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开元通宝”并非源于“开元”年号

作者:曹意味 · 2015-06-14 来源:凯风陕西

  说起古钱币“开元通宝”,估计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联想起这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钱币,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我国货币史上,“开元通宝”钱是继五铢钱之后,从唐初开始流通使用的一种重要的货币体系,它开创了唐以后流行1300多年的年号通宝钱制度,在货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秦半两

                                 

  汉•五铢钱

  要说开元通宝,得先简单了解一下历史上的五铢钱。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六国货币,规定铜铸的“半两”钱为法定货币。秦“半两”圆形方孔,重12铢,铢为古代重量单位,按秦衡制24铢为1两,故12铢称为“半两”钱,这使货币的名义重量和实际重量实现了一致,使用方便,奠定了流行两千多年的圆形方孔钱基础。汉初,继续沿用秦半两钱。为弥补财政匮乏,统治者推行铸币减重政策,以增加钱币数量。汉初铸造实重3铢的半两(12铢)钱,轻如榆荚,谓之“荚钱”,一枚3铢钱当做12铢的半两钱使用,无形中增加了3倍财富。之后又先后铸造八铢、四铢、三铢重的半两钱,由于货币名义重量和实际重量严重不符,给商人盗铸伪币以可乘之机,汉朝前期始终难以杜绝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开始铸造五铢钱(又称“上林钱”或“三官钱”),钱重如其文。同时提高铸币工艺技术,实施“告缗”办法打击商人势力,杜绝私铸,垄断国家铸币权。相比厚重的秦半两钱和轻小的荚钱,五铢钱大小轻重适度,适应民间商品流通需要。自汉武帝中叶起,一直到隋朝末,五铢钱流行700多年,差不多成为这期间各朝代统一使用的标准货币。

  唐朝初年,国家财政困难,各地私铸蜂起,币值下跌,市面上有用隋钱的,甚至有用南朝宋时的古钱的,货币使用混乱不堪。在这种情况下,铸造新的统一货币,满足市场需要,已成为当务之急。同时,改朝换代铸造新币,也是体现新朝气象的政治需要。于是在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高祖李渊开始铸造“开元通宝”钱,简称“开元钱”,从此,废除以前的五铢钱。“开元”者,是开辟新纪元的意思,取创始、首创、缔造之意,象征唐王朝的新气象,正如后来唐高宗李治所说的“爰创轨模”;“通宝”即通行宝货之意。这与后来的唐玄宗的开元年号(713—741)没有关系。“开元通宝”承继了五铢钱圆形方孔的形制,以“通宝”替代货币面值,反映出人们对货币流通职能作用的深刻认识。这在货币史上开启了一个新的通宝钱制度,正式的年号钱从宋代开始流行,如“太平通宝”、“淳化通宝”等,经元、明,一直到清末。

   

  唐开元通宝

                          

  西安大雁塔广场“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钱径2.5厘米,重2铢4累,约合今4.3克。根据古代的称重衡量换算则:24铢为1两,2铢4累恰好为1两的十分之一,即10枚“开元通宝”钱正好重1两,由于用10枚通宝钱为1两比24铢为1两便于计算,以1枚钱为重量单位,其标准随处可得,简单易行,于是随着“开元通宝”钱的流行,在唐代开始约定俗成地出现了一个新的重量单位——“钱”,1钱即为0.1两,钱这一重量单位很快被应用到药材、贵金属等物品的精微称量中,并促使重量单位的换算逐渐产生十进制。

  “开元通宝”钱上的四字由唐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书写。“其字含八分及隶体”。“八分”是汉代隶书的别称。在唐以后钱币上的字,也有用篆书的,只是个别特例。所以“开元通宝”钱的字不仅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宝贵的资料,而且在中国货币史上,也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开元通宝”是按照先上后下,再先左后右读的,如果自上及左回环读之,则为“开通元宝”,这正是民间的通俗读法,并非欧阳询当初“制词”的本意。

  唐代对铸钱设立专门官员管理,由国家统一铸币,禁止私铸,同时,在天宝年间还对钱的成色做了统一规定,规定铜占83.33%,白蜡14.56%,黑锡2.11%。这成为后世制定铜铸币的成色标准。

  统一的“开元通宝”在唐代大量铸造和流通,币值稳定,史称“新币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大大促进了唐代经济的繁荣,使初唐至开元天宝年间100多年社会经济能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进而形成了“开元盛世”。

  终唐之世,除了高宗时“乾封泉宝”、肃宗时“乾元重宝”等钱外,都以“开元通宝”为定制。因此后世即以“开元通宝”作为金钱财富的象征。在今天西安钟楼附近就有一家以“开元”命名的商厦,并以“开元通宝”作为商业标志,寓意“生意兴隆,财源滚滚”。

   注:文中图片均为网络图片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慈禧唯一一段可以被证实的畸恋   
分享到:
责任编辑:余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