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芒种送花神:曹雪芹虚构出来的浪漫节

作者:高福生 · 2015-06-05 来源:凯风湖南

 

网络图片

  6月6日是乙未年的第九个节气——“芒种”。 芒种是反映物候的节令,“芒”指有芒作物,如大麦、小麦开始成熟,将要收割;“种”就是种子的意思,表明晚谷、黍、稷等作物必须播种,农民一年中最忙的时节来到了。《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由于农谚中有“芒种忙忙种”之说,所以在乡下,农民形象直白地把“芒种”叫做“忙种”,也算是一种智慧解读。

  在二十四节气中,芒种虽然和农事紧密相关,在农业生产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自古至今留存下来的风俗习惯并不多。目前沿袭下来的有:皖南的安苗祭祀,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打泥巴仗,江苏溧水一带的煮青梅酒等,但已不再流行或即将消失,成为一种文化记忆。至于网络上热捧的“芒种送花神”习俗,虽说浪漫,但“曲高和寡”,不过是曹雪芹虚构出来的一种高雅节俗而已。

  在号称“百科全书”的《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曹雪芹先生先是给我们交待了“芒种送花神”的起因:“至次日乃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这日,都要摆设各种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接着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浪漫多彩的群芳“芒种送花神”节俗画面:“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绩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的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笔者之所以认定曹公的这幅“芒种送花神”风俗画为“虚构”之作,理由有三:一是在《红楼梦》之前,未见有古籍记载这种芒种饯花神的风俗,《荆楚岁时记》甚至没有关于芒种的任何记载,只对端午大书特书;二是既为尚古风俗,又这么高雅浪漫,一定会有相关描写出现在古代诗人的笔下。但自唐宋以来,直接以“芒种”为题作诗的少之又少,即便有,也多以描写芒种期间的梅雨居多,不见“送花神”之影;三是从流传至今的“芒种前后麦上场,男女老少昼夜忙”、“芒种刮北风,旱断青苗根”、“芒种不种,再种无用”、“五月栽红薯盘大墩,六月栽薯一把根”等农谚中不难发现,芒种时节正是农作物种植“春争日,夏争时”之时,普通老百姓最关注的是农业生产,没有时间来从事这种诗意般的民俗活动。

  其实,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对这种自诩为“尚古风俗”的饯花神节俗浓墨重彩,写得让人心驰神往,除了对二十四节气颇有研究并巧妙地用到作品中之外,还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给书中的主人公“布局”。君不见,当众人都在忙着祭花神的时候,黛玉面对花谢花飞,顾影自怜,有了葬花之举,还吟了一首悲凉的《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暗示着大观园众女儿最后的不幸结果;二是掺杂了一些个人的“私心”。据红学家考证,曹雪芹出生那天刚好是芒种节,所以他每年都在芒种过生日。不过芒种每年对应的阴历日期不同,他只好每年在不同日子给自己庆生了。

  任何民俗,顺应民需、贴近生活,才能相沿成习。“芒种送花神”之所以只存在于小说之中,想来也只是文人墨客附庸风雅的一种愿景,没有接上农耕生活的“地气”。于曹公的“芒种送花神”节俗而言,经他在《红楼梦》中郑重其事的一番演绎和虚构,让不少人都情不自禁,觉得芒种就应该有这么一个浪漫的风俗,并为它长期以来的“低调”打抱不平。不过,再低调也比虚构杜撰好。芒种,理应像它的名字一样,带着一些泥土气息,更多地反映农业物候现象。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慈禧唯一一段可以被证实的畸恋  

分享到:
责任编辑:洞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