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凯风智见:归根的惆怅 嘉靖与他的故乡

2016-11-09

  提起嘉靖皇帝,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奸臣严嵩,他担任首辅期间,残害忠良,朝政污浊;或是想到海瑞冒死向嘉靖皇帝上书,说他不上朝,导致天下污吏横行、民不聊生、水旱频仍、盗贼遍地,气得嘉靖皇帝连忙让人去抓捕海瑞;或是想到“壬寅宫变”,嘉靖皇帝当时差点被几个宫女勒死,可谓千古奇谈。不同的史书对嘉靖皇帝的评价不同,甚至差异很大,有的认为他是中兴之主,使得大明王朝的巨轮继续前行;有的认为他埋下了大明王朝灭亡的种子,导致了明朝的衰亡。跳出这些不同的评价,我们可以从一些更加贴近嘉靖皇帝生活和思想的角度来看他,例如他的发迹历程、他对故乡的尊崇、他的乡愁等等。

  中国人重视乡土,乡土是自己年少时所在的地方。老百姓安土重迁,不愿意远距离迁徙,因为迁徙会远离原本熟悉的环境;官员崇尚衣锦还乡,做官离职之后,往往是荣耀归家并安享生活;一些皇帝也重视乡土、思念家乡,只是他们已不可能再过普通人的生活罢了,嘉靖皇帝便是如此。

  一、龙飞湖广:南方出了真天子

  嘉靖皇帝其名为朱厚熜,谥号为明世宗,是明代实际在位的第十一位皇帝。他的父亲叫朱祐杬,是明孝宗弘治皇帝的同父异母弟弟,同弘治皇帝的关系很好。成化二十三年,朱祐杬被封为兴献王;弘治七年就藩湖广安陆州(现湖北省钟祥市周边);正德二年,嘉靖皇帝出生于安陆州的兴王府。虽然朱祐杬共生了两男四女,但大儿子和两个大女儿都早夭,故嘉靖皇帝成为了独儿子,也成为了长子。

  据《皇明通纪法传全录》记载,嘉靖帝出生时,藩王府出现一道红光,之后直冲天穹,同时黄河一下也变得清澈了,天上出现了很多祥云。这些记录听起来荒诞不经,应是后人附会的,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嘉靖皇帝崇信道教、重视这些所谓的“祥瑞”(即好兆头)。嘉靖皇帝从小就很聪慧,他父亲教他背诵经典和学习义理,他很快就学会了。在父母呵护下,他逐渐成长为一个在学习上颇有天赋的少年,将来也会成为藩王的继承人,或许他的一生也就这样了。但此后两个事件的发生,使得他的命运出现了巨变,改变了明朝的帝系继承,也间接改变了明朝的国运。

   

  (湖北钟祥藩王府尚在)

  正德十四年,嘉靖皇帝的父亲去世了,王墓被选在了安陆州松林山,朱厚熜戴孝治理王府事宜,后来,他被破例允许提前继承藩王之位。想来他的运气已经很好了,然而更让他没想到的是,天下人最羡慕的事情竟然让他遇见了。正德十六年,正德皇帝南巡玩耍时不慎落水染疾,当年便驾崩了。正德皇帝膝下无子,这一情形是明朝建立以来从未遇到的,没办法,皇帝宝座总得有人去坐,于是内阁首辅杨廷和同正德皇帝生母张太后商量,决定让年少的朱厚熜继承皇位。他们把朱厚熜选为继承人,是认为朱厚熜年龄比较小,会比较听话,且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了,朱厚熜当皇帝不会有后顾之忧。

  很快,司礼监太监、内阁大学士等一波人来到了安陆州,迎接朱厚熜去北京当皇帝。但是根据要求,朱厚熜必须先去北京,之后朝廷再接他母亲前往。朱厚熜泪流满面,不得不辞别生母,启程前往北京。

