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苏东坡笔下的密州风情

作者:静动若水 · 2016-04-24 来源:凯风山东

  公元1074年,即北宋神宗熙宁七年的12月,苏东坡来到密州任知州,直到1076年12月离开。

  虽然只是短短两年的人生旅途,苏翁仍然从密州悠久的历史文化、秀丽天成的自然风光中,汲取到了足够多的精华,每每兴致所致,挥毫泼墨,抒发胸臆,留下了127首诗歌、18阙词、64篇文章共计209篇作品,其中,大多是以密州风情为主题写就的。

  密州,位于今山东东南,因上古名君舜帝出生于城北的诸冯村而得名,宋时称密州。小小密州何德何能,引得大文豪如此中意?此中真意,必定要追随苏翁诗词,以解密州风情。

  常山:自従有此山,白石封苍苔 

   

  常山 

  西望穆陵关,东望琅邪台。

  南望九仙山,北望空飞埃。

  相将叫虞舜,遂欲归蓬莱

  嗟我二三子,狂饮亦荒哉。

  红裙欲先去,长笛有余哀。

  清歌入云霄,妙舞纤腰回。

  自従有此山,白石封苍苔。

  何尝有此乐,将去复徘徊。

  人生如朝露,白发日夜催。

  弃置当何言,万劫终飞灰。

  ——苏轼˙登常山绝顶广丽亭

  诗中所言之“此山”,即常山,位于密州城南10公里处,山势虽不甚高大,在当地却被视为“神山”,被赋予了“祈雨”的“神圣”职责。

  在密州,苏轼曾多次登顶常山,因着“知州”的职责,也曾多次按照当地风俗,亲率州、县官员来此祈雨,先后写就“祭常山文”6篇之多,还亲自为山上的一处古泉命名,是为“雩泉”。

  据载,是年,适逢大旱,苏轼亲临常山,于古泉祈雨得验,故以“雩泉”名之(古代祈雨曰“雩”),并斫石为井,在常山北麓建“雩泉亭”,以保护此泉。

  此后,苏轼每到常山,必到雩泉,并为雩泉作《密州常山雩泉记》:

  常山在东武郡治之南二十里,不甚高大,而下临城中,如在山下,雉堞楼观,仿佛可数。自城中望之,如在城上,起居寝食,无往而不见山者。其神食于斯民,固宜也。东武滨海多风,而沟渎不留,故率常苦旱。祷于兹山,未尝不应。民以其可信而恃,盖有常德者,故谓之常山。熙宁八年春夏旱,轼再祷焉,皆应如响。乃新其庙。庙门之西南十五步,有泉汪洋折旋如车轮,清凉滑甘,冬夏若一,余流溢去,达于山下。兹山之所以能常其德,出云为雨,以信于斯民者,意其在此。而号称不立,除治不严,农民易之。乃琢石为井,其深七尺,广三之二。作亭于其上,而名之曰雩泉。

  古者谓吁嗟而求雨曰雩。今民吁嗟其所不获,而呻吟其所疾痛,亦多矣。吏有能闻而哀之,答其所求,如常山雩泉之可信而恃者乎!轼以是愧于神,乃作《吁嗟》之诗,以遗东武之民,使歌以祀神而勉吏云。

  在调离密州临行前,又写下了《留别雩泉》诗:

  举酒属雩泉,白发日夜新。

  何时泉中天,复照泉上人。

  二年饮泉水,鱼鸟亦相亲。

  还将弄泉手,遮日向西秦。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苏轼赴登州路过密州时,三写雩泉,留下了《再过常山和昔年留别诗》:

  伛偻山前叟,迎我如迎新。

  那知梦幻躯,念念非昔人。

  江湖久放浪,朝市谁相亲。

  却寻泉源去,桃花逢避秦。

  眷恋之情,跃然笔下。

  雩泉亭今已无存,然雩泉尚在,其底呈方形凿痕宛在,现为姑子庵村村民所用。

  马耳山:南望马耳,出没隐见,若近若远 

   

  马耳山 

  诸城西南六十里有马耳山,山高百丈,主峰二巨石并举,远望状如马耳,故名马耳山。

  相传苏轼当年曾多次到马耳山探幽揽胜,认为此山乃君子隐居之佳处,并在诗词多有提及。如《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中,“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闲。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又如《超然台记》中的“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

  世传马耳山中隐藏着行云播雨之龙,故山顶有云绕乃下雨之兆。至今,当地民间仍有“马耳山戴帽,大雨即来到”的谚语。

  卢山:博士雅好饮,空山谁与娱 

   

