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亲看设计师们如何定义四合院文化

2015-10-05

  小平房就像魔方,卧室变餐厅,餐厅变厨房,利用模块变化让多个房间寄生在一起;院子里的自行车、杂物箱都有整齐安放的地方,小院照样可以变成小花园……在“2015北京国际设计周”上,设计师们在“为人民设计”的主题下脑洞大开,未来全新的胡同生活一幕幕展现出来。

未来的四合院啥模样?

  寄生胡同让小平房变大

  大栅栏杨梅竹斜街56号

  房间内吊着、摆着许多可随意组合的连接杆和小板材,在设计师的演示下,房间一会儿成了卧室,有了单人床、床头柜;一会儿变成了有书柜、书桌的书房;忽然又成了茶几、沙发组成的小客厅……

  “这不是变魔术,这是我们打造的未来胡同的生活方式——寄生胡同”,设计师介绍说,北京有很多老胡同,因条件所限,这些胡同的平房常常是又小又矮,老百姓一家三四口挤在一间平房内,除了休息,连个看书的地方都没有。

  小平房就那么大,怎么办?我们就想出了“寄生”这个办法。

  采用寄生手段,可以解决民房小、破、散、空、乱、暗等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在民房内部寄生一个标准化的钢架系统,作为内支撑来加固老结构,同时这也是内部功能与空间的集成基础,将满足居民起居的所有功能空间模块复合叠加。空间分区与功能模块可根据住户的需求进行变化,让寄生体与老环境相互交流达到一个新的生活环境平衡。

  在12平方米的小空间内,使用这种移动柱林的方式,承载了尽可能多的空间变化和功能,“这样的一个房间,可展开的空间能达到两居室的效果,造价两三万元,也就相当于一次装修,普通百姓也能承受。”设计师说。

  折叠旅馆将空间压缩到最小

  炭儿胡同9号院

  这里是一处大杂院,进入小院的胡同仅能容两人同时通过。不大的院落里住了四五户,拥挤不堪,说是有个小院子,可居民的公共空间还不到20平方米,院里堆放的杂物、自行车又占去了一大块地方。

  怎样才能释放出更多的空间给居民呢?街道请来创意设计师,谦虚旅舍诞生了。

  谦虚旅舍,是在大杂院门口临街的一间小平房改造的。12平方米的房间内,有空调,有可淋浴的卫生间,南侧一架单层床,北侧还有一架双层床,白色的装饰显得小旅舍干净明亮。设计师拉动北侧的单床,北墙、窗体、户门跟着移动,12平方米的房间,竟折成了6平方米。

  “这是一个钢体结构,安装在室内,底部有滑轮,平时可以折成最小,既不影响旅客休息,又可以把释放出的空间让给院内居民,旅舍缩小了,公共空间放大了。这就是胡同未来的使用方式。像这样一处改造,也就20天,花个几万元。”设计师说。

  内核院小屋子嵌进旧房间

  杨梅竹斜街72号院

  “内核院”就是在现有的四合院或房子内插入预制的一个个全新的“小屋子”,并在这些小屋子中整合设备管线等设施,用于解决水暖电等生活需求问题。其实,就是用一种快速并影响较小的方式来更新传统四合院,在尽量保留原有建筑的完整性、尽量少影响现有住户的前提下,形成一个新的“建筑”。

  一年来,“内核院”在杨梅竹斜街所在的三井社区有了更多实践,设计方也进行了更多探索,应用了坡顶、夹层、超薄墙体、堆肥马桶、净化槽等更多的新技术与新产品,以致不少社区居民主动要求对自己的房屋进行“内核院”式改造。2015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内核院”将在笤帚胡同37号南屋得到全面系统地展示。

  会客院杂物柜藏在花池下

  礼士胡同125号

  礼士胡同125号的设计,结合老树下被抬高的花池,设计一系列结合坐卧休息、杂物柜子和居民自己种植空间的砖砌结构,并利用这些花池的形式对院子进行完型,划分出居民的隐私空间和访客的公共空间。同时在公共通道边缘引进晾衣竿,也通过晾衣这个行为划分两种空间。结合花池,对整个院子的铺地进行美化,通过集水沟解决污水和雨水淤积的问题。

  此外,该项目还结合自行车停放设计入口处储物空间,改善自行车停在院落中的杂乱现状,发展垂直储物,为居民争取更多储物空间。

  设计理念

  找回四合院的生活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赵幸介绍说,此次东城区的设计以旧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为基本元素,选取位于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内史家胡同5号、内务部街34号、本司胡同48号等7个规模、条件各异的院落,由多家设计单位针对院落空间开展居民参与的改善设计。试图用低影响的设计手段挑战解决安全便利、环境美化、居民交往、文化展示、杂物存放等实际问题,营造舒适、安全、实用、美观、有韵味的院落公共环境。

  赵幸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做法,让居民恢复以前的社会生活,让人“愿意在院子里待着”。

  改造故事

  瓜棚 延续生活味道

  窗前的瓜棚上,稀稀拉拉的叶子间,垂下一个个葫芦,一个硕大的冬瓜吊在棚子的另一边。秋日里,坐在门前的靠背椅上,晒着太阳,听着瓜棚深处偶尔传来的昆虫鸣叫声,又是一个惬意的午后。

  史家胡同5号院,如今有3进院子,刘大爷就住在最深处的院子里。“搬进来40多年了,就没好好修一次”,刘大爷经历过的历史中,这个院子最后一个独门独户的居住者是时任国家科委常务副主任的韩光。此后,这院子逐渐成了混居的平民院落。

  而据史料记载,5号院相传为满洲正白旗索绰罗氏的宅邸。索绰罗氏家族有“满洲科举第一家”之称,在此之后,肃亲王善耆及其亲眷等都曾在5号院居住,其中包括日本间谍川岛芳子。

  如今的5号院,居住着10来户人家,大多都居住了三四十年。刘大爷家的瓜棚几乎伴随着刘大爷一起落户这个小院,40多年来已经成了小院的一部分。如今搭瓜棚的脚手架钢管还是唐山地震那时候留下的,后来就成了瓜棚的“主心骨”。

  “小院改造可以,瓜棚得留下,这是老北京四合院生活的味道!”谈到对院子改善的意见,刘大爷说。

  设计师在对史家胡同5号院进行改造时定位为“合院新绿”,以一体化的设计思想将屋檐排水、绿化种植、墙面美化、室外家具、道路排水整合在一个系统内,在梳理院落空间的同时为居民提供生活便利。

  院落空间储物本着先清理后整理的原则,将院落中的杂物尽可能清除后,剩余杂物配以便于组装拆卸的储物构建重新安置。

  按照设计师的规划,进门处设计“文化墙”讲述院落变迁;在“二进”院子设置藤蔓植物攀爬架,美化墙体外立面,垂花门处清理杂物让垂花门重见天日;在第三进院落,设计美观耐用的植物藤架,提升整个院落的环境,设计小型室外活动空间,并进行储物架的设计。刘大爷的瓜棚得以完整保留。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两大“影帝”飚戏成就清代满蒙联盟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