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深度:就业难?不难!

作者:杨梅 · 2015-04-14 来源:凯风网上海频道

 01 大学生就业难在哪?

又到一年就业季,不少大学生还未毕业就已经在开始为自己的工作担忧起来。回望历年的就业形势报告、细数各类学校较高的就业率,我们不得不心生疑虑:就业到底难不难?事实究竟如何,单凭就业率是否就可以断定就业难,就业率又是如何而来?

·就业率,不那么靠谱

就业率={(毕业生总人数-未就业毕业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

回顾教育网上公布的各高校就业率,北京交通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达95%、北京工业大学就业率一直在90%以上等等,相信很多学生在高考填志愿时,首先关注的就是就业率,在家长和学生看来,大学毕业是为了找个好工作,而不是迎接失业。

 

其实,社会对于高校就业率的争论一直存在,但很多家长、学生还是习惯将就业率作为评价一所高校的重要指标,殊不知一些所谓的就业率可能也暗藏玄机,而就业率也并非是择校的唯一指标。如:临近毕业之时,学校会告诉你必须要签一个什么“三方协议”,哪怕随便找一家单位愿意给你盖章就行;还有的学校将正在实习的毕业生也算在已就业行列中以提高就业率。 【详细】

 

作为一个“过来人”,笔者也是深有感受,刚进大学的时候,听着学校领导、辅导员讲着学校的就业率如何高,曾经的学姐、学长们现在工作都如何好等,但其实,事在人为,我们不能说因为学校就业率一直很高,所以大家只要毕业就可以找到满意的工作,那你就错的太离谱了!

·凭什么说就业难

2014年被冠以“史上最难就业季”称号,大学毕业生首超700万,达到了727万;而中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2015年大学毕业生将达到749万,这是不是意味着一个“更难就业季的产生”。其实,根据2014年中国教育新闻网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就业率,除了兰州大学为88.65%,其余高校都超过90%。在笔者看来,这样的就业率不算低,为什么大家却还喊着“就业难”。由此衍生出这样一个问题:就业难到底如何认定,这需要有关部门给出一个界定标准。 【详细】

 

除了以高校就业率来论以外,专业就业率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最近,网上经常会出现类似“最难找工作的专业TOP10”帖子发出,更引起了诸多网友们的热议。其实是没有事实依据的,热门专业就业率不一定就高,这与学校的专业化有关,还可能与地域有关;另一方面,每个学校的统计截止时间也不相同,清华大学在就业率统计时,选取的时间节点是2014年12月1日,北京大学则是2014年11月15日,南京大学对2014届本科生的就业率统计则更为完善,截止到2014年8月31日。

所以说,针对就业难不难的问题,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很多时候都是主观上的“我认为”、“大家认为”,我们因此也就不能斩钉截铁地说“就业难”。

 02 深入分析就业难,存在多方面的因素

通过之前的表面分析,就业难并不是普遍问题,但它确是真实存在的,深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供求矛盾是重要原因

供求关系失衡即指毕业生的各项综合素质、能力等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由此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在择业过程中,很多毕业生对工资收入、发展前景、工作稳定性的要求较高,不愿意从事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的工种;而部分求职人员技能水平又满足不了企业用工要求,空缺岗位与求职者无法对接。

特别是一些跨国公司和外资企业,麦肯锡曾有一份《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报告中这样写到,“只有10%的大学生符合跨国公司的人才要求!”这种过剩与稀缺的悖论凸显中国大学生为就业做的准备与市场需求还存在差距。 【详细】

 

·“三方”主体是关键

在毕业的时候,学校都会要求毕业生签订“三方协议”,所谓的“三方”即毕业生、企业、学校三个就业主体。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都起着一定的作用,无论谁的失职都将导致“就业难”现象的产生。

其一,毕业生。

作为就业主体之一,毕业生自身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就业观念上,许多大学毕业生都想到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大单位去就业,而不愿到小企业、到基层去就业;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也是欠缺一定的实践能力,在学校更多的只是学习文本知识,导致工作中一切都要重新学习,使得他们缺乏自信。

大学生找工作,其实难在择业而非就业。何不转变思想,先就业,再择业。

其二,企业。

企业作为就业的主体之一,最常见的招聘要求就是对应聘者学历的要求,可有些企业却不从实际出发,盲目提高用人标准,追求人才高消费,追求高学历,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再者,一些企业在发布招聘信息时常会有一些显失公平的信息出现,如中共党员、学生干部优先;要求面容较好等等,对一些有能力的应聘者造成一定影响。

因此,作为企业,同样需要为自己公司的岗位需求定好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好用工标准,提高招聘效率的同时也避免人才的流失。 【详细】

其三,学校。

一到找工作,不少毕业生就会感叹:大学四年白学了!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很多也是与专业无关的。围观中国的高等教育,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脱节是导致就业难的就一个主要问题。过去几年,全国高校一窝蜂地办了许多“面向市场”的专业,比如新闻传播、影视、广告,包括MBA、EMBA等,师资力量虽然强大,但一些老师也只是纸上谈兵,曾有人调侃高校教育,从未做过一笔生意、没有在银行开过一张支票的老师,却在课堂上教人如何赚钱,这样的教育质量是否过关?

 

 03 缓解就业压力,学校责无旁贷

作为就业中的第三方,学校在学生的培养和就业指导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使命在于培养人才。对高校来说,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人才培养来进行。也就要求高校要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方式,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有文化底蕴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现在的一种课堂学习,缺乏实战性。

需合理运用校企合作平台。

目前,很多高校都有校企合作计划,充分利用好这样一个平台,不仅可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为企业输送人才,进而解决了一部分学生的就业,未毕业就可以先实践,通过实习、实际操作,将课本上的知识学以致用,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需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当前,有不少已经毕业或者踏入工作岗位的学生会感叹:大学的知识已经全部还给老师,学校里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并无大用等等。不得不引起各高校深思:专业课程设置该怎么进一步完善。首先,适应形势发展,应对社会缺口较大的人才改进课程设置;其次,对于上课形式,可以以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逐步转化为更多得让学生互动,加强实践操作。

·完善职业教育培养机制

随着最新的教育改革方向,职业教育的地位逐渐提高,为了平衡就业,完善现有的职业教育培养机制势在必行。主要涉及学科专业的设置与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满足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教学组织和管理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师资队伍能力和素质需要提升。 【详细】

·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目前,许多高校内部都设有就业指导办公室,高校应当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引导大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进大学生的发展与成才。应着重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政策宣传、就业信息指导、求职技巧训练、心理指导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等。同时,对于大三、大四学生,给予一定的实习和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直接地去体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帮助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并与自己的特点和能力相对照,继续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此外,还要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观、法纪观教育,帮助大学生增强诚信意识和职业道德观念,为大学生顺利踏上工作岗位筑桥铺路。

 

 04 结语

条条大路通罗马。作为大学毕业生,应当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可以树立以下几种就业观念,第一全方位择业的观念;第二先就业再发展的观念,把先就业作为工作中提高专业能力和适应社会的开始,要在实践中选择和调整自己的最佳工作岗位;第三自主创业的观念;第四面向基层和艰苦地区的意识,更好地施展才华,发挥自身价值。应当勇敢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让就业难变成不难,坚信——未来是美好的。

责任编辑:唐诗 李小白

分享到:
责任编辑:唐诗 李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