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失眠是内心压力替罪羊 睡不好引发起床气

2016-03-26 来源:凯风新疆

 

  亚马逊中国发布的“中国城市睡眠状况”调查显示,超过6成的受访者面临不同程度的失眠困扰。

  该调查主要围绕睡眠状况、失眠困扰、睡眠习惯、如何选购睡眠用品等展开,有效样本近万份。“入睡难”、“睡眠质量差”、“醒后仍有疲劳感”是失眠者的普遍感受,工作、情感和家庭因素为三大诱因。北京、上海、广东失眠的人最多,在过去的一年里,这三个城市的人在睡眠类用品方面的购买力最强。

  睡不好引发“起床气”

  人的一生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现在,有睡眠障碍的人越来越多,60岁以上老人中57%会出现睡眠障碍;年轻人中也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受到失眠困扰。

  中国医师协会等发布的《2015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国人失眠的比例为31.2%,与工作相关的失眠占56.2%,48.2%的人没睡好第二天会发脾气,而发泄对象首当其冲是另一半,其次是孩子、父母、同事和室友。亚马逊中国的调查也表明,近7成受访者的实际睡眠时间与理想睡眠时间至少相差1-2个小时,“睡不着”、“睡不香”和“睡不够”会引发“起床气”、“情绪波动”、“作息紊乱”等问题。

  如果患有某些心理或躯体疾病,睡眠就可能受到影响,比如,骨折、牙疼、哮喘影响睡眠,抑郁症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就是失眠。只要找到根源,就好对症解决。但除此之外,一些自己也未曾觉察的因素、对睡眠的过度关注,反而可能会影响睡眠,这种现象在年轻人当中相对多见。

  解决失眠从“心”开始

  如果我们对睡眠过度关注、过分担心,最终也会引起慢性失眠。有的人本来睡眠较好,偶然一次失眠后,如果反应过度,总在想以后睡不好觉怎么办、要不要吃助眠药,就会不知不觉地在睡眠与恐惧之间建立一种条件反射,一到睡眠时间或进入睡眠环境,就会担心甚至恐惧。相反,在非睡眠的时间和场合,他们反而会睡着,比如在沙发上或车上、在上课或看电视时都可能会睡着。这种失眠被称之为心理生理性失眠,即睡眠本身没有问题,但不恰当的态度或关注妨碍、扰乱了睡眠固有节律的启动和发挥,导致失眠。

  找到叫焦虑的“小怪兽”

  《2015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37.8%的职场人士在工作中常因没睡好而影响效率。如果出现持续的慢性失眠,在排除是否患有抑郁症等疾病之外,一定要分析患者失眠背后的社会心理成因,特别是那些被压抑、被回避的心理冲突。

  如果不处理好内心潜藏的压力,失眠就无法最终彻底缓解。即使服用药物,也只能部分地解决失眠问题。出现心理生理性失眠的人,在性格上往往有容易焦虑的特点,即素质性焦虑。这种焦虑会放大一些问题,使人对一个普通的负性事件做出夸大的评价,继而引起过度的反应。比如,有人因为出差换了睡眠地点而失眠,如果不去管它,过几天也就过去了。如果为此非常焦虑,换房间、吃助眠药、对噪声过度敏感,结果原本自然启动、自然结束的睡眠节律就被打破了,导致睡眠进一步紊乱。而睡眠越紊乱,患者就会越发焦虑。一次偶然的失眠,逐渐演变为了慢性失眠。

  解决焦虑这个“小怪兽”,比较有效的办法有“动”和“静”两种方式。“动”指的是进行运动、锻炼,只要是喜欢的、能坚持的、兴奋性的活动,都可以去参加。“静”则刚好相反,包括打坐、冥想、气功等让人入静的活动。不论哪种方式,都需要坚持,使性格中的焦虑素质逐渐得到改善。

  失眠是患者身心压力的显示灯。很多心理和躯体的不能承受之重,最后都可能会波及到睡眠。解决失眠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从心理、生理、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评估及处理,综合干预,才可能会最大限度地解决失眠问题。

更多精彩:科学master 科普健康伴随你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