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春秋时期的主力兵种:战车兵

2015-05-22 来源:凯风网

  车兵是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大多数国家军队中的主力兵种。当时一个国家拥有战车数量的多少,往往被用作衡量其实力强弱的主要标准。因此一些军事强国常被称为“干乘之国”。其国内的强宗大卿也被称作“百乘之家”。当两国之间出现军事对抗时,车兵弱小的一方总是畏惧战车部队庞大的对手,如平丘之会上,晋车四千乘,就使得齐人大惧,终于听命于晋。而拥有强大车兵部队的诸侯,也往往以此震慑他国,胁迫其臣服于己。如同在平丘之会过程中,晋治兵于邾南,叔向放风说:“寡君有甲车四千乘在,虽以无道行之,必可畏也。况其率道,其何敌之有?”车兵为当时列国军队的主力兵种,还表现为:第一,当时在中原地区进行的重大战争,一般都是以战车来决定最终胜负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战例,如繻葛之战、崤之战、城濮之战、艾陵之战等等,概莫能外。第二,各国扩军的重点,是增加战车数量,加强车兵的建设。春秋时期各国大规模扩军乃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点以后网站会具体介绍。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其所扩充的军队同样以车兵为主体。如晋军由城濮之战时的七百乘递增至春秋后期的五六千乘,楚军全盛时发展到近万乘,齐军由桓公时的于乘增加到春秋末的“二、三干乘”,等等,就是显例。

车兵

  由于各国把发展车兵作为军队建设的重点之一,所以,到了春秋末年,连苫这样的小国都拥有了“干乘”的车兵部队,可证《论语·先进篇》所言“干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之不虚。第三,当时各国对战果或损失的统计,也往往以战车数量为尺度。如崤之战中秦师全军覆没,史称其“匹马只轮无返”;晋大败齐军,其所取战果之标志就是“得车二干,得尸三万”。另,齐伐冠氏,“丧车五百”,吴齐艾陵之战中,齐丧失“革车八百乘,甲首三干”,说明军力损失也以兵车为统计依据。所以著名兵学家孙武在总结当时战争的情况时即说:“凡用兵之法,驰车干驷,革车干乘,带甲十万”,把各种兵车置放在军队兵种的首要位置。当然,这种情况自春秋晚期起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战争地域与规模的扩大,步兵的地位迅速提高,车兵的位置逐渐降低,开始了由盛而衰的演变。这一过程递檀到战国时期,遂最终渐渐导致战车不复成为战争中的核心车兵走向鼎盛。以战车为中心,车兵和徒兵相结合的车乘之数,仍是各国衡量兵力强弱的标志。前期,诸侯大国一般有干乘,强卿有百乘,至后期,晋、楚各达5000乘以上,齐、秦各有2000~3000乘,甚至微小的朱国亦有600乘,还出现拥有干乘的卿大大。战车种类增多,按作战特点分,有用于攻击的攻车、用于防御和运送辐重的守车‘按运动速度分,有轻车、重车。攻车又包括戎路(指挥车)、长毅(攻击车)、阙车(作机动之用的轻车);守车包括苹车、广车。出现了以方阵和圆阵为基本形态的多种阵形。战车上的甲士,仍是每乘的核心和主力,起着引导“车驰卒奔”的重要作用。经济的发展,战争的需要,把车战和车兵推向鼎盛。春秋后期,急剧的社会变革,以及作战方式的改变和作战地域的扩大,又动摇着甲士的地位和车战的作用.开始了车兵由盛而衰的过程。

  更多精彩:皇帝的礼物——黄马褂与勋章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