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中国历史文化:为何关羽被称作是武圣

2016-03-09

  除了关羽,中国历史上再无军人得此殊荣。有威震华夏的威名,并且圆满地践行了亚圣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三项标准,既是自身行为的高尚,更是精神境界的高尚,这一切,既是儒家学者评价关羽的标准,也是关羽被推崇为武圣的基础。

 

  独特的文化现象

  中国有五千多年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煌煌历史过往的大贤先哲和英雄人物繁若星河,个个都发着夺目的光辉。然而,在层出不穷的历史名人之中,被后世不断地戴上炫目光环并尊之为“圣人”者,仅有两位。一位是被尊称为“文圣”的孔子,另一位就是被称为“武圣”的关羽。

  诞生于两千五百年前的孔老夫子,用尽毕生的精力和智慧,创立‘有教无类’的中国教学体制;他删注"六经",创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文体系;他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纲常伦理和儒家学说,成为中国社会的传统思想的理论基石。有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孔子做为文圣,可谓实至名归。

  而晚于孔子近七百年后出生的关羽,是读着孔子删注的《春秋》走进人生社会的.他的事迹在《三国志》中仅有900余字,万千民众都是从一部《三国演义》的小说中才认识了这位策马横刀,驰骋疆场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最后战死疆场的三国名将。他的功绩无与伦比,他的性格却多被后人诟病,对他一生是非功过的评价也一直争议不断。

  《三国志》作者陈寿说“关羽刚而自衿---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近代人在网络上质疑道:“华容放曹也是忠于刘备?”台湾的学者柏杨在评三国史时,对关公做了这样的评价:“事实上不过是一个莽汉,既缺谋略,又缺修养,而且心胸狭窄,不识大体----开始就排斥诸葛亮----继而排斥黄忠-----”

  近些年,还有近乎谩骂的人说:“不义不忠不仁的关羽!”一些人更是认为是关羽破坏了刘备与东吴的联盟,以致造成“大意失荆州”兵败身亡。为了给他复仇,张飞鞭打士卒被人杀害。刘备尽起蜀国大军去伐东吴,结果,又被‘火烧连营八百里’,丧失了恢复汉室的基本力量。甚至说,是他导致了蜀国从此一蹶不振,最终被灭亡……甚至有人在网上说要揭开关公的“画皮”…… 不可思议的是,就是这样一位充满争议的三国人物,在他去世二百余年后,却被后世的帝王将相和平民百姓一步步推上了最高神坛。祭祀他的庙宇穿越一千多年的时空,遍及全国城乡和海外,他的神像供奉在许多商铺和许多家庭的神龛里。

  这种待遇,连至圣先师也望尘莫及。

  一千多年来,不论是朝代更迭,还是不同的民族君临中原,几乎所有的帝王无不对他顶礼膜拜,争相封敕。你封候,我就封王,你封王,我就封帝。据统计,历史上有16位皇帝23次为他御旨加封,爵位由侯而王,由王而帝,乃至协天大帝,可谓荣宠非凡,独步千古。

  人所共知,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尽管在‘三教论衡’之后取得了‘圆融’,但是,三教还是各奉其主,相互并无关联。而唯有关羽却被三教争相敬奉为‘菩萨’、‘天尊’和‘圣人’是中国唯一‘三教尽皈依’的人。

  在洛阳、当阳和运城连年举办的春秋两次大祭上,和尚、道士和学者共祭同一个人。这种三教共祭的场景只能发生在关庙和关林。

  不管有多少流言蜚语,也不管有多少诽谤和谩骂,关羽,这位三国名将,在其死后已经成为中华各民族共同信仰和崇拜的“图腾”,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心中的第一神明。

  放眼今古,环顾世界,从未见到过这样独特的文化现象。

  我们必须承认,一切文化现象的存在都有它的合理性,因为它是历史进程中主观因素和客观现实形成的产物,也是文化现象在发展过程中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产品的总和。如果我们能够解析近两千年来中华各民族对关公近乎狂热崇拜的成因,也就同时解开了中华传统价值观念的基因和密码。

  关羽崇拜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胡小伟先生研究认为,关公崇拜是在唐朝末年开放茶禁,出现以茶叶和食盐采购、运输为主的流动社会而自发涌现的,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

  从夏商到汉唐,中国经历了几千年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乡里社会。在一乡一村的社会环境中,宗族和邻里之间多为亲友和熟人,相互间知己知彼,和睦相处,“君子晓谕义,小人晓谕利”,甚至有“父母在不远游”之说。很多人都是固守田园,终老一生。

  但是,茶禁一开,许多人在利益的驱使下,要离开家乡,到千里之外的陌生环境中去买茶、贩茶。唐诗中“嫁得瞿塘贾,年年误妾期”就是说这样的情景。同样,江南的茶农对这些远道而来的商人也是毫无所知,在陌生的地方见到陌生人,一切都改变了。

