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0年,是乾隆皇帝五十大寿,照例要隆重庆祝的。各地官员,早不早地就准备了进献礼物。云贵总督恒文与云南巡抚郭一裕,别出心裁地向乾隆皇帝进献了一款黄金打造的手炉。
然而,恒文不但没有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反而惹来杀身之祸,被乾隆皇帝下令自尽。这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恒文是满洲正黄旗人,根正苗红的他,没有走科举之路,而是直接进入国子监学习,当了一名负责抄抄写写的笔帖式。恒文精明强干,又在军事上颇有见地,得到了乾隆皇帝的信任,升迁频仍,1756年官至云南总督。同时迁任云南巡抚的是郭一裕。
恒文和郭一裕,一个是满人大臣,一个是汉人大臣。再加上督抚同城,他们都在昆明上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当然,他们都是在官场浸淫多年的人了,喜怒不形于色,还是能够正常相处。
1757年3月,郭一裕向恒文提了一个建议,趁乾隆皇帝即将迎来五十寿辰之际,进献一件宝贝,向主子表示一点忠心。恒文一想,云南地方偏僻,物产贫瘠,拿不出什么值钱的宝贝。好在云南有不少金矿,不如就凑点黄金,做一个黄金手炉进献给乾隆皇帝?两人一拍即合,这事儿就这样定了。
随后,恒文和郭一裕就给下属州县安排了任务,让他们采购黄金。州县官员高高兴兴地接受了任务。俗话说“雁过拔毛”,清朝时期,基层官员最喜欢这样的摊派任务了,这等于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赚钱的机会。
基层官员向金矿老板和商贩购买了黄金,喜滋滋地交了上去,然后静候佳音。然而,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却等来了一个坏消息。
按照当时的市场行情,一两黄金可以值14两银子,可是,恒文大笔一挥,收购一两黄金只支付10两银子。州县官员顿时傻眼了。这下,如果按照这个汇率执行的话,他们非但赚不来一分钱,还要赔钱。赔钱的买卖,他们怎么会做呢?干脆依葫芦画瓢,按照这个汇率摊派给辖区的金矿老板和商贩。
这下,轮到金矿老板和商贩哭了。他们怨声载道,纷纷状告州县官员低价收购黄金,扰乱黄金市场。由于牵连太广,全省都沸腾了。
怎么办呢?郭一裕比较机灵,知道这件事纸包不住火,迟早会酿成一场官场地震,不如首先站出来。于是,郭一裕秘密奏报朝廷,揭发恒文。乾隆皇帝收报后,立即派遣刑部尚书刘统勋会同贵州巡抚定长前去调查此案。
这个案子案情并不复杂,因此调查组一行很快就查得水落石出。关键在于,恒文和郭一裕的态度大不一样。恒文一口咬定,贱买黄金是为了给乾隆皇帝进献黄金手炉;郭一裕却坚决否认,不承认曾经给乾隆皇帝送过黄金手炉。
审讯结束,调查组按照大清律例,拟出了初步处理意见,判处恒文绞监候,郭一裕杖一百、流三千里。三法司核拟具奏,同意了调查组的初步处理意见,随后将案子送到乾隆皇帝处,等候最终判决。
乾隆皇帝认为,对恒文的处理太轻了。他恼怒地说:“(恒文)为大臣,以进献为名,私饱己橐,簠簋不饬,负恩罪大。”“著派侍卫三泰、扎拉丰阿,驰驿前往,于解送所至之处,即将此旨宣谕,赐令自尽。”恒文为一个黄金手炉丢了大好前程,送了老命。
对于郭一裕,乾隆皇帝则减轻处罚,他说:“一裕本庸鄙,前为山东巡抚,尝请进万金上供。在官惟以殖产营运为事,但尚不至如恒文之狼藉。”没有将郭一裕流放,仅仅是革去职务。
毫无疑问,在这件案子里,恒文和郭一裕的违法情节相差无几,结局却大相径庭。这与他们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
恒文坚持称贱买黄金是为了给乾隆皇帝进献黄金手炉,将罪责推到乾隆皇帝身上,这将皇帝的颜面置于何地?这样的大臣不严厉惩罚,引起后来人的效仿怎么办?因此恒文死定了。郭一裕打死不承认进献黄金手炉一事,没有将责任推给皇帝,而是选择自己背锅,这样的大臣,当然能够引起乾隆皇帝的“格外之恩”,从轻发落。
事实上也是如此。案件平息,几年后,河南按察使出现空缺,乾隆皇帝立即将郭一裕授予河南按察使一职,官居正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