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金猴闹新春:话说老北京是咋过年的

2016-02-05

  老北京过小年

  依照中国的传统风俗,阴历腊月二十三日,叫做“小年”。之所以如此称呼,恐怕是因为再过几天,作为“大年”的春节就要来临了。因此,也可以说“小年”是“大年”的前秦或序曲罢!

  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过去,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屋 ( 厨房 ) 的锅台附近墙壁上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佛龛神像的两侧还要贴上一副对联,上联写“上天言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额是“一家之主”。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所以人们把灶王爷恭恭敬敬地奉为一家之主,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昔日北京,每逢到阴历腊月上旬,大街小巷的油盐店、杂货铺、南纸店、百货摊都以代卖“灶王爷”。这种要木版水印的神像,大多来自华北的“版画之乡”天津杨柳青。那和蔼、肃穆、善静的灶王爷、灶王奶奶盛装端坐,给人们以庄重的感觉。每年一度,人们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 ( 不能说“买” ) 来代替被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熏火燎了陈旧不堪的旧灶王像。这似乎是在向人们预告,除夕马上就要来到了。

  给灶王爷、灶王奶奶奉上的供品,不须用鸡鸭鱼肉、干鲜果品之类,更不须用牛羊三牲,只须一些“糖瓜“ ( 用麦芽糖制做的像鸡蛋大小的瓜状糖块 ) 就可以了。稍考究一点的人家,再供上一碗用糯米蒸熟的莲子八宝饭,他老人家就会更心满意足。灶王爷骑的神马,还要供以香糟炒豆和清水。

  俗云“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上天”,这天人们称它为“祭灶日”。在北京,这一天晚餐之前,每家家长都要先用糖瓜在灶门前烤化,然后抹在灶王爷、灶王奶奶的咀唇上。即使灶王爷不馋,人们也硬要把烤化了的糖饴放在他老人家的嘴边,看业灶王爷贤伉俪都是喜欢吃甜食的。至更尽时分,家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燃放鞭炮,举家男子罗拜,祝以抑恶扬善之词,送灶王爷上天,去向玉帝启秦人间一年之善恶,而妇女不能参拜,只于内室扫除炉灶,燃灯默拜。

  其实,祭灶的风俗由来已久。《礼记·月令》云:“祀灶之礼,设主于灶径。”灶径即灶边承器 之物,以土为之者。那时祀守被列为五祀之一。《战国策·赵策》云:“复涤侦谓卫君日:臣尝梦见灶君,”唐罗隐送灶诗亦有“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的名句。可见两千多年前已有祭灶之礼,且历代相沿成习。今天, 50 岁以上年纪的人,大概少有没祭拜过灶王爷的吧。 

  老北京过大年

  按老北京的说法春节是元旦,元旦之前的一天叫除夕,也就是大年三十。因为它是过去的一年和新年交接的一天,所以北京人历来重视除夕,所说的过年,实际上指的是这一天。老北京人也管除夕叫 “ 年禧 ” ,人们送旧迎新的主要庆典和礼仪都集中在这一天进行。

  老北京的年节很多,但最当回事儿的就是过年,也就是过春节了。老年间有首民谣: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七,贴对子。二十八,把面发。三十晚上包饺子,热热闹闹过一宿。从腊八开始就开始张罗过年了。三十晚上最热闹,贴春联,贴门神,布置佛室,供桌,蒸年糕,炒素菜,摆天地桌,接财神码儿,祭祖,吃团圆饭,岁岁,踩岁(踩芝麻秸),接神,放鞭炮,团拜,吃素馅饺子等等。

  按老北京的讲儿,是在除夕子时接完财神以后,全家进行 ‘ 团拜 ’ 。早年间的 ‘ 团拜 ’,主要是家里人的相互拜年。老北京人一般都是‘ 三世同堂 ’,有的人家是 ‘ 四世同堂 ’,‘ 同堂 ’ 的意思就是住在一块儿,即便不是住在一块儿,到除夕也得凑到长辈这儿过年,子时把财爷接到家以后,全家人要聚到设有祖宗牌位和遗像的供案前,给老祖宗磕头拜年。这就是一种老礼儿,后辈人过得再好,也不能把祖宗忘了。之后,长辈们坐在椅子上,接受晚辈们拜年,拜年要行三叩之礼,还要说祝愿的吉祥话,比如:祝爷爷健康长寿,祝奶奶寿比南山,祝爸爸妈妈万事如意等等。长辈们接受晚辈的拜年之后,才给未成年的小辈们一些压岁钱(压岁钱通常只给正念书的小孩儿。成人不给)。压岁钱用红纸包好,也就是三块五块的,讨个吉利。再有钱的人家,压岁钱也不多给,它只是一种礼节性的,意思一下而已。

  全家人拜完年,这才聚到一块儿,吃一顿饺子,这种饺子必须是素馅的。拜完年之后这时已经凌晨两三点钟了,所以也叫‘ 五更饺子 ’。也是接神饺子,神得以素心相敬,所以要吃素馅。此外,还要在饺子里放一枚铜钱,谁吃到这个饺子,会有好运。

  老北京春节拜年、逛庙会

  大年初一天一亮,人们纷纷出门拜年。拜年的习俗在我国宋代就开始了。长辈或是平辈的亲戚、朋友、同事、邻居都要拜到。走在街上,碰到熟人,也要彼此行礼,道一句“一顺百顺”或是“恭喜发财”。

  在这期间,京城的小康人家多在客房的桌案上摆一只漆盒,名叫“百事大吉盒”,内分五槽,中间一圆槽,外围四“扇面”槽。中槽放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周围四槽分别放有桂圆、荔枝、红枣、栗子,象征圆圆满满、早立贵子。

  按旧习俗,正月初二早上要祭祀财神。老北京居民不一定常年供奉财神爷,只是节前从香烛铺里“请”来一份名为“增福积宝财神”的纸像,用于祭拜。祭完财神,当天的早点一定要吃馄饨,不过,这顿馄饨得叫“元宝汤”。在家祭祀完,很多人还要到广安门外的五显财神庙去进香“借元宝”。不论贫富,人们三更半夜就出发,争取去烧“头股香”。据说,当天的五显财神庙万头攒动、摩肩接踵。

  春节期间,老北京最热闹的地方要数厂甸庙会,这是一个纯粹的春节活动的场所。清代乾隆时期,厂甸庙会的规模就相当可观了。厂甸庙会上特有的年货是大冰糖葫芦。它是用荆条串上山里红,刷上以黍米做成的饴糖,小的三尺多,大的有五六尺,刷上饴糖通体呈白色,顶上插上红绿纸做的小三角旗。逛完庙会,举着大糖葫芦回家,也成了老北京春节一景。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两大“影帝”飚戏成就清代满蒙联盟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