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张仪PK苏秦,一场英雄的对决

2013-10-31 来源:凯风网

  苏秦,东周洛阳人,师从鬼谷先生。在战国七雄争霸天下的时代,苏秦可以说是一个名人,他名噪一时,最红的时候,曾相六国。

  苏秦是个权变之士。所谓权变之士,通俗来说,就是说客,依仗洞悉和辩论之能,舌战于各个诸侯国之间,为自己侍奉的侯国谋取利益。苏秦便是这之中的佼佼者,他从一个微末之人,一步步,直至走上了六国权相的位置。

  应该说,他还是比较幸运的,在连遭周秦赵三家拒绝之后,终于在燕这个小国谋得了一席之地,并且他的权辩之能,立即得到了燕文侯的赏识,并奉以相印,开始了他游说六国合纵抗秦的大计。可以说,燕文侯的赏识,是苏秦人生的转折点,也因此,他平生所学,有了用武之地。由此看来,有一个认可你的上级领导还是很重要的,因为不管你本领多大,有人赏识才能让你发挥作用,无人认可,纵然才能再出众,也只能隐于乡野,终生不仕了。所以,太史公在管仲列传中才会感叹,“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如果说燕国是块踏脚石,那么之后的赵国就是苏秦真正的起始之处了。在七国之中,燕是小国,是以没有人会因为燕王的一个什么请求而怎么样,但赵国就不同了。在七国之中,赵国可以说是数得着的大国,不仅国强,而且位处中原,交通要道,再者,经常与秦交战,胜负且不论,这一份勇气就很可嘉,因此,名望也还是颇为不错的。作为一个辩士,苏秦对于这些关系自然理得很清。因此,赵国成了他的首选。

  赵国这时候当家的是赵肃侯。苏秦并没有直陈来意,而是先恭维了一番,“天下卿相人臣及布衣之士,皆高贤君之行义,皆原奉教陈忠于前之日久已。”赵肃侯听了这话当然很是高兴,有人如此说自己,虽明知是夸大之词,但是出于虚荣心,还是很乐意听的。然后,苏秦采取了迂回之计,说国家安定之本在于安民,而安民之本在于择交。一个择交算是引到了正题。接下来,他开始长篇大论,陈述事秦之害,明晰联合之利,用这一套说辞将赵肃侯先入为主的圈了进来。史记载,苏秦的陈述足足有一千多言,但这其中有两句话最有分量,一是,“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一是,“如此,则霸王之业成矣。”为什么说这两句话最有分量呢。前面说了,作为战国七雄之一,赵国还是很有实力的,那么,一个有实力的国家无论放在谁身上,也不想做别人的臣民,如果能成就霸业,那自然是最好的,即便不然,也可以自保。所以,苏秦的一番话,自然是深得赵肃侯之心。

  同样的,赵肃侯将之引为国士,予以相印,“乃饰车百乘,黄金千溢,白璧百双,锦绣千纯,以约诸侯。”接下来,苏秦坐着豪华马车,先后游历了韩魏齐楚四国。在这四国,苏秦的说辞几乎是一成不变,总结一下,无非两点。一是攻心战。先夸赞一下所在之国,国力强盛,物阜民丰,而且大王贤明。这是苏秦的智慧之处,他这样说,是捧,将诸侯国和诸侯王捧到了一个较高的位置上,然后,突然一转,说,大王有这样的国家,却亲身侍奉秦国,真是我都为大王感到羞耻啊,这是激。这一激,让被捧之人立时感到羞愧,可以说在心理上已经将四国的王侯瓦解的差不多了。这时,苏秦紧接着采取第二招,现实分析。从事秦之害和合纵之利两个方面,将四国处境分析清楚,得出结论说,合则两利,分则两害。最后还不忘加上一句“是故原大王孰计之”,以表明自己的诚意无可挑剔。

  当然,以苏秦的口才,将计划说的如此诱人,诸侯四国无一例外的采纳了这一建议,然后,山东六国合纵为一,西向拒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当然苏秦也因此名声显赫,封号“武安君”。只可惜苏秦最后的结局甚为凄惨,苏秦在齐,齐大夫多与苏秦争宠,并使人暗杀苏秦,虽然没能成功,但苏秦最终却遭车裂徇市而死。不管结局怎样,苏秦都是当之无愧的纵横家。

