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古人的智慧:“天圆地方”的观念从何而来

2020-04-12 来源:博古致知

  古人多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天的剖面形象在新石器时代的遗物上可以清晰地看到。

  古典文献对“天圆地方”也有很多记载,如:

  《周髀算经》:“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

  《淮南子·精神训》:“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

  《大戴礼记》:“上首之谓圆,下首之谓方”。

  ……

  商周甲骨文和金文中“天”字也是做人而圆其首,以圆首象天圆地方。《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刑天是无头的神,以人头象征天圆,所以断首之意是刑天一名的由来,这一点与甲骨文、金文所反映的刑天的事实相比较,都是用人首象征天圆思想的反映。

 

  甲骨文、金文刑天与《三海经》刑天

  1/3.金文(鼎文、爵文) 2.甲骨文 4.《三海经》刑天图

  “天圆地方”的观念在新石器时代的器物上也能看出端倪。良渚文化玉琮都是外圆内方的,意寓天圆地方,彩陶纹饰也可能蕴含了这一理念。

 

  良渚文化玉琮

  《周髀算经》记载:“请问数安从出?商高曰: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

  以圆为保,言道体道妙,这种心理产生的根源是否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圆形到底是为“悦目”,还是为了“赏心”,或兼而有之?

  一、庙底沟彩陶

  在器形上,以“圆”为始,它的收缩、延伸、外交、内敛、升高、压低等变化,体现着器形对人的实用要求的适应,同时也体现先民心灵的变化。

 

  庙底沟彩陶

  在纹饰上,以“线”为本,线条的千变万化更直接体现了人的心理变化,由线条组成的纹饰图案更是体现了人的心理。利用线条,因器施彩,线条的曲直、连续、对称、盘旋、往复、曲折、顿挫、疏荡、间隔、重叠、疏密、虚实、交叉等形式的变化,产生与心理情感对应的节奏和韵律。

 

  彩陶纹饰

 

  《周髀算经》

  大圆之中,包容着多变的方形,这方圆的变换中定然蕴藏着先民们的哲理观,《周髀算经》:“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按此推论,这种方圆中包含了先民的一种原始的宇宙观,即:天圆地方。

  二、牛河梁祭坛

  上世纪80年代,在牛河梁遗址发现三环石坛和三重方坛,三环石坛是用淡红色圭状石柱组成,古人以东方为日居之所,三环石坛又位于方坛之东,组成三环的石桩为圭状而成淡红色,以象太阳的运行轨迹。方坛的正中是石筑方台,四周有一重(或者是二重)墙,这可能是红山文化时期先民祭祀天地之所。

 

  牛河梁祭坛遗址

 

  牛河梁遗址女神头像

  寰丘与方丘分主祭祀天地,在《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有详细描述:

  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貍沈祭山、林、川、泽,以疈辜祭四方百物。

  圜丘的致祭对象是天上的自然神,郑玄《注》:“昊天上帝,冬至于圜丘所祀天皇大帝。”

  方丘是祭地之所,受祭者有社稷、五祀、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郑玄《注》:“不言祭地,此皆地祇,祭地可知也。”《礼记·郊特牲》:“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也。兆于南郊,就阳位也。掃地而祭,于其质也。”

  圜丘之祭在主祭天神时兼祭日月。《礼记·祭义》:“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圜丘虽祭天,但这两种或许不会都在圜丘举行,《礼记·祭义》云:

  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祭日于东,祭月子西,以别内外,以端其位。

 

  牛河梁遗址

  总而言之,建立于公元前3000年的牛河梁方丘兼有祭地与祭月的功能,圜丘则兼有祭天与祭日的功能。

  近期热文:

  米诺斯文明,一个被现实证明的神话

  传统文化中,常将花草树木比于君子之德

  战国时期的“刺客信条”

  高科技盗墓八大利器

  高山流水算什么,管鲍之交才是真正的生死之交

分享到:
责任编辑: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