  卢山饮酒台远眺 

  卢山,位于诸城东南13公里,《汉地理志》中曰“故山”,后以秦时名士卢敖不满秦始皇刚愎拒谏、专横失道而避难隐遁入此山中,而得名“卢山”。

  山上多处地方留有卢敖传说。如“休粮洞”,据传卢敖当年以休粮洞为宅隐居,此石洞南向,洞高约2米,似一间房屋大小,相传卢敖逝于此洞中,休粮洞遂改名为卢山洞。

  在卢山西峰之巅,有一方形平坦巨石,相传为当年卢敖饮酒处,故名“饮酒台”。现台中虽有一裂缝,尚完好。据载,立于饮酒台上可观“山市”。

  苏轼在密州期间,曾几游卢山,感慨万千,流连忘返,他在《卢山五咏》中,以其中四首分别以卢山的“卢敖洞”、“饮酒台”、“圣灯岩”,以及圣灯岩下的“三泉”为题,抒发感想:

  《卢山五咏·卢敖洞》:“上界足官府,飞升亦何益。还在此山中,相逢不相识。”

  《卢山五咏·饮酒台》:“博士雅好饮,空山谁与娱。莫向骊山去,君王不喜儒。”

  《卢山五咏·圣灯岩》:“石室有金丹,山神不知秘。何必露光芒,夜半惊童稚。”

  《卢山五咏·三泉》:“皎皎岩下泉,无人还自洁。不用比三星,清光同一月。”

  除《卢山五咏》之外,苏轼还曾写作一首《游卢山·次韵章传道》: 

  尘容已似服辕驹,野性犹同纵壑鱼。

  出入岩峦千仞表,较量筋力十年初。

  虽无窈窕驱前马,还有鸱夷挂后车。

  莫笑吟诗淡生活,当令阿买为君书。

  在其《超然台记》中,照样对卢山施以笔墨,“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所从循也”。

  正是由于这些诗作的“推介”,引得历代慕名游卢山者日众。

  障日山:莫名叫障日,唤作小峨眉 

   

  障日山 

  对密州境内的另一处山峰——“障日山”,苏翁也是不吝笔墨,留下了多首诗作。

  障日山,亦名障日峰,位于诸城东南25公里处(诸城市林家村镇),海拔470米,因其山东面上午十点以前不得见日光而得名。

  相传此处本无山,某日,二郎神赶群山西行,有一山见诸城土地肥沃,气候适宜,便停下不走了,气得二郎神狠狠地抽了3鞭,至今留下了3道沟壑。

  在密州期间,知州大人苏轼亲临障日山,见其状类峨眉,于是乎勾起了这位蜀客的思乡情,情不自禁,吟出了“长安自不远,蜀客苦思归。莫名叫障日,唤作小峨眉。”这首《卢山五咏·障日峰》诗作。由此,“障日峰”又常被称作“小峨眉山”。

  对这座寄托了思归心意的大山,苏翁每每在诗作中提及。如《出城送客不及步至溪上二首》中的“东望峨眉小,卢山翠作堆”;阔别密州十年后再次路过密州,写作《次韵徐积》中的“海人入梦方东去,风雨留人得暂陪,若说峨眉眼前是,何处故乡不堪回”诗句,无一不抒发了他对障日峰的眷恋之情。

  潍河:北俯潍水,思淮阴之功 

   

  潍河 

  潍河,又称“潍水”,是诸城境内最大的河流。《水经注·潍水》云:“潍水出于琅琊箕县潍山”。

  千百年来,潍河灌溉田地,造福百姓。相传圣明贤君虞舜的出生地——诸冯,就坐落在诸城城北七公里外的潍河之滨,那里建有舜王庙,内塑舜帝像,终年供奉,香火不断。遥想当年,淮阴侯韩信曾夹潍水布阵击杀楚将龙且,大败20万楚军,响当当的战绩。

  对潍河,苏翁是十分喜游的,他常常登诸超然台上,俯视滚滚潍河水,以朝圣的情愫,发思古之幽情。在《超然台记》中,写道:“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他也曾建“快哉亭”于潍水上,其弟苏辙闻悉,还寄题过密州快哉亭诗。可惜现在亭子已不见了。

  超然台:超然物外、无往而不乐 

   

  2007年恢复重建后的超然台 

  超然台坐落于诸城北城,本系元魏时所筑,当地俗称“北台”。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在密州时,见“台已陈旧失修颓败不堪”,遂于次年,“稍葺而新之”,复加栋宇成为宋代之阁楼式建筑,:“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暖”。

  对超然台,苏轼极尽喜爱之情,特意邀请胞弟苏辙为之命名。苏辙以老子“虽有荣名,燕处超然”之意,名其台为“超然台”,正正契合了苏轼“超然物外、无往而不乐”的处世思想,并以《超然台记》记之。

  此后,超然台成为苏轼在密州时的主要会友之所,每每登超然台写就了诸多优美诗句,喻景、写意:

  《望江南·春未老》:“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描绘出了一幅暮春美景图;

  前文中提及的《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则是勾勒出了一帧晚秋风景画;

  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超然台上饮酒赏月,成就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千古绝唱。

  此时的苏轼,从超然台上所感受的乐趣中,深深体会到了“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不要经常“游于物之内”,而应“游于物之外”,无往而不乐,堪称当下流传之“乐活一族” 的鼻祖。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慈禧唯一一段可以被证实的畸恋  

分享到:
责任编辑:皓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