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被马超围殴的曹操 真的是许褚救的吗

2016-05-06

  为了平定北方,曹操在潼关与马超的关中联军的对峙中,采用了徐晃的计策,用数万人在潼关的正面东大门佯攻,掩护徐晃带领四千兵将占领了黄河蒲阪津两岸,为曹军打开了关中大地的后门,使曹军在关中战役的初始阶段,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不过,徐晃四千的兵力只能站领对手的后门,当个门房强盗。却无力占领人家的整个大院儿,他们只能等曹操带领着主力军,尽快从潼关赶过来走后门。

  走后门儿这件事看似轻松,实际有常人想不到的艰辛。曹操要先从黄河南岸渡到黄河北岸,再向北穿过中条山,从黄河东岸渡到黄河西岸,与徐晃会和。其中第一步北渡黄河最艰难,因为敌人马超就在附近。为了朋友们更清楚,可以看下面的图。

  在潼关重兵把守的马超被曹操抄了后路,非常郁闷。不过马超还是有信心的,既然曹军占了自己的后门,他们就必须北渡黄河赶过去,否则就白占了。 当你推着满满的购物车,在超市的收银台前排半天队,马上要到交钱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没带钱包。

  马超打算趁曹军北渡黄河时大举进攻。 人们常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礼物,这个礼物还真出现了。建安十六年闰八月,曹操开始北渡黄河,在排队等摆渡船的时候,被马超打得差点儿命丧黄河岸边。幸亏贴身保镖许褚许仲康拼死相救,才解了曹操之难。

  后来曹操还用诗夸奖了许仲康:“何以解忧,唯有‘渡’康”。意思就是渡河时有仲康,才能解决烦忧啊!后世有诗人看懂了曹操的这句话,还应和了一句:“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都是用诗歌夸赞大功臣。

  渡康解忧的过程,在《三国演义》里有详细的描述,基本是按正史《三国志》里的《许褚传》写的,许褚在船上,左手用马鞍替曹操挡箭,右手先杀人后撑船,带着曹操渡到了黄河北岸,场面确实很经典。每每想起许褚那威武雄霸的气概,都会让我瞬间回到黄河岸边的古战场,脑海中的目光始终追随着虎痴的身影,远处射箭的锦马超只是模糊的背景板,我追着追着就追到《三国志》的原文。

  原文讲述了当时的战场情况。看了原文, 我有一种感觉:很想拉着元芳一起看,因为此事必有蹊跷。请让我一一道来。曹操渡河时的双方兵力是怎样的呢?曹操、许褚和禁卫军一共一百多人:“(曹操)独与褚(许褚)及虎士百馀人留南岸”。马超带了一万多人:“超将步骑万馀人,来奔太祖(曹操)军”。

  数据告诉我们,在面对战斗力爆表的马超时,许褚警卫加强连的每一位战士要一对一百的战斗。按原文的说法,许褚不但躲开了马超的军队,还完成了扶着曹操上船,斩杀攀船的曹军,单人撑船安全渡河的壮举。(《三国志》乃扶太祖(曹操)上船。贼战急,军争济,船重欲没。褚(许褚)斩攀船者,左手举马鞍蔽太祖。船工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并溯船,仅乃得渡。)曹操渡河的过程,实在惊心动魄。

  是什么原因,让曹操陷入被百倍于己的敌军追杀的境地呢?

  是曹操自己安排咯。曹操为了大举赶往关中的后门蒲阪津,指挥全军北渡黄河。但他做了个神安排,他让大军先渡河,自己留在曹军的最后渡河。(《三国志》太祖(曹操)将北渡,临济河,先渡兵,独与褚(许褚)及虎士百馀人留南岸断后。)

  我觉得,这是曹操喝杜康酒喝断片儿了以后指挥的军队渡河,这个顺序不科学。虽然曹操年轻时打仗经常身先士卒,但曹操为人稳重谨慎,奉行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原则。此时的曹操已经五十七岁,身居丞相要职,他竟然要带着一百多人给数万大军断后!

  我不禁要质问曹操手下的各位名将: 你们这也能看得下去?这也能同意?你们也太不照顾老年人了吧?他可是再过三年就可以享受公交免费,就有时间跳广场舞的老大爷! 

  也许曹操老电影看多了,喜欢“你们先撤我掩护”的英雄台词?如果曹操真是这么安排的,只能说明曹操是一位不顾大局,置自己死地而后生的指挥员。他这是故意把菊花露给敌人,让敌人狠狠地打。他这么安排,看着像是要自杀。

  所以,我觉得这段史料有误。曹操是不会这么安排的,他身边的兵力也不会这么少。

  退一步说,曹操有舍生忘死之义,仲康有万夫不当之勇,战士们是虎狼之军,共同组建了一支“义勇军”,就是给大家断后的。但这些只考虑了人的能力,渡河的船只情况如何呢?黄河渡口的自然条件又是怎样的呢?元芳,咱们继续看。

