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清开国第一功臣为何被挖坟掘墓、挫骨扬灰

2019-01-11

  在咱们普通老百姓眼中,挖坟掘墓、挫骨扬灰是对于那些生前作恶多端、罪大恶极、民愤极大的人死后的一种惩罚措施。但是,今天老导游和你聊的这个死后被挖坟掘墓、挫骨扬灰的人确是一个大人物。他就是大清开国第一功臣,被乾隆帝评价为“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的权倾朝野的摄政王—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既然多尔衮生前如此功勋卓著、位高权重,死后咋就会落了个如此的下场呢?这还要从多尔衮一生之中的三大成就和三大问题说起。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

  多尔衮是清朝建立统一大业的关键人物。是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正是由于他采取了适当的政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形势.清政权才得以在全国范围内顺利建立起来。

  三大成就之一:青年才俊,战功显赫,率领清军入关

  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尔衮被封为贝勒;天聪二年(1628年),17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因为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

  天聪三年(1629),皇太极率军攻明,多尔衮在汉儿庄、遵化、北京广渠门诸役中奋勇当先,斩获甚众。1630年的大凌河之役中多尔衮协同友军攻克坚城。

  朝鲜和察哈尔一直被皇太极视为明朝的左膀右臂,是后金攻明的后顾之忧。

  使多尔衮名声大振的就是征服朝鲜和蒙古察哈尔部的战役。天聪六年皇太极大败察哈尔部,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奉命率军肃清残敌,多尔衮不仅招降了察哈尔残部,还得到了遗失二百余年的元朝传国玉玺,使皇太极获得称帝招揽人心的工具。

  1636年多尔衮随皇太极亲征朝鲜。他率军进攻朝鲜王子、王妃及众大臣所居之江华岛,一方面竭力劝降,一方面“戢其军兵,无得杀戮”。对投降的朝鲜国王“嫔宫以下,颇极礼待”。这使朝鲜君臣放弃继续抵抗,减少了双方的杀戮。

  这两役之后,战局顿时改观,后金除去了后顾之忧,朝鲜和蒙古察哈尔派兵、运粮参加对明战争,后金实力大增。皇太极在天聪十年(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清,皇太极称帝后,论功行封,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已列六王之第三位,其时年仅二十四岁。

  在此之后,多尔衮几次率师攻明,均获辉煌战绩。崇德三年(1638年)他被授予“奉命大将军”,统率大军破墙子岭而入,于巨鹿大败明军,明统帅卢象升战死。然后兵分两路,攻打山东、山西,多尔衮所部共取城三十六座,降六座,败敌十七阵,俘获人畜二十五万七千多,还活捉明朝一亲王、一郡王,杀五郡王等,给明朝以沉重打击。

  1640年到1641年,多尔衮又作为松锦决战的主将之一走上战场。他以郡王的身份屡次向皇太极上奏作战方略,亲自率领八旗中的四个旗的护军在锦州到塔山的大路上截杀明军,并在攻破松山后率军围困锦州,迫使明守将祖大寿率部投降。松锦之战后,明朝关外只剩下宁远孤城,清军入关已是时间问题

  三大成就之二:审时度势,以退为进,推举福临为帝

  1643年皇太极猝死。当时争夺皇位的主要有两股势力:一方是皇太极同父异母的兄弟多尔衮及两白旗大臣,另一方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及两黄旗大臣。双方实力不相上下,多尔衮如果想强行登基的话,他的兵力并不足以抗衡豪格集团,称帝就意味着满洲内部的自相残杀,就算以力服敌,一场内讧必将使得满族元气大伤。

  多尔衮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高明的政治手腕,他立志要建立超过父兄的基业,这就需要整合满族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经过内讧的满族并不能给予多尔衮进军中原足够的支持让他一展报负,父兄两代人辛苦创下的基业也将毁于一旦。

  在这样的情况下,多尔衮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推举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为帝。济尔哈朗和他共同辅政。这是平衡满族八旗几派势力最好的一个方案,不仅巧妙地把豪格排除在外,又赢得了两宫皇太后为代表的两黄旗的支持,实在是当时错综复杂情况下对他最有利的选择。

