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大跌眼镜:文质彬彬的古代文人其实很彪悍

2016-01-06

  在我们固有的印象中,中国古代文人通常都是文质彬彬、弱不禁风的样子,无论是许仙还是梁山伯,一个个都长得细皮嫩肉、文静清秀,似乎和以激烈对抗为特征的体育运动八杆子打不着,这或多或少与我们从小就熟知的古代戏曲故事有关。在戏曲舞台上,这些文人走起路来一步三摇,仿佛一阵风吹过都会倒地不醒似的,也因此,“中国古代文人”作为不事稼穑也不爱运动的一拔人,被固化进了我们的头脑里,再加上当我们环顾四周,发现身边有不少架着厚厚眼镜片的所谓“知识分子”们,成天叫唤着腰酸背痛的时候,我们对“中国古代文人”身体孱弱的想象,也就更加由近及远、深信不疑了。

  那么,中国古代文人果真只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吗?非也。事实上,有相当多的文人不仅能动手,而且动手能力还强悍得很,套用今天的话来说,真正配得上“复合型人才”这样的光荣称号。

  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子路、冉求、樊返等,都是既能文又能武的“全才”。孔子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那意思就是人要文武兼修,缺一不可。孔子本人就精于射、御,体格非常健壮,据史书记载,他力气大得可以举起城门的顶门杠。孔子还善于奔跑,速度之快可以追得上城外的兔子。

  孔子的学生中能文能武的也不少,比如其得意门生子路,就性格爽直、豪勇有武。孔子非常看重子路,我们如今常常挂在嘴边的“闻过则喜”这句成语,就是当年孔子特地用来表扬子路的。子路认为,君子应以剑自卫,故常着戎装,练习剑术。有一次子路随孔子外出,受困于陈蔡之间,7天吃不上饭,但他仍然操着盾牌坚持习武。后来子路在卫国作官时遇上内乱,在战斗中,子路帽子上的头缨被打落,他想起孔子曾说过,大丈夫正人君子,帽子上如果没有缨是极大的耻辱。于是便拘于礼教,放下剑来系头缨,结果被刺死了。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良孺善于格斗,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在路过蒲国时,为蒲人所阻,公良孺提剑就冲,蒲人见他来得凶狠,吓得急忙退走。孔子还有一个学生叫冉有,则有将帅之才,他曾率鲁国部队抵抗入侵的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了胜利。只是冉有不太赞同孔子“安贫乐道”的说教,最终孔子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而令弟子对冉有“鸣鼓而攻之”。

  晋代的陶侃,也就是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曾祖父,为官广州时,“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即闲暇时候早上把一百块砖运到书房外边,傍晚又把它们运回书房里。别人问其缘故,陶侃回答说:“过分的悠闲安逸,唯恐不能承担大事。”而唐代的李白,则既是“斗酒诗百篇”的“诗仙”,也是一位运动天才、体育健将。据称他“十五好剑术”,毕生坚持击剑、射猎、骑马、登山、划船和拳击等,在现存《李白全集》964首诗中,仅描写击剑的诗就有100首之多。

  在中国古代,礼、乐、射、御、书、数被称为“六艺”,这是儒家要求文人所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技能。作为“六艺”之一的“射”,不仅仅只是字面上“射箭”的意思,而且也包括了多种形式的体育运动,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不仅仅指的是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而更成为古代文人修身养性、培养君子风范的一种方法。也因此,作为中国文化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孔子之所以被他那个时代的人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后人戴上“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许多顶高帽子,靠的绝不仅仅只是拔尖的“文化课”;同理,如果不是善长舞刀弄枪,李白也很难写出诸如“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这类动感十足的诗句来。

  和中国古代的文人比起来,倒是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们需要好好地反思一下。当下,运动常被看作是文化人拥有的一种时尚,并被贴上了“小资”的标签,而不是像古代的文人那样,将运动内化为一种日常生活的“刚需”。所以,古代的文人能将运动“玩”得顺风顺水、得心应手,而对现代人来说,运动却更多地代表着一种奢侈、沉重甚至无奈。眼下,伦敦奥运会还在热热闹闹地开着,这个时候将中国古代文人彪悍的一面“晒”出来,不仅仅是希望改变一下我们对他们的“历史成见”,更重要的是,希望我们也能像他们一样,将运动化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两大“影帝”飚戏成就清代满蒙联盟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