  先说渡船,曹军的军用运输船的情况如何呢?曹军来关中的有十万,参加渡河行动的人数有多少,并没有记载,根据前后文,大致估算下,除去围绕潼关各地防守的军队以外,三万人(不算马匹辎重)应该是有的。

  前线渡河讲究兵贵神速,以防敌人半途来袭。想迅速过河,最好的方案就是船大数量多。从原文看许褚完成渡河任务时,河中没有人接应(如果有人接应一般会有记录的)。如果此时黄河上有船,曹军是不可能不接应曹操的,俗话说:功高莫过救驾。领导有难正是手下大显英雄本色的时候。

  就在前天,我们领导心爱的宠物找不到了,我们全体员工这个找啊,中午都没吃饭,怎么也没找到,最后还是有个幸运儿趴在电脑桌底下找到的,给老板和那孙子乐坏了。 奥,我忘了说宠物是什么了,蜥蜴。

  从没人赶来搭救可以推断出,渡河船只的数量少,还可以推断出船长们很傻,他们过河根本不顾及老板的生命,难道自己过河了,不看一眼战役总设计师吗?他们是什么时候瞎的。哪像我们这些员工,我骄傲!

  既然船只数量少,那么船体大不大呢?据记载,东汉已经可以制造出三层高的楼船了(《史记·平准书》)。按照世界军事历史学家的说法,东汉的造船能力,在当时已经是世界领先地位了。马超的疑似先祖马援,就曾经带领两千多只战船,攻打越南一带的叛军。而水军最发达的东吴可以造出五层的楼船,运载三千军兵。这么看来,曹军的摆渡船不会太小,但因为没有记录,所以无从推断。

  曹操乘坐的那只船有多大呢?这个可以推断出个范围。超载也乘不下五十个人。当时由于马家军的攻势猛烈,曹家禁卫军们都争着上船渡河,但因为人多船快沉了,许褚这才挥刀砍向自己人,如果许褚的脸再不翻,生命的小船说翻就翻了(《三国志》贼战急,军争济,船重欲没。褚斩攀船者)。

  三国战船?

  一百多人的禁卫军面对上万人的马家军,不可能一个不少的都上船,所以送曹操的这艘船,即使算上超载量也不可能超过一百人。后来船工被箭射死,许褚单人撑船渡河。(《三国志》船工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并溯船,仅乃得渡)。一个人还能在黄河上控制船只,说明这艘船不会太大。按常理一个人能控制的最大的船,也就十来个座,当时船工被射死了,也许船没这么小,但承载三十个人应该是极限了,再大的话,许褚是无论如何无法在黄河上渡河靠岸的。

  问题来了,曹丞相一共一百多人,为什么留给他的船会这么小?如果当时还有别的船,其他人都挤这条船干嘛,即使可以躲过马超的射击,肯定躲不开被许褚砍翻。这分明是赶末班车的节奏。一切的慌乱,来自随性的安排。不是敌军太强大,而是我军太无能。许褚渡河救驾的这些情节,充满了不合理。

  再说黄河南岸的渡口情况,首先是水势如何。潼关是曹操当政后设立的,因为对于当时的三国来说,此处更适合控制关中,潼关代替了旧朝的函谷关。潼关东侧是黄河的大渡口:风陵渡,曹军从此处北渡。提起风陵渡,我忍不住要传闲话做狗仔。此处是青春期的郭襄跟杨过大哥哥相遇的地方,后来郭襄当了尼姑,创建了峨嵋派,她的继任者叫“风铃师太”(灭绝师太,你在杀纪晓芙的时候知道你师傅和师祖之间的关系吗?)。

  不好意思,跑题了。咱们接着说风陵渡,主要是说说此处的黄河水势。黄河到了潼关北侧后,从朝南急转向朝东流淌,走了一个接近80度的拐弯角度。在江河届里,玩儿了个头文字D的漂移。同时,此处又是洛河、渭河的汇聚之处,所以这里的水势湍急。

  当然,如果您现在去风陵渡,而且没遇到特殊天气的时候,河水是比较平和的。因素之一是河水滚滚东去两千年了,地形地貌更慈祥了些,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大搞人定胜天的时候,在渭河上游修建了三门峡水库,对水速有了缓解。

  但以前并不是这样的,毛主席他老人家在24岁的时候,曾经教导我们说:“ 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益增其奔猛”,这句话反应了过去潼关的黄河水势,抽刀断水水更流。虽然是个比喻,对潼关黄河的描述不一定准确,但这种地理水文是存在的。

  其次,渡口的河宽是多少?历史上没有记载这段黄河有多宽,其实记载了,我也换算不清楚。好在1994年建了横跨黄河的风陵渡公路大桥,大桥长1400米,可以参考。这个长度对于机动船不是问题,但对于人力船就不算短了,特别是在水流湍急的黄河上,完成单人单浆项目的难度是相当大的。看着许褚的小船在箭雨中,划过波涛汹涌的黄河,有种说翻就翻的揪心。元芳,你揪心吗?

