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宪法,如何走进生活?

作者:卫陈 · 2014-12-02 来源:凯风网上海频道

 01 宪法离我们很遥远吗?

“公民,你知道宪法吗”?若用这样的问题作一次调查,八成会让人感到有点可笑,因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宪法的。但是深入探究我们就会发现,对于宪法每每是一句“国家的根本大法”,再下去就未必有多少更深的认识了。

“宪法没用、很空很枯燥”、“中学就学了现在也用不上”、“宪法高高在上,只管大事不管小事,老百姓没有大事只有小事,所以宪法既不管草民也管不了草民”、“宪法说起来重要,其实可以不要”……种种议论感觉人们视宪法“如高处不胜寒的广寒宫”。 【详细】

“宪法是座宝库,但被尘封”

 

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她的生命和权威在于实施,但在过去60年的实践中,宪法却往往被“束之高阁”,没有走进百姓的生活。宪法被置于神圣的高台,似乎与我们的日常生活隔开了一段距离。

宪法权威性及作用力被人们有意无意忽视和弃置了。有法形同无法的结果就是法律虚无主义、目无法纪、无法无天、知法犯法。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众多落马贪官前仆后继……

宪法日的设立给了我们开启宝库的机会,“还宪于民”、“让宪法走入公众生活,走近百姓,将宪法课堂搬进校外。”“改造现实比探究现实更有意义”……要将宪法从神坛拉向世俗。

为什么人们觉得宪法很遥远?

 

一方面,在政治实践中,政府“执政理念的误区”在公权力和宪法并存的场景中,部分官员总能轻易地表现出对宪法的“不够尊重”,导致执政走向了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反面。数不胜数违背宪法的生活实例证明,宪法是悬在空中而非挂在民众心间的根本法。

另一方面,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由于对宪法解释和违宪审查机制的不够完善,还缺少相应的宪法监督机制,宪法基本难以被运用于审判判决书中去。既然效力不被洞见,信仰的生成当然是缓慢的。

此外,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官民不同程度认可为政在人,事在人为,认人不认法。言者从者的思维定势是按政策办事,而非依法办事。一种普遍说法“法还不是人定的,想怎么改就怎么改”。尤其农村基层干部的执政方式,习惯把公民当子民。长官意志、大权独揽。滥用权力的典型便是嘉禾拆迁。嘉禾仅是冰山一角,类似嘉禾事件还有多少?

 02 宪法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全社会的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依法治国特别是依宪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从“宪法”一词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共出现38次之多,可以看出我们党对宪法的高度重视,对加强宪法实施、维护宪法尊严、树立宪法权威的庄重承诺。 【详细】

宪法对于国家

 

宪法作为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问题的国家根本法,在根本上和宏观上确定着控制国家权力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基本方法。

一切国家权力均来源于宪法并受制于宪法,宪法不仅控制着整个国家权力,而且国家权力之组成部分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运行和展开,均需遵从宪法的最高价值和由这一最高价值所决定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宪法至上”应成为法治之路的灵魂,如果没有宪法至上,也就无所谓宪政,当然也就不可能存在法治。

设立宪法日,从国家层面来讲就是要落实依宪治国、发挥宪法作用、维护宪法权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要求我们的国家、政府把承诺转化为实际行动。

宪法对于法律

我国已建立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明确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认清宪法与部门法的关系是关键,宪法的统帅作用将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有利于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

宪法对于社会

法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除了需要司法机关依法裁决、公正裁决,也需要广大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和监督举报。只有公众提升了宪法敬畏感,监督政府,督促政府,才能推动公权力在宪法和规则的框架内活动,公民的各种合法权益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宪法对于每一个人

“宪法就是一张写满人民权利的纸——列宁”、“政治的终极目的———以人为本。让人民需求和利益得到最为有效的满足。”虽然对宪法很多人都不陌生,可很多人对它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泛泛的层面,不知道宪法和公民的个人生活以及自己的权益。宪法日的设立可以大大提高公众对宪法实施的认知,使宪法及其精神深入人心。学习宪法,体会宪法的精神实质,更好地保障我们个人的权益,让宪法走下“神坛”,走进百姓生活。

