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深度:“石头剪刀布”研究是闹着玩吗

作者:小草 · 2015-02-04 来源:凯风网河北频道

 01 什么是石头剪刀布?小游戏也有大智慧

 

“石头剪刀布”是项什么研究  

4年前,浙江大学实验社会科学实验室王志坚研究员、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许彬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周海军研究员,开始这项基于“石头剪刀布”模型的实证研究。  

实验共招募360名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志愿者参加,分成12组,让大学生们对着电脑做 “石头剪刀布”游戏,在线进行为期300轮的两两随机配对的“石头剪刀布”博弈。  

这项研究旨在揭示“石头剪刀布”中的宏观周期现象与微观行为基础。研究发现,在宏观尺度下,对于不同激励参数,社会系统普遍存在持续的周期循环现象;而在微观层面,个体行为则存在一种隐藏的模式:在一定情况下,赢了会更多选择保留刚刚获胜的策略,输则更多按照“石头剪刀布”的名称顺序变动,而平的则按照“石头布剪刀”这样的反方向顺序变动。  【详细】  

而研究将会颠覆整个经济学的基石 

如果说牛顿和爱因斯坦的三大定律和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那么,在经济学领域,博弈论已然成为整个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核心。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他的经典教科书中曾引用过的短谚是:“你可以使鹦鹉成为训练有素的经济学家,但它必须要学的只是两个词,供给和需求”——现在它们或许可换成“博弈”和“均衡”,而纳什均衡正是“均衡”中的代表。在博弈论领域,纳什均衡理论可以说奠定了现代主流博弈理论和经济理论的根本基础。  

而“石头剪刀布”研究所做的,正是要挑战纳什均衡这块现代经济学的基石。纳什均衡,又称为零和均衡,指的是参与人的这样一种策略组合,在该策略组合上,任何参与人单独改变策略都不会得到好处,即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没有任何单独的一方愿意改变其策略。可以看出,纳什均衡实质上是对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一种颠覆——个体的理性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一定可以造成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吗?纳什均衡对此说不,每一个理性经济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往往并不能带来合作,也达不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这种结果是“零和”的。  

一个最经典的例子是囚徒困境:有两个小偷A和B被警察抓住,分别置于不同的两个房间内进行隔离审讯,对每一个犯罪嫌疑人,警方给出的政策是:只要一个人坦白罪行,证据确凿,两人都会被判有罪。这里,如两人都坦白,则两人各被判刑8年;如只有一人坦白一人抵赖,则抵赖者再加刑2年,而坦白者因为有功被减刑8年,立即释放。而实际上,如两人都抵赖,警方会因证据不足不能判罪,只能拘留1年。  

在案例中,两人最好的策略显然是都抵赖。但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状态,假设每个人都是理性经济人,则都会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进行选择。两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盘算过程:两人都抵赖,只是拘留1年;但如过对方坦白,自己抵赖,将被判10年,如果自己坦白最多被判8年;假如对方抵赖,自己坦白,自己就可以被释放,对方会坐10年牢。综上考虑,很容易得出不管对方是否坦白,对自己而言都是坦白了划算。最终,两人都会选择坦白,结果都被判8年,而对双方最有利的策略并不会出现。这就是从“纳什均衡”中引出“看不见的手”原理的一个悖论: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  

而现在通过研究发现,“石头剪刀布”游戏中,胜者会更多选择保留刚刚获胜的策略,输的则更多按照“石头、剪刀、布”的顺序转换策略,而平局的则按照“石头、布、剪刀”这样的反方向顺序变动。如果按照纳什均衡理论,整个系统中,石头、剪刀、布出现的行为次数应是完全均等的,各占1/3。但实际上,研究者发现,每经过35轮游戏,在从“石头”到“剪刀”到“布”的顺序上,整体的行为选择会有弱的定向偏转现象,这是纳什理论无法解释的。  【详细】 

 02 无独有偶,"无聊”研究还有这些

 

女博士8万字论八角对卤鸡肉影响  

八角茴香、卤鸡肉这两样食材放在一起很容易被人联想到烹饪。孙灵霞笑着对西部网记者解释说:“这和完全意义上的烹饪有一定的区别,烹饪更注重技艺技巧,我们这个主要是做科学研究。”她说,自己的博士研究方向是动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人们日常食用的很多食物都来自动物,动物肉类的处理也是自己专业的一部分。  