  ------元芳,住手!把棍子放下,我还没说完!如果说完你还想打我,可以继续!我知道许褚救曹的情节有《三国志》的背书,证据确凿。我对此表示怀疑,是nou zuo nou die的节奏。我觉得《三国志》的这段记录明显注水了,选用了水军跟帖的内容。总之,我认为曹操不是最后渡河的人,渡河时的兵力比不是一比一百,和曹操一起坐船渡河的不止许褚一个人。

  咱们把在河里手忙脚乱的许褚和曹操放在一边,让他们先忙着。回过头来说说南岸上的事。岸上除了放箭的大队马家军,还有曹军的一位机智的英雄:典军校尉丁斐。典军校尉是禁卫军的官员,必须是忠心耿耿值得信任的人担任,曹操就曾经担任过汉灵帝的典军校尉。所以,丁斐是曹操的心腹。丁斐除了忠心,还有一个特点,爱财。有一次在攻打东吴的行军途中,他悄悄把自家的瘦弱病残牛跟官家的壮牛掉了包,让人揭发收监了。

  将心比心,贪财的人相信别人也贪财。丁斐看到曹操渡河的窘境,当机立断让手下把牛马都放了,轰赶到马家军的眼前。马家军的人来自老少边穷的凉雍地区眼皮子浅,没见过如此肥壮的牲口,纷纷放弃了矢和远方的曹爷,只有眼前的抢劫。这才缓解了曹操的危急。

  丁斐的出现,说明了两种可能,要么是曹操的一百多名禁卫军没有全上船,其中一部分人留在了岸上伺机行动。要么当时曹操的身边不止区区的一百多人。也许两者都合理,但我更倾向后者。因为我马上要聊到救曹操的另一位英雄。

  我还要乱入一句。如果牛马就能转移马家军的注意力,说明一件事:此时的马超及其手下根本不认识(或者没看到)曹操和许褚。如果知道船上坐着敌军老大,谁还在乎这点儿牛马呢?相逢对面不相识,是极有可能的。之前,马超跟曹操没有交集,而且后来马超为了确认曹操身边的人谁是许褚,亲口问过曹操。所以马超不认识曹操和许褚。(《三国志》(马超)疑从骑是褚(许褚)。乃问太祖(曹操)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顾指褚,褚瞋目盼之。)

  在古代,装束是可以出卖身份的。即使马超不认识曹操,从服饰上是能认出曹操的。如果岸上只有曹操在,或者河里只有曹操在船上,船上还没有棚子(许褚用马鞍挡箭),马超是可以认出主将来的,是不太会置曹操于不顾,而顾牛马的。

  所以许褚救主的具体情况,不会像《三国志》里写的那样英勇和孤独,这样的事迹到底是日记小组提供的,还是摄影小组提供的,就不得而知了。

  如果否定了许褚的神威救主,是不是就否定了曹操遇到了危险呢?不是。在诸葛亮的《后出师表》里提及:“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说明曹操确实在潼关遇险。那除了许褚,还有谁参与了化解曹操的这次险情呢?是张郃。 

  “公(曹操)将过河,前队适渡,超(马超)等奄至,公犹坐胡床不起。张郃等见事急,共引公入船。河水急,比渡,流四五里,超等骑追射之,矢下如雨。”

  以上内容出自《曹瞒传》,虽然《曹瞒传》是为了鄙视曹阿瞒而写,有些史料可信度不高。但这段内容是可以参考的,因为更合理。

  通过这段内容可以看出,曹操渡河时有前队,这符合曹操的身份。扶曹操上船的不止张郃一个人,是“张郃等”共同完成的,这也符合曹操的身份。整个渡河过程也比较从容,他们赶在了马超到达之前,就开船了。黄河的水是湍急的,等到过河以后,顺流四五里,马超一直追着射击。许褚是曹操的卫士长,应该和曹操在一起,所以他也是在救主的队伍中的,只不过不是只身救主罢了。

  后面还有记载,因为曹家官员们不知道曹操的死活,见到曹操以后甚至哭泣流泪,曹操到很开通,大笑说:“我差点儿被小贼所困啊。”所以才引出了诸葛亮后来的那句话。(《曹瞒传》诸将见军败,不知公所在,皆惶惧,至见,乃悲喜,或流涕。公大笑曰:‘今日几为小贼所困乎’)

  这些部下的情商跟我们公司员工差不多,都要再接再厉哈,会赶上我们的。回过头看,丁斐放牛诱敌的事情,应该是发生在马超刚刚靠近曹操的时候。在马家军还没明白怎么回事的时候,丁斐先把牛马放出来,阻断了敌军即将爆发的势头。(《三国志魏武纪》而公自潼关北渡,未济,超赴船急战。校尉丁斐因放牛马以饵贼,贼乱取牛马,公乃得渡)

  就好比我们公司的领导,找到蜥蜴后,刚要冲负责饲养蜥蜴的员工发火的时候,这位机智的员工,立刻端上一杯沏好的茶,请领导尝尝,堵住了他那张即将电闪雷鸣的嘴。不瞒大家说,那位机智的员工就是我,所谓机智如我。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清朝极品败家子之载澄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