  二、皇权至上:父母名号不容更改

  到达北京,杨廷和等想让朱厚熜(此时还未即位,故以真名指代)以太子的礼节进入紫禁城,朱厚熜虽然年幼,但是认为这样并不合理,毕竟遗诏写的是让自己继承皇帝,而不是成为太子。在朱厚熜的强烈抗议下,他以天子的礼节进入了紫禁城。后来,他的母亲也来到了北京,朝臣又让他母亲以王妃的礼节进入紫禁城,朱厚熜再次提出了反对意见。后来,朱厚熜终于明白大臣们为什么会这样了,因为张太后和大臣们希望朱厚熜过继给弘治皇帝,以弘治皇帝儿子的身份继承皇位,即继续维持弘治皇帝这一帝系,而朱厚熜则不能再认自己的父母为父母了,只能称呼自己父亲为伯伯。这下彻底惹毛了朱厚熜,他直接告诉杨廷和,他不想当皇帝了,要跟母亲一起回安陆州。朱厚熜很聪明,他可不想放着皇帝不当,而是以退为进,逼得杨廷和等人让步,果然不出所料,杨廷和等人后来还是逐渐让步了,朱厚熜父母的名分也越来越隆重。

  在杨廷和同嘉靖帝较量的过程中,嘉靖帝越来越感受到皇权的威严和强大了,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是权力无边的皇帝,可以决定他人的生死,意识到自己不必都按大臣们的意见去处理朝政,于是,嘉靖帝网罗了一帮亲信大臣,如张璁、桂萼等人(议礼派),同杨廷和等大臣(护礼派)开展斗争,最终当然是嘉靖皇帝取得了胜利。

  杨廷和被迫退休后,站在杨廷和身后的大臣们也变成了一盘散沙。嘉靖三年,“议礼派”集聚在紫禁城左顺门哭喊,让嘉靖皇帝认弘治皇帝为父亲,嘉靖皇帝绝不退让,让锦衣卫抓捕和杖责这些大臣,直接打死了十几人,剩下的人全部负伤回家了。从此,再也没有大臣可以集聚起来跟皇帝作对了。嘉靖皇帝也懂了,天下他最大,大臣不听话就打屁股!

   

  (大明王朝1566剧照)

  嘉靖七年六月,嘉靖帝命人颁布《明伦大典》,对杨廷和等人强迫自己认弘治皇帝为父亲的言行作了严厉批判,把自己的相关谕旨及支持自己大臣的奏疏汇集成册,颁布天下,让全天下人知道自己对孝道的坚持,知道那些反对自己的大臣的言行是多么的荒谬!

  三、造福家乡:明代“三都”变“四都”

  明太祖朱元璋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他当了皇帝之后,把老家改名为凤阳府,并在这里建设中都,算上南京和北京,明朝有了“三都”:南都南京,北都北京,中都凤阳。朱元璋给老家升格,合情合理,不给一些实惠,怎么好意思说这里出了皇帝?所以,朱厚熜当上皇帝之后,也开始复制明太祖的那一套,给自己的老家贴金加瓦。

  知道嘉靖帝想给老家贴金,一些阿谀奉承的臣子便提议直接把京师迁移到安陆州,这算是学习永乐皇帝把京师迁到藩王府所在地。嘉靖帝不傻,迁都不是说说玩的,更何况那时明朝财政“囊中羞涩”,相比永乐皇帝时穷多了,哪里有钱搬迁呢!不过,嘉靖帝朱笔一圈,把安陆州升格为了承天府,府城所在地为钟祥县,“钟祥”二字为嘉靖帝赐名,即“祥瑞所钟”之意,意指有福的地方。

  看见嘉靖皇帝对家乡的事情很重视,也很孝顺生母蒋太后,广平府教授张时亨这个小官想拍马屁,嘉靖十一年,他建议说:“应该把嘉靖皇帝出生之后的年号全部改为钟祥某年,废止正德的年号,同时让嘉靖皇帝的母亲垂帘听政,嘉靖皇帝在母亲面前行太子礼。”前半部分的建议本来也没啥,不采纳即可,而后半部分的建议,让皇帝改为太子,实在是犯了大忌,触怒了龙颜,嘉靖皇帝立刻命人把他逮捕,严厉处分。

