是他拥立的,而且楚国人还想拥立他为国君。他在楚国国君或是楚国大臣中的地位是十分高的,说话的分量很重。为什么要介绍子西呢?因为他的几句话让楚昭王放弃给孔子封地。那么他是怎么说的呢?
王之使使诸侯有如子贡者乎?王之辅相有如颜回者乎?王之将率有如子路者乎?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四个问题将楚昭王问蒙了。从楚昭王的角度来说:他只想用孔子,却没想到孔子有很多优秀的弟子,给孔子封地无异于养虎为患。楚国本来就是诸侯国,孔子成了诸侯国中的诸侯国,孔子有那么多优秀的弟子终有一天会壮大起来。到时候楚国又多了一个劲敌。孔子学的是周礼,尊的是周王,如果有一天楚国统一六国称帝,于情于理孔子肯定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更重要的一点是,子西在楚国的地位很高,楚昭王不得不考虑子西的意见。而从子西的角度来说:子西代表的差不多是皇亲国戚,当时楚国的军政大权全都掌握在楚平王的叔叔或者哥哥弟弟手里。孔子来了,肯定要从皇亲国戚里面夺权,仅仅是孔子一人也就罢了,孔子的弟子太优秀了,优秀到完全可以取代他们。就算将楚国大臣换一遍孔子的弟子还有富余。不想当皇帝,是因为皇帝也是自家人,权力还是在自己手里。但让他们交出手中的权力,完全信任孔子,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情况来看,很显然是做不到的。包括鲁国,鲁国丞相一直在季氏手里,而季氏也是皇亲国戚。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的统治形式注定了孔子不被其他国家重用的悲剧。而这紧密的权力集中也注定了楚国、鲁国不可能统一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