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刘邦来说,张良和韩信有着根本的区别,一个虽有谋略,但只是个文臣,且鞍前马后,紧紧相随;一个不但有谋略,而且有军队,振臂一呼,可以分庭抗礼。因此可以说,韩信对刘邦的潜在威胁,较张良大了何止千万倍,这是决定韩信结局的关键原因。
历史上的张良和韩信,确实有着能力上的高度相似。张良自扶助韩王韩成失败后,就一直跟随刘邦,在刘邦西征攻秦的过程中,张良献了很多计谋,每次计谋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无论是在灭亡秦朝的过程中,还是楚汉战争中,张良的计谋都堪称卓越,其中最著名的有如下几个大计谋,这些计谋成为刘邦灭秦、败项羽、夺天下的关键:
一是智取峣关,顺利进入关中。刘邦入关之前,秦二世将精锐部队安排驻守峣关,阻挡刘邦西进,张良建议双管齐下,一边以重金贿赂守将,一边派人背后包抄,插满军旗,迷惑秦军,一举攻下峣关,为进入关中打开了关键通道。
二是还军灞上,约法三章。刘邦攻入关内,进入咸阳后,曾入温柔之乡,不想出来,是张良以秦亡的经验反复劝说,让刘邦退出了咸阳,还军灞上,再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这样,既避免了与项羽起大冲突,又在关中留下了良好的口碑,为后来受封汉王,还定关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化解危机,助刘邦在鸿门宴上成功逃脱。四是阻止刘邦分封六国后代,帮助刘邦保存了胜利果实。五是分封齐王。当韩信即将平定齐国,要求刘邦封假齐王,而刘邦即将发作之时,张良力劝刘邦封韩信真齐王,确保了北方战场的胜利。
其他谋略还包括,当刘邦与项羽平分天下、各自从对峙地退兵时,劝说刘邦撕毁和约,追杀项羽。在刘邦灭掉项羽后,他又劝刘邦定都长安,为汉朝长治久安,作出了贡献。
韩信的功劳,最大的一点,就是为刘邦提出了“汉中对”,即经营汉中,反攻关中,然后再一鼓作气,出关争天下。这是韩信在受拜为大将之时,向刘邦提出的战略思想。后来的所有奇计和胜仗,包括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一战、拔旗易帜、沈沙决水、传檄而定、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等,无不是这一战略思想的具体实施,可以说,刘邦之所以能得天下,韩信的“汉中对”起到了根本作用。
张良与韩信,在谋略上难分仲伯,但是,二人毕竟不是一个职业,不是一个行当,对刘邦的威胁也有宵壤之别,一个完全没威胁,一个随时有威胁,特别是韩信打下北方之后,向刘邦主动伸手要封齐王,这开启了刘邦对韩信的猜忌,加上韩信这个人意志不坚,忠心不够,更让刘邦一再起疑,最后韩信被刘邦剪除,虽然有兔死狗烹因素在里面,但不得不说,韩信自身也是有一定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