  在随后的山海关之战中,多尔衮运筹帷幄,招降了吴三桂,击败了李自成的农民军,占领了北京城,开启了清朝入主中原的历史。

  入关以后,多尔衮拒绝了明朝降臣的劝进,在较短的时间将小皇帝接进紫禁城。通过顺治登基、定都北京等一系列的政治运作,正式宣告以清代明的事实,也坚定了满族内部团结一致入主中原的信心。

  三大成就之三:逐鹿中原,鼎定天下,确立大清一统

  顺治登基、定都北京后,多尔衮继续率军,逐步消灭了国内抗清的主要势力,尤其是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在进行统一战争的同时,多尔衮也开动了整个国家机器,力图使其正常运转。在政治体制上,接受了明朝的现成制度,并且任用所有明朝的叛将降臣,除整顿旧官之外,多尔衮还注意选用新人。在中央机构中,仍以六部为最重要的国家权力机关。到顺治五年,多尔衮于六部实行满汉分任制度。此外,在顺治元年十月的登极诏书中,还重开科举制度。在民族关系和对外政策方面,多尔衮继承了乃父乃兄的政策,对漠南蒙古友好相待,蒙古诸部曾入关协助清军作战,多尔衮对他们优劳有加。西藏和回疆也早与清廷建立了联系。统治西藏的和硕特顾实汗和达赖五世、班禅四世在顺治二、三年间上表入贡,多尔衮也遣使携礼物去慰问。顺治五年,多尔衮又派人敦请达赖喇嘛进京,加强双方的关系。

  三大问题之一:专横跋扈,涉嫌谋逆, 威胁皇帝安全

  入关后,多尔衮初称摄政,次称皇父,继而时常越过皇帝发布圣旨。在顺治皇帝看来,暂时没篡权当皇帝只是迫于形势不得已的策略而已,对小皇帝顺治来说是一个寝食不安的威协。

  三大问题之二:排斥异己,诛杀帝兄,侮辱皇帝人格

  多尔衮为排斥异己,利用权力逮杀小皇帝顺治的亲哥哥豪格,报了当年豪格与其争皇位之仇恨,后又强占豪格的妻子为妾,被小皇帝顺治视为奇耻大辱。

  三大问题之三:任人唯亲、僭拟至尊,终于授人口实

  多尔衮“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即是说多尔衮不仅实权在握,而且在礼仪排场上也开始向皇帝看齐。凡一切政务,多尔衮不再有谦恭请示之举,未奉皇帝旨意,却一律称诏下旨,俨然如同皇帝。而且,任人唯亲,任意罢免和提升官员。特别是“不令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入朝办事,竟以朝廷自居”,命令上述人等每日于自己的王府前候命。

  顺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行猎时坠马跌伤。十二月十二月初九(公元1650年12月31日),多尔衮死于古北口外喀喇城,年三十九岁。

  多尔衮死后不久,其政敌便纷纷出来翻案,揭发他的大逆之罪,多尔衮多年培植的势力顷刻瓦解。小皇帝顺治不仅撤去多尔衮帝号,还命人毁掉位于今北京东直门外多尔衮之陵,掘墓、鞭尸、削首示众、抛骨扬灰。

  多尔衮死后突然从荣誉的顶峰跌落下来,完全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一百年后,乾隆帝当政时,发布诏令,正式为多尔衮翻案,诏令称:“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有年威福自专,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创制规模。奉世祖入都成一统之业,功劳最著。王之立心行事实为笃忠,感厚恩明君臣之大义。”“睿亲王多尔衮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边疆。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奉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大业,厥功最著。”并下令为多尔衮修复坟茔,复其封号,“追谥曰忠,补入玉牒”。如此铁案又再度被翻了过来。

  到此时,有清一代对多尔衮的评价算有了定论。纵观多尔衮的一生,他功大于过,不失为一个值得肯定的人物。尤其是在清朝统一中国的问题上,他有着卓越的见识和胆量,是别人所不及的。有史学家甚至说,没有多尔衮就不可能有大清王朝268年的历史,他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缔造者,是中华统一版图的杰出奠基人。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