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没有品级的师爷 为何实际权力却比县丞更大

2019-11-11 来源:凯风网综合

  师爷又称幕友、幕宾、幕客等,是人们对于作幕之人的一种俗称。师爷虽然是政府部门的佐治人员,但一般并无官衔职称,也不在政府体制之内。师爷由幕主私人聘请,与幕主实属雇佣关系。幕主尊师爷为宾、为友,师爷称幕主为东翁、东家。师爷发源于周官幕人,历代都有发展。至明代,师爷作为一种特殊的幕业形态开始萌芽。有清一代,师爷非常活跃,上自督抚,下自州县,都聘请师爷佐理政府事务。在一个县衙中,一把手的知县拥有绝对权力,自己身边的师爷并没有什么品级。但是在实际权力上,师爷甚至比正八品的县丞大人更高。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今天,我们聊聊这个故事。

   

  首先,我们看看什么是师爷。师爷就是幕僚,一般来说,帮助官员出谋划策、处理繁琐事务,或者有的事情在官员不方便出面的情况下,由师爷负责。师爷基本上都是科场不如意的读书人,例如秀才等等。其中,又以江南地区居多,因为江南地区的文风比较盛。在南方地区,绍兴师爷非常有名,因为绍兴师爷了解官场上的各种规则,而且对政务也非常了解。

  在明清时期,几乎各级官员身边都有1位或者几位师爷。但是,具体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在省一级的封疆大吏中,出现了相互制约的模式,谁也不可能一家独大。在地方上,总督和巡抚属于封疆大吏。总督负责两三个省的军务、河道、粮食运输等方面的工作,巡抚则负责全省各方面的事务。总督和巡抚属于同事关系,而不是上下级关系,两个封疆大吏相互牵制,没有出现绝对权力的情况。此外,还有副省级的按察使、布政使、提督和学政。

   

  布政使属于常务副省级,负责全省的经济建设、民政、人事任命、赋税等工作。按察使负责全省的治安、司法和刑狱工作。提督则管理全省的绿营军部队。学政管理全省的科举考试和读书人,地位非常高。这4位高官,各自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对巡抚、总督造成了一定的牵制。所以说,明清统治时期,省一级的高官中,不可能出现绝对权力,各个高官能够相互制约。但是,到了府、县两级衙门,情况则完全不同,一把手拥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

  一个府下辖几个到十几个县,一个府衙里,分别有从四品或者正五品的知府大人、从五品的同知大人、正六品的通判和正七品的推官。知府大人负责整个地区各方面的事务,属于当之无愧的一把手,而且拥有大部分权力,同知、通判、推官、守备等官员加在一起,也不是知府大人的对手。县衙几乎是府衙的缩小版,一个县衙中有3位有品级的官员,分别是七品知县、八品县丞和九品主簿。

   

  在一个县内,知县大人拥有各方面的实际权力,无论大小事务,都必须知县大人同意。在这样的政治框架下,县丞和主簿基本上被架空,出现了“摇头老爷”的说法。在总督、巡抚、布政使等衙门中,虽然师爷同样拥有绝大的权力,但还不至于出现师爷压迫部门主官的事情。可是,在府衙和县衙,师爷甚至凌驾于部分官员之上。

  我们看看府衙的情况,知府大人日理万机,师爷负责各方面的繁琐事务。久而久之,师爷会拥有部分实权。作为知府大人雇佣的师爷,师爷与知府大人与荣俱荣。在府衙中,同知作为名义上的二把手,对师爷说话仍然客客气气。到了县衙中,情况更是如此。县衙的衙役们,一般称为师爷为四老爷,仅次于三位主官。但从实际权力来说,师爷仅次于自己的雇主知县,甚至出现了“小县尊”的说法。由此可见,府衙、县衙的师爷们,属于实权人物,这与明清时期府县两级的政治框架有关。

   

  当然,师爷虽然牛气,但风险很大。因为知县或者知府不可能不调任,一般来说,在一个地方最多干6年时间。师爷并不是固定编制,属于知县或者知府私人花钱雇佣的。一旦知县或者知府调走,师爷肯定也会跟着一起走。师爷必须时时刻刻为自己的雇主服务,因为一旦激怒了雇主,双方可能会停止雇佣关系。到那个时候,师爷就丧失了庇护。很多事情牵扯太深,官员们不方便自己出面,一般会让师爷处理。久而久之,师爷了解了很多内幕。一旦官员被查处,肯定会除掉师爷灭口。

  所以说,师爷虽然风光,但是风险很大。师爷不可能干一辈子,年老体衰以后,师爷会选择归隐家乡,然后购买田产,安度晚年。一般来说,师爷的待遇式比较高,堪比一般的小地主。知县大人或者知府大人,需要用自己的钱养活师爷。所以说,在明清时期,绝大部分官员都不会依靠工作过日子,因为那点钱实在是太少了。

分享到:
责任编辑: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