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孔子说道:“侍奉国君能够完全按照礼仪的要求去做,别人反倒会认为是谄媚之举。”
本章孔子讲守礼。
“事君尽礼”:“事”,即侍奉的意思;“君”,在此处指的不是君子,而是君王;“尽”,本义是“完竭”,此处引申为“全部”;“尽礼”,即“完全按礼仪的要求去做”。
孔子这句话,表达了自己认为关于侍奉君王时应该具有的态度。在周朝之时,礼仪的数量和种类很多,对于礼仪的要求也极为繁复,如果不是贵族出身的话,很多礼仪甚至都不知道,所以想要做到,肯定也是件很难的事情。
另外一个方面的原因,当时孔子在鲁国为官,然而鲁国之中“三桓”强而王室弱,这就使得很多大臣依附在“三桓”的旗下,不愿再听令于王室。如此一来,自然就会导致这一部分人在对待鲁君时,心存轻慢之态,礼仪礼节必然也就会做得不够好。
而本章又被收纳于《论语·八佾篇》之中,可知孔子这些话都是针对“三桓”而言,批判他们不讲规矩、不守礼仪。所以,在理解这一句的时候,一定不能抛开背景只理解字面的意思,而是要联系起来理解。
“人以为谄也”:“人”,其他人,此处隐指的是那些不守礼之人;“谄”,即谄媚、讨好的意思。
孔子这一句话是在上一句话的基础之上,从他人的观点上来讲述自己的道理。具体来讲,他是想要借此来告诫其他之人,即便在那些不守礼的人眼中,这种“尽礼”的行为再不合群,表现得再谄媚,也要坚持自己的做法。孔子的这种态度和观点,颇有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气,也更加体现出他对于“礼”的看重和坚持。
一百多年前,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安培,他经常为了研究问题而达到入迷的程度。有一天,安培在大街上散步,虽然大街之上人来人往,好不热闹,但安培却只顾着低头前行,心思完全没有放在四周的景物之上。原来,此时的他心中正在计算一道数学题,只是在这大街之上,却没有地方让他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说来也巧,街道旁正好竖着一块“黑板”,好像特地为他准备的一般。这就样,安培在那块“黑板”之上写写算算,甚至连“黑板”慢慢移动都不自知,他反倒随着黑板往前走去。直到后来,那块“黑板”越跑越快,安培气喘吁吁再也追不上的时候,他才发现哪里是什么“黑板”,而是一辆马车的后车壁。
正是在这种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之下,安培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和意见,而是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目标,最终成为了影响深远的著名物理学家。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当我们心中有了目标,或是对事情有了基本的判断之后,一定要循着内心的真实想法去做,千万不要因为别人的“闲言碎语”而踟蹰不前,甚至自甘堕落地放弃了努力。要向孔子学习,“尽礼”而不惧“谄”,只要是对的事情,就一定要坚持下去,最终通过自己的行为,为其他人做出好的榜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