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清朝国力衰退时 曾国藩拥兵30万为何不称帝

2019-08-13 来源:王牌小太史

  清朝晚期国运衰退,重臣曾国藩拥兵30万,却为何不选择称帝?

  清朝的国运算是高开低走,前几辈人维持的康乾盛世,在咸丰帝后逐渐陷入低迷,在咸丰皇帝去世后,继承江山的同治皇帝载淳太小,晚清时的国力也大不如以前。在这种主少国弱的情况下,皇室集团只能依赖各地总督扶持。

   

  当时清朝八名总督中,清廷最依赖的便是实力最强的曾国藩,他旗下率领的湘军高达30多万,加上平定农民起义后收编的队伍,他麾下的军事实力不可估量,有人调侃:按照曾国藩的拥兵数量,十个紫禁城的禁军都敌不过他,何况湘军一直以兵强马壮闻名了,曾国藩的军事力量相当于清廷的半壁江山,那么问题来了,拥兵三十万的曾国藩为何不称帝呢?

  

  跟后世一样疑惑的,还有曾国藩的心腹们,李元度在咸丰帝驾崩后,曾给曾国藩写过一封密函,内容直白点是这样的:小皇帝担当不起大任,王侯为什么不能当真帝王呢?李元度说的"王侯"便是曾国藩,李元度也怕惹祸上身,所以话说得十分隐晦,还以对联的方式呈送给曾国藩,如果曾国藩回了他这副对联,就代表"篡权"有望了,曾国藩的做法让他大失所望,不仅没有陪他暗渡陈仓,还把他直接叫来狠批了一顿:你不就是想踩着我的羽翼飞黄腾达吗?

  

  李元度听到曾公这样说,脸色变得异常难堪,让曾国藩不悦的还有一人,便是地方巡抚胡林翼,在曾国藩过大寿那天,原本气氛十分喜庆,这种祥和的局面被胡林翼偷偷递给曾国藩的一张小纸条打破,上面赫然写着一行大字"东南地区的半壁江山没有人接管,主公可有新的打算?"曾国藩当场面露难色,悄悄用指尖将纸条碾碎了,当天来给曾国藩过大寿的人,都是政界、军部有头有脸的人,这行人鱼龙混杂,其中不乏有狼子野心的总督和幕府大臣,如果他把此事公开化,恐怕他们挥集体响应胡林翼的主张,毕竟他们也忍受"懦弱"的清廷很久了,事后,曾国藩将李元度单独留在幕府,其间的消息全部封锁,到了深夜李元度才神情难堪的离开,之后他的仕途便不再受曾国藩照顾。

   

  力劝曾国藩率众独立的不只有心腹,连他的对手都深谙眼前的局势,劝他自立门户,太平军想要拉拢他一同举起扛清的大旗, 并愿意臣服在湘军麾下供他驱使,忠王李秀成对曾国藩说:现在你不率众独立,等到慈禧安你个功高震主的罪名,到时你就后悔吧!但曾国藩听到对手这样对自己说,觉得李秀成是在挑唆自己跟清廷的关系,好对他们太平军手下留情。

  曾国藩能做到总督界的扛把子,目光肯定不会短浅,他之所以不选择称帝,无外乎这几个因素:

  

  第一:湘军表面上归曾国藩统帅,实际上是一个个分裂的小团体。

  曾国藩最初建立湘军时只有区区上万人,后来随着他南征北战,到处募兵,队伍渐渐发展到十二万人,也就是说这十二万军队是让曾国藩完全信任的,而其他支流的部队,除了他弟弟率领的五万亲兵是供他指挥外,其他外姓军队,他们都有自己的统帅,而且其他人马跟他的直属军队或多或少都爆发过矛盾,曾国藩真想称帝,还得考虑他们是否心悦诚服。另外湘军队伍中也有朝廷派来"制衡"曾国藩的力量,他们假意归顺着曾国藩,其实是在密切监视着他,因此曾国藩只好按兵不动。

  

  第二:慈禧显现了她的政治手腕,始终对他不放心。

  清廷对曾国藩的不信任,从咸丰帝在世时就显现出来,当时曾国藩在战场上崭露头角,咸丰就对这个书生出身的将才刮目相看,曾国藩当时仅仅是个在头衔在朝身在外的侍郎,却能号召起上万的队伍给他效力,咸丰肯定要忌惮日后他会功高震主,所以他去世时嘱托军机大臣,千万不要把实权交到他手上。后来禧给儿子垂帘听政时,就听从了咸丰的建议,但她的政治手腕要比咸丰"狡猾",在大清帝国动荡的时候,慈禧赐予他威慑天下的军政大权,帮她稳固江山,在江山稳定以后,她又怕湘军会势可倾国,于是她把曾国藩的直属兵队一再分化,在湘军内部培养了自己的势力。

  

  例如又一风云人物左宗棠,就是慈禧用来制衡曾国藩的棋子,话说左、曾二人前期关系也是很好的,左宗棠是曾国藩的得力助手,在曾国藩势力最大时,左宗棠还建议他自立称王,可是左宗棠的实力注定他是匹野马, 是不会永远听命曾国藩的,加上两人性格同样偏执,最终渐行渐远,慈禧挺会观察形势,在曾、左二人决裂后,慈禧立马将分化的一支精锐军队转到左宗棠的麾下,这样一来,慈禧观看两位风云人物分庭抗礼,她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慈禧政治手腕更高明的一点就是她培养了新的军队——淮军。这支军队跟任何总督都没有关系,是一支只会听命于朝廷的军队,前面我们提到湘军的队伍高达三十多万人,天下人看着这股气候都会怀疑曾国藩的用心,何况一向心思缜密的慈禧呢?慈禧建立淮军,就是为了应对日后的突发状况,淮军的领军人物是李鸿章。他跟曾国藩也是老交情,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越是曾经亲密无间的人越是翻脸不认人,慈禧也深谙人性的弱点, 她扶持李鸿章这边,就让曾国藩心里不舒服了,两支逐渐势均力敌的队伍,双方的领头羊也开始较起劲来,李鸿章跟曾国藩成了竞争对手关系。

  

  慈禧这一计算是一箭双雕,她扶持湘军,既打压了曾国藩及湘军的势力,又培养了像李鸿章的人才来牵制曾国藩,她的政治手腕并不亚于任何一届把持朝政的太后,自古至今,功高震主的下场都很惨,曾国藩拥兵三十万,却不称帝的做法是明智的,在内部集团分裂、慈禧操政的局势下,只能按兵不动才能明哲保身,这种"秒怂"不是没出息,而是智慧!

  参考资料:《清史稿》《中国通史》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