  这时人们才发现,出来混,就得有朋友,孔子就是因为没有朋友,在周游列国的时候,也曾“厄于陈蔡”--饿了好几天也找不到饭吃。

  相互提防的状况是不利于商业活动的,大家必须尽快找到一个能够促进相互信任的法则,要想相互信任,那就要求人们不仅要利己,还要利他。孔子在《周易,系辞传》中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于是,原本是乡里社会的“义”便走进了流动的陌生社会。“对人以义”,莫过于使双方互为“兄弟”,于是“结义”成为异姓兄弟就成为流行方式。其实,成为兄弟必须是同一个家庭具有血缘关系的成员。但是。“结义”的行为打破了这一伦理。只要情投意合,搞一个焚香祭拜,再对天明誓,甚至歃血为盟,经过序齿排行之后,大家便可成为异姓兄弟。史书记载说,“结义金兰”始于汉末,兴于唐宋,大致无误。

  除了形式上的“结义”,还要找到“义”的效仿榜样,于是东汉末年“涿州曾有三大贤、刘关张结义在桃园。”这句古老的唱词说明了人们对结义的推崇。特别是关羽“诚信一生”、“千里寻兄”、“义释曹操”等义举便成为共同敬仰的楷模。人们磕头结拜一定要跪在关公像或是牌位前,才能成为“神明可鉴”的正规仪式。人们为了避讳,关羽也被尊称为关公,成为中国人崇信的英雄图腾。

  结义的流行改变了流动社会的人际关系,结义兄弟可以肝胆相照,也可以两肋插刀,人与人之间不再是相互提防而是相互照应,这样的氛围促进了茶马古道日渐繁荣和流动社会的扩大。茶叶虽然开禁,还有另一项重要的生活物资牢牢地掌握在官府手中,那就是食盐。因为有利可图,从汉代兴起的私盐贩运,随着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与漕帮勾结后日益猖獗。因为贩卖私盐必须是团伙行动,当年起义反唐的黄巢就是盐帮的首领。盐帮和漕帮都用“义”字控制着团伙的行为。可见,义字在黑白两道都已大行其道。尊从“君子晓谕义,小人晓谕利”的原则,君子是耻于谈钱的。关羽崇拜的出现,让人们可以“以义取利”。应当说,“义”字是当年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力之一。

  义,已经变成了流行于商贾、江湖或是黑白两道的行为法则,而关羽一生种种义举都被称为典范。也正是从那时起,关羽崇拜已经逐步形成。

  实践大丈夫精神--千古一人

  到了北周后期,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了政权,成为宋朝的开国皇帝。他担心军队会像他那样夺去他的政权,便通过“杯酒释兵权”夺取了武将的兵权。接着便大力提倡“崇文抑武”,尽管一百年后有了《清明上河图》那样的繁华,军事上依然松弛疲弱,致使周边的少数民族纷纷坐大,日渐势雄。北方的契丹人建立了辽国、东北的女真人建立了金国、西北的党项人建立了西夏国。一旦金兵灭了辽国把兵力指向中原的时候,宋军只能一败再败,直到汴梁城破,连两个皇帝都被人家当猎物掠了回去。当时有人痛心疾首的写道:“自崇观以来,朝廷不复崇尚名节,故士大夫寡廉鲜耻,不知君臣之义,视两宫播迁如路人。”想想看,国破了,家亡了,皇帝被掠走了,百姓站在街上看热闹,这是何等冷漠与麻木?

  尽管经济发达,尽管是泱泱大国,“名”与“节”的价值观丧失,就象大树烂了根基,越是枝繁叶茂,越容易被大风吹倒,导致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赵构渡过长江偏安一隅史称南宋,淮河流域以北的国土大都沦丧,“靖康之耻”的亡国之痛,都让南宋的爱国志士和知识分子痛心疾首。当年的现实是,金人南侵,占了淮河以北的大片领土。西夏占了西北大部。列国纷争,生灵涂炭,南宋小朝廷一直在风雨飘摇中苟安偷生。

  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磨难,让南宋的学者们对历史有了新的看法。流行甚广的《三国志》有明显的“尊魏抑刘”的倾向。出于现实需要和正统观念,朱熹等人认为,陈寿囿于自身处境所观察三国的观点是错误的,甚至是无法容忍。于是,以朱熹为首的儒家学派把《三国志》中“尊曹贬刘”的观点做了彻底颠覆。他们认为刘备才是汉室正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让他的儿子篡夺汉室天下,是不折不扣的汉贼,他们把杀害关羽的孙权也称为汉贼。

  同时,宋儒也发现,在《三国志》中占了不大篇幅的关羽坎坷一生却有不少闪光的亮点。当年,亚圣孟子提出了世人要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就可以成为大丈夫的三条标准。一千多年过去了,人们发现,由于环境和处境不同,实现其中一条、两条时有人在。但是,完全实现这三条者几乎没有。但是,宋儒在略带贬义的字里行间中发现,只有关羽在其六十年的生涯里,圆满地践行了这三条标准。试看其一:关羽出生于山西解州常平村,是典型的耕读之家。他是看着《春秋》和传统经典长大的,他抱打不平杀了恶霸全家,走上了离乡背井的逃亡之路,是一个典型的贫贱之人。但是自“亡命奔涿郡”见到了刘备和张飞之后,三人决心杀敌报国,实现“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宏图大志。关羽身处逆境而不坠青云之志,是典型的“贫贱不能移”。其二:早年关公随刘备东征西讨,前途并不顺利,虽然有三战吕布、温酒斩华雄的战绩,但还是屡吃败仗,不得不东奔西逃。最终在建安五年正月被困于土山。关羽约定降汉不降曹等三项条件,走进了曹营。