 03 宪法日:宪法从此走进生活

宪法日的产生

 

2014年10月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将每年12月4日设定为国家宪法日,并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为宪法设立一个专门的节日,其蕴涵的丰富信息呼之欲出。国家宪法日所强调的是宪法理念的传播和推进。法治的核心在宪法,于基本法已溅不陌生之后,再来强调对于宪法的全社会把握,这既昭示着依法治国理念的前行,亦是一次对于法治出发点的回归。 【详细】

宪法日做些什么

走好这“万里长征第一步”非常关键,不能仅把国家宪法日当作一个纪念日,而要当作全民的宪法宣传日、教育日、深化日,把国家宪法日当作一个普及宪法的契机,强化公民的宪法意识。毫无疑问,设立“国家宪法日”正是致力于让宪法意识深入人心的举措之一。我们“需要采取各种形式宣传宪法”,在全社会进一步普及宪法知识,使人们熟悉宪法,使宪法成为贴近百姓生活的规范。国家宪法日活动应多姿多彩,丰富具体。

一方面,组织召开宪法座谈会、组织机关工作人员和市民参观与宪法法律有关的场所,如参观人大机关、法院、检察院和著名法学院等;甚至可将国家宪法日所在的十二月份设为法治宣传月,组织专家学者巡回演讲。

另一方面,还可建立宪法纪念场所,如宪法纪念馆、宪法博物馆、宪法公园、宪法雕塑园等;拍摄宪法动漫宣传片和纪录片;组织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国家宪法日公开向宪法宣誓;组织年满18周岁的公民参加成人仪式,培养青年人的宪法意识。

此外,知名法律学者、法学大家作宪法和法制讲座。专家要针对不同听众调整讲课内容。对位高权重者,他讲依法治国,对基层干部讲依法行政,对普通百姓讲依法维权。 【详细】

宪法日之后呢?

宪法日不能仅仅作为一个纪念日,而是要把它当作教育日、普及宣传日,将宪法的精神实质付诸于我们的实践。那么,我们国家、人民、我们个人又应该怎样做呢?

·国家层面

用“宪法思维”执政。以宪法为立场的思维是统筹兼顾的全局性思维;是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的思维。宪法思维有助于国家政治过程的民主化,有助于防止个别政治人物在政治决策过程中的刚愎自用和独断专行,也有助于防止政治生活中的个人崇拜和唯上主义。只有当宪法思维内化为政府和民众的思维方式后,才有可能外化为政府的执政方式和人民的生活方式。

·社会层面

只在宪法日这一天来宣传宪法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频繁地在全社会普及宪法知识,要让公民通过各种宪法宣传活动感受宪法的价值,扩大宪法实施的群众基础。尊重宪法、实施宪法、维护宪法,实质上就是尊重民主、维护民主、实施民主。通过开展国家宪法日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和国家公职人员的法治意识,更有利于不断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地位,营造建设政治文明的良好氛围。

·公民个人层面

“政治不仅是政治家的事,公民都有责任参政议政”

宪法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遵行和维护的,不管是青少年,还是中年或老年。在中国的土地上,都应该遵守中国的宪法,维护宪法的尊严。宪法不是高高在上的,学习宣传宪法不仅是国家、政府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国家通过设立国家宪法日就是要让我们每一个公民突出抓好宪法的学习,深入学习宣传宪法确立的主要内容和精神,进一步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形成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良好氛围。 【详细】

 04 结语

单就“国家宪法日”的消息而言,真正需要辨析的或许并不是某种“落地”,而是我们正身处一个怎样关乎宪法的世界。

不管怎样,“国家宪法日”都不能仅仅成为一个节日。“国家宪法日”要在改变中实至名归,在“国家宪法日”里,让我们重温敬畏和权利,守宪应该成为一种笃定的生活方式。

当然,这还需要长期的努力,不过,我们坚信,21世纪,人们必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关注宪法问题,宪法与公民生活之间的联系将更为密切”。也许不久的将来,人们就会用“违宪了吗?”衡量身边的一切,那时那些颇有些冷落的宪法专家就该“火”起来了?

责任编辑:李小白 唐诗

分享到:
责任编辑:唐诗 李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