“这篇论文讲的不是一道菜,而是研究传统的酱卤肉制品。”她说,酱卤肉制品色香味俱全现在很受大家的喜爱,并且相对于快餐类肉制品是非常安全的,我们做这个课题主要研究香料对肉类制品风味的影响,让风味实现可控,产品质量达到一致性和稳定性,以便让传统肉制品走上规模化工业生产。  【详细】  

 

网络会话中“呵呵”走红  

论文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一位名叫汪奎的硕士研究生所写,目的是对网络会话流行词汇“呵呵”建构网络会话结构的功能,以及在具体会话语境中产生的交互语用义进行社会语言学研究。   

“以往研究网络流行语的文章多集中于汉语的实词和短语结构,对于‘呵呵’、‘哈哈’、‘吼吼’之类使用频率相当高的虚词往往缺少关注。”作者在论文摘要中分析,“呵呵”这类词在网络即时会话中有着独特的意义和功能,对汉语日常口语语篇研究以及网络状态下自然语篇变异研究的推进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详细】  

 03 “石头剪刀布”式的研究缘何被误读?

公众对常识探究是缺乏兴趣与认可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现状映射着创新动力不足,缺少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伪科学、伪养生学大行其道。在实践中,我们往往重视了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却忽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普及。很容易因为功利忽视了科学的本质。   

媒体报道话语围观娱乐式狂欢  

报道没充分挖掘研究的学术背景和价值予以科普,反而将研究简单归结于石头剪刀布的制胜策略,这一做法,和牛顿研究万有引力定律被说为思考苹果落下、陈景润破解哥得巴赫猜想被简化为研究“1+2=3”如出一辙。于是陈景润遭到了白领工资的数落,浙大则获得了浪费科研经费的恶评,相关媒体则知趣地将科学的围观变成了不科学的狂欢,博取了网友眼球,顺了娱乐化需求。  【详细】

 

或受学术生态的“株连”  

长期以来,无论是科研界,还是学术界,都越来越陷入急功近利的泥淋中,致使科研经费沦为“唐僧肉”——在近三年审计机关对国家各部委、各省份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发布的数百份年度审计报告,发现涉及“问题科研经费”的至少有39份,问题均发生于2007年至2012年这五年之内。39份审计报告显示,科研经费“扩大用途”“挤占挪用”已成普遍现象。  【详细】

 04 “无用”科研成果如何被大众认可?

学术必须必须恢复“原生态”  

要重申“不学无术”的危害性,“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当下,尚“学”依然尤为重要,“学”之不存,“术”将焉附。同时,重构“术”的价值,既要走出“唯实用”的误区,又要在致用上有新的作为。有观点提醒,“有用”对思维而言是一种巨大的诱惑,很容易让我们摒弃理性,走向功利,结果造成知识的无效积累,记忆负担日增,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下,下一代人的创造空间也被窒息。  

让公众对学术进一步的理解与熟知  

学术的胜利,不能来自“石头剪刀布”的偶然机会,而应该来自可靠的制度。学术根植于制度土壤里,尤其,“薪”制度有望孕育出焕然一新的学术。改革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进行时。据悉,财政资金积极支持基础前沿、战略高技术、社会公益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建立财政投入与社会资金搭配机制。对市场导向类项目突出以企业为主体,自主决定研发方向、要素配置等。此外,强化资金监管,建立科研信用“黑名单”制度,杜绝一题多报、重复资助等现象,消除行政化定项目、分资金的弊端。  【详细】  

网络话语回归理性  

众所周知,科学研究的世俗化表达,原本是普及科研知识的有效手段。然而,我们的网络话语却总是将之视作取笑、玩弄的对象,这不仅会遭遇现实的尴尬,更会让全社会付出长远代价。“石头剪刀布”研究也许只是一个极为偶然的案例,可其确乎在提示人们,对基于专业分工的学术劳动保持尊重,对不了解、不理解之事保持敬畏。围观所谓“奇葩研究”少些莫名其妙的傲慢,少些人云亦云的附和,多一份理性与耐心,我们可能便会有不一样的判断。  【详细】

 05 结语

在当前这个浮躁的社会环境下,对于“石头剪刀布”这样的研究,我们也应有足够的包容之心。只要学者们的研究态度是认真的,只要所需的经费不太离谱,我们都不应粗暴指责科学研究的天真幼稚。科学发展史上的诸多例证表明,那些看似无厘头的研究,比如非欧几何,恰恰带来了学科发展的柳暗花明。  

责任编辑:李小白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李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