  在许昌期间,曹操为了笼络这一员“熊虎之将”,对他可谓天高地厚,赠豪宅、赠美女、上马金、下马银、大宴小宴不断。这样的盛情无非就是一个目的,让关羽诚心归顺。但关羽并未心动,他依然向张辽表示他会离开。

  关羽是在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之后才得到刘备消息的,一旦得到大哥的消息,没有任何犹豫,即刻“封金挂印”,保护二位皇嫂,踏上了寻兄之路。大哥在那里?在袁绍那里!你刚杀了人家的大将,此一去是福是祸都难料定。看到这一点,我们会对关公的毅然决定更加崇敬。

  拥有无数财富和美女,却不改其忠义本性,也没有花天酒地,是谓“富贵不能淫”。其三:建安二十四年,关羽设置了防御孙吴的四道防线之后,率荆州之兵北伐攻曹,其目的是为了一统大汉江山。虽然取得了“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的辉煌战绩,但因遭孙吴偷袭丢失荆州,兵败麦城。在麦城,他拒绝了孙吴使者的招降,在去西川的路上被俘不屈就义。实践了大丈夫的最高标准“威武不能屈”。事实证明,儒家选择武圣的标准是极为严苛的。历数前贤,由于历史条件和人生际遇不同,一个人一生实践这三条标准的概率极低。从商周的姜子牙到明清的袁崇焕、左中堂……在万千名将之中有人可以实践其一、其二。诚然,实践某一条,都可以称之为大丈夫,而圆满实践三条者,唯关羽一人。有人称赞关羽为“千古一人”,并不为过。南宋以关羽为榜样宣扬大丈夫精神不仅在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中得到共鸣,在民间也得到广泛响应和认同。各种杂剧纷纷上演“三国”戏民间艺人说“三分”也在坊间广为流传。

  在辽金之后是蒙古人崛起于漠北草原,当他们灭掉了金国占领了中国北方之后,时时准备饮马长江,踏足锦绣江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在南宋危于累卵的日子里,经过宋儒的提倡,人们纷纷赞扬关羽的忠和义,这样的忠和义正是宋儒孜孜以求的英雄楷模。应当承认“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几十年的宣扬和灌输,“为臣以忠”,“为人以义”的价值体系逐渐在南宋的庙堂和民间形成。在北宋被敕封为“崇宁真君”和“武安王”的关羽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不论是在金兵入侵,还是在蒙古人马踏江南的时候,与北宋的文官失节,武将怕死相反,南宋各地迅速掀起了反抗的浪潮。抗金名将岳飞曾言:“要使后世书策中知岳飞之名,与关、张辈功烈相仿佛耳。”足见关羽形象影响之深。蒙古人是挟着横扫欧亚的雄风来进攻南宋的,却在这里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抵抗。江南地区几乎变成了一片抗元的火海,相继涌现了像文天祥、张士杰、陆秀夫等一批抗元英雄。崖山战役失败,继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就义之后,几乎所有宋军全都跟随跳海自尽。据说,当时海上浮尸十万余具,这等场面该是何等惨烈与悲壮。在金庸小说里曾经描写过的襄阳保卫战历时六年之久,四川钓鱼城的宋军用大炮轰死了当上蒙古皇帝不久的蒙哥大汗,坚守长达三十余年,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可歌可泣的辉煌奇迹。南宋的抗争没能保住半壁江山,但是,他们“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永远值得钦佩!成为武圣首要条件必须是军人。关羽戎马一生,征战无数,是蜀国五虎上将之首,最后战死在为实现大一统的战场,这一点,无人能出其右。作为军人,还必须有骄人的战绩。不单是武艺高强,还应当是军事家、战略家。关羽一生勇武超人,三战吕布、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在坐镇荆州的时候,他审时度势,发动了荆襄大战,所向披靡,吓得曹操想要迁都自保,战果可谓骄人。连用词极为苛刻的陈寿也用了“威震华夏”这四个字来评价关羽的战绩。须知,除了关羽,中国历史上再无军人得此殊荣。有威震华夏的威名,并且圆满地践行了亚圣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三项标准,既是自身行为的高尚,更是精神境界的高尚,这一切,既是儒家学者评价关羽的标准,也是关羽被推崇为武圣的基础。他们既不凭小说家言,也不在他的性格和言语上遑论是非。这样的评价是站在价值层面的形而上,是道。而不是纠缠于这事那事的形而下。

  与文圣孔子一样,关羽成为武圣,同样实至名归!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两大“影帝”飚戏成就清代满蒙联盟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