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公冶长》字面意思不难了解。大致是:鲁国大夫季孙行父遇事三思而后行。孔子得知这事后说:“想两次就可以了。”三思而行,成语词典大概都会指出,这个成语出自《论语》,都会把它当做褒义词。从这里看,孔子似乎是不赞成遇事过多思虑的。
但是,有人认为,孔子并非一味反对他人的“三V”行为(V代表动词)。比如说,曾参每日三省其身,跻身孔门高足行列;南容三复白圭(反复朗读《白圭》诗),孔子将侄女许配给了他。
那么,孔子为什么不赞成季孙行父的三思而后行呢?至少有如下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是说,季氏有贤良的名声,做事很少出差错,因而不必反复思考;第二种是说,季氏的好名声不小,但是言过其实,遇事犹豫不决、优柔寡断、过于谨慎事世故即是证明。所以孔子认为,季氏若是遇事不那么犹豫、优柔,就更好了;第三种是说,孔子认为,季氏遇事想两次尚且做不到,怎么可能想多次呢。
程颐的说法,又不同于以上各种,他认为,孔子之所以讽刺、反对三思而行,是因为:“……再则已审,三则私意起而反惑矣。”人想事,顾虑多了的确容易起私心,容易患得患失。程颐所说,不为无据。
究竟哪一种说法较为合理呢?我主张第二种说法,即孔子不赞成遇事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原因应该是,季孙行父其人正是有这些毛病。孔子这样说,不是他真的反对三思而行,而是针对季氏的过于犹豫、优柔的特点,矫枉过正,提出两次就够的观点。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两大“影帝”飚戏成就清代满蒙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