  当然说到纵横家,不的不提的就是张仪,他是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人,卒于秦武王二年(前309年)。魏国贵族后裔,与苏秦一道追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跟苏秦一样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张仪,苏秦的同窗好友,据传说,是战国时期魏国贵族之后。与苏秦一同拜于鬼谷子先生门下。苏秦创合纵之法,游说六国合纵抗秦之后,张仪则施以连横之术,游说六国亲秦,拆散合纵。与张仪一同演绎战国末期,群雄“混乱”的场面。

  张仪出道较苏秦稍晚,也没有象苏秦那样先“碰钉子”,相对来说,仕途比较顺利。传说苏秦挂六国相印之后。张仪去见苏秦,要求与之共事。苏秦言到,你我才能相当,现在我以挂六国相印,你来投靠,必然不会受到重用,再说,我二人若是帮助六国灭秦,必将因为功劳太大而被别人嫉妒。现在你应当去投靠秦国,与我的“合纵”相对。当然传说并不可信,但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苏、张二人的影响有多大。

  在苏秦挂六国相印之后,张仪西去投秦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颇有政绩。公元前328年,张仪正式出任秦相,并开始实行“连横”的战略。他与秦王商定,由自己先去魏国任相,设法使魏国首先背离合纵之约,与秦国结好。到魏国之后,他向魏王指出,就算是亲兄弟,也尚且会争夺财产,更何况六国各有“计谋”,同盟不可能长久。魏国处于各国包围之中,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只有依靠秦国,才能保证安全。但是魏王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于是张仪暗告秦王发兵攻魏。在他软硬兼施、打拉结合的策略下,魏王终于背弃合纵之约,转与秦国结盟。

  张仪回到秦国之后,又主动向秦王要求出使楚国,以拆散齐、楚联盟。晋见楚王时,他说道,当今七雄之中,以秦、楚、齐最为强大,三者之中,又以秦国最强,齐、楚两国相当。如果楚国与秦国联盟,则楚国就比齐国强大;反之,如果齐国先与秦国联盟,则齐国就比楚国强大。所以,楚国最好的出路就是与秦联盟。他又许诺在楚国与齐国断交,同秦国结盟之后,秦国会把商、于之地六百余里归还楚国。楚王被眼前的利益所动,不顾众大臣的反对,受张仪相印,与齐国断交,并且派一名将军随张仪回秦国取回商、于之地。谁知张仪回秦之后,佯装摔伤脚,三个月不露面。楚王得知之后,竟以为是因为自己与齐国绝交不够,于是又派人到齐国大骂齐王,齐王大怒遂决定与秦结盟。这时,张仪告诉随行的楚国将领,自己答应楚王的,不是六百里商、于之地,而是自己的奉邑六里。楚王得知此事大怒,起兵十万攻秦,却被齐、秦联军击败,折兵八万!并被秦国夺走丹阳、汉中之地。楚王不甘失败,又调举国之兵攻秦,再次大败,只好再割两座城池与秦国讲和。秦王提出用商于之地换取楚国黔中之地,楚王竟然答复,只要得到张仪并亲自诛之,愿将黔中之地奉送。张仪不顾个人安危,只身付楚,买通宠臣靳尚和夫人郑袖,使楚王改变了对自己的态度。之后,他向楚王提出,他可以向秦王建议不要黔中之地,两国太子互为人质,永结亲盟。楚王对此十分高兴。于是,就这样,齐楚两国也背离了“合纵”与秦国结盟。

  张仪回秦之后,马上又出使其余几国,使他们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他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秦惠文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最后不得已出走魏国,并出任魏相,二年后(前309年)病逝。

  张仪凭借着高超的智谋和说辩之术,瓦解了苏秦生前所创的六国合纵。在他死后,虽然六国背离连横恢复合纵的情况,但是以无法持久。可以说,张仪的连横之术成为了后来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基本战略。

  张仪和苏秦都是鬼谷子的得意门生,但张仪凭借着高超的智谋和辩术而成为秦国宰相,瓦解了苏秦生前所创的六国合纵,使秦国最终统一了天下。苏秦主张的是合纵策略,而张仪却主张的是连横策略,可以说两个人的策略是背道而驰的,不过论智谋来说,他们可谓是不分上下,各有千秋,但在策略上不得不承认张仪才是最后的赢家,他与苏秦之间即是同窗,也是对手,这是一场英雄的对决,成败已不在重要,因为他们都曾经登上权利的颠覆,也同样落得悲凉的结局,不过他们丰功伟业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本文地址:http://www.bclsw.com/cqzg/14149.html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