   

  (明代的“湖广”基本指如今的湖北、湖南两省)

  后来,嘉靖帝还是觉得自己家乡级别不够高,便在这里设立了兴都留守司,重兵驻扎以保护家乡和他父亲的陵寝。赐名“兴都”,意味着嘉靖皇帝把承天府当作了陪都。参照陪都级别,承天府硬件、软全部大升级,不知不觉,明朝从“三都”变成了“四都”。此外,嘉靖皇帝还命大臣编撰了《兴都志》和《承天大志》这两部史书,详细记载了兴献王和嘉靖帝在承天的言行事迹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

  四、衣锦还乡:明代皇帝最后一次南巡

  兴献王墓原本只是个藩王墓,随着嘉靖皇帝皇权的巩固,便逐渐被升格为帝王陵,后来被赐名为“显陵”,如今被称呼为明显陵。据记载,显陵前前后后修了四十多年,耗费了数十万两白银。

  嘉靖皇帝虽然贵为天子,但每逢清明节百姓祭祖之时,自己却不能亲临拜谒明显陵,因为实在离得太远。既然自己已经是皇帝了,嘉靖帝心想:把生父陵寝迁到北京不就得了?嘉靖皇帝让大臣们讨论迁陵之事,当时为礼部尚书的夏言说:“兴献皇帝的体魄已经埋葬很久了,如果我们贸然打开陵墓,怕是泄了陵寝的灵气,恐怕兴献皇帝也不愿意这样啊!”嘉靖帝怕自己好心还被冠不孝的名声,便暂时放弃了迁陵。

  嘉靖十七年底,嘉靖皇帝生母蒋太后去世了,太后生前说:“儿子啊,请你务必把我跟你父亲葬在一起。”嘉靖皇帝谨记遗嘱,便决定把明显陵迁到北京大峪山。但是承天府那边来报,说显陵玄宫渗水被淹了,恐怕难以搬迁。嘉靖皇帝听了十分伤心和惊讶,承天是自己的发迹地,显陵是生父的陵墓,不能让老父亲黄泉之下不安心,便不顾大臣们反对,决意带领夏言、严嵩等文武百官南巡承天查看明显陵情况。

   

  (世界文化遗产:湖北钟祥明显陵)

  嘉靖十八年,嘉靖皇帝在承天府多次拜谒了明显陵,还带领文武百官举行了多项礼仪活动,之后他还特地给当地官民下了一个白话诏书,他在诏书中说:“承天是我的家乡,是我的发迹地,可惜我的父母都去世了,我心里实在很苦啊。我很羡慕你们,毕竟还有父母在身边。乡亲们,希望你们能够珍惜父母在世的时候,好好孝顺他们!”嘉靖皇帝临走时,特地颁诏免去了承天府三年的田税。回到京师后,嘉靖帝最终决定把蒋太后的梓宫放入承天的明显陵同兴献王合葬。

  嘉靖皇帝此次南巡承天,不小心成为了明代帝王最后一次南巡,虽然他的哥哥正德皇帝很喜欢南巡,去了好几次,但嘉靖皇帝不爱游山玩水、只爱修道斋醮,所以这次去了承天之后,他便没有再去了,即便后来他曾多次想再去。可能是自己的后代遗传了他的性格,他的孙子万历皇帝也不爱远行去游山玩水或体察民情。到了天启皇帝和崇祯皇帝时,后金已经崛起,且后金军队还时不时到北京周边抢掠,所以这些皇帝即便想出来转转,也没有机会了,周边实在太不安全了。

  五、身患重疾:欲落叶归根而不得

  嘉靖皇帝在南巡时写了不少世诗赋,他在诗赋中赞扬了家乡的美景和风水,认为龙飞之地承天是自己的福地,希望家乡能够保佑自己。

  世宗虽然贵为皇帝,但是他的内心其实是脆弱和孤独的,他的母亲在世时,他非常尊重母亲,在精神上十分依赖。因为生母也在紫禁城,所以当时他还能把紫禁城当成家,一些言行多少会受到母亲的监督。但是蒋太后去世之后,嘉靖帝似乎觉得紫禁城没有了当年的温暖,成为了冷冰冰的建筑。按道理,母亲去世了,还有妻子和孩子陪伴,可是,嘉靖帝跟好几任皇后的关系处的不好,以至于被史家评价为“刻薄寡恩”,皇后一换再换,他对夫妻情谊不太有信心了。早年好不容易生了几个儿子,但大部分早夭了,这些对他的打击太大了。嘉靖中期,虽然嘉靖帝身边有几个儿女陪伴,不过他的内心依然感到孤独。后来他索性长期离开紫禁城,跑到北京西苑去“修道”和“静摄”了。在那里,他自有自在、无拘无束,在那里,他可以在宗教活动中寄托自己的精神,并祈求长生不老。

  然而人终有去世的那天,嘉靖帝也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嘉靖帝的身体也越来越差了,到嘉靖四十五年,他得了重病,他似乎感觉到这次疾病的严重性,他觉得自己可能熬不过去了。御医们急得焦头烂额,然而嘉靖帝的病情并无好转。嘉靖帝自己也不知道能不能熬过去,他忽然想到:“我出生和成长在承天,家乡给自己带来好运,使自己成为了皇帝,而且还做了四十多年,远远超过了他之前的皇帝。家乡既然能给我带来好运,也一定可以治愈自己的疾病,所以应该去一趟承天。”同时,他又想:“万一自己好不了,还能到显陵同自己的生父拜别,退一步讲,即便自己在承天驾崩了,也算是落叶归根,即便自己最终还是要葬在北京天寿山中。”

  为了给自己南巡承天找借口,世宗也是费劲了脑汁,他说:“我的病老不好,说不准去明显陵拜谒、在承天取药、感受家乡的水土就好了。”他还说:“这次我回去就不用劳师动众了,大家也不用迎送我,准备一个可以卧躺的御轿,我躺着回去。”当时为内阁首辅的徐阶说:“皇帝如果要取药,我们可以差人去取。您现在身体太弱了,经不得路途的颠簸啊”。无可奈何,身体孱弱的嘉靖皇帝已经不能一意孤行决定南巡了。不久,嘉靖皇帝又找到了新的南巡借口,他说:“承天地区遭受了洪灾,听说地方在维修王府的时候,搜刮百姓财物,搞得民怨沸腾,所以我要亲自去看一下,说不准因此我的病就好了。”徐阶再次劝阻说:“现在天下并不太平,北部边疆也经常有战争,您现在身体又弱,可不能不顾江山社稷啊。”

  嘉靖皇帝的心愿最终没有实现,所以他的心情也不好,时不时跟身边的太监念起家乡。没过多久,嘉靖皇帝在想回故乡却回不去的遗憾中去世了。他的孙子万历皇帝等,虽然也知道自己的爷爷生长于承天府,也对承天府给予了关照,但是那里毕竟不是自己生长的地方,北京才是自己的家,所以就没有欲望去承天府这个龙飞之地了。

  参考资料:

  谈迁.国榷[M].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7

  官修.明世宗宝训[M].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83

  李培根.万历承天府志[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朱厚熜.御著大狩龙飞录[M]济南:齐鲁书社,1996

    声明:凯风文化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智见往期《清初亲王吴克善的“女人路线”》  

            《大明1572 河运、海运与国家命运》 

             《丑闻、偏见与女医生》 

             《慈禧唯一一段可能被证实的畸缘》 

             《先让官人贵起来》 

             《亦真亦幻朱厚照》 

              《天马与蚕-开辟丝路的异域传说 

              《回不了家的清朝公主》 

              《清朝那些不省心的蒙古驸马》 

              《难以禁绝的明代科场舞弊》 

              《两大“影帝”飚戏成就清代满蒙联盟》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