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说“腊”:腊月里节日都有哪些历史故事

2016-12-29

 

  资料图

  今天起,进入了年末的腊月。说到腊月以及“腊”字的由来,还要从古时候的祭祀说起。

  腊月的“腊”繁体写为“臘”,在古代,“臘”与“腊”的意思不完全相同。“臘”《说文》:“冬至后三戌,臘祭百神”。“腊”是“昔”的籀文写法,为干肉。因此,古代称干肉为“腊”,从肉从昔。臘则是祭祀百神,祭百神时所用的祭品有“臘肉”。后来在篆书或隶书中或用“腊”作“臘”的简体或俗体字。其实,严格来说,二字在古代是属于两个不同的字,一个是祭百神,一个是表示干肉。因为臘祭活动都是在岁末的最后一个月,所以我们称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为“臘(腊)月”。知道了“腊”与“臘”的不同之后,咱们再说一下“臘(腊)祭”。

 

  资料图

  其实,在古代岁末有两种祭祀,即“蜡”和“臘”。先说“蜡”,读là时为蝇蛆,是一种虫子。另外还有一个读音为zhà,通“? ”是祭祀的意思,《字林》作。李仁甫《说文》作蜡、年终祭名。“臘”与“蜡”同为岁末祭祀,那么二者的关系以及进入腊月之后的祭祀又是如何呢?

  古人特别注重祭祀,对于祭祀的条例以及对象分得比较详细。为了报答一年来的恩佑,人们祭祀百神祖先。据汉蔡邕《月令章句》记载:“蜡祭: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蜡,秦曰腊”,一般认为“腊”与“蜡”最为通用。根据郑玄的解释:“腊谓以田猎所得禽祭”。又按《礼记·郊特牲》记载:“天子大蜡八”,蜡祭八神都是与稼穑年成有关的神;腊祭则是以狩猎禽兽祭享祖先。这种祭祀节日甚至可以追溯到采集渔猎时期。而两种祭祀原来并非一事,正巧都是在年末举行,到了后来就混为一谈了。举国上下对于岁末之祭非常重视,在民间逐渐形成固有的形态并流传到现在。这就是腊祭中的腊日。

  腊日在民间起初定在腊月的初八,之后定为腊月廿四。

 

  资料图

  关于“腊八节”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说源于我国商周时期对百神的祭祀文化,“冬至后三戌日祭百神”。这是祭祀先祖百神的活动,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了祭祀,在前一天还要举行傩(一种驱邪)的活动,这是我国本土祭祀文化演变而成的节日。其次,到了汉代,佛教传入中国。相传释迦牟尼佛于这一天成道,所以后人将这一天定为“佛成道日”,每年的这一天,各寺庙都要煮粥敬佛,用腊八粥布施接济贫穷的众生,同时也纪念佛成道日。腊八粥,用八种食材煮成(佛教认为用一百零八种食物煮成)。对于为什么用八种或一百零八种?一说,我国古代是农业社会,为了凸显农业的重要性,在腊祭中,主要祭祀的为百谷、农神等百神。因此,各种食物煮成的粥有百谷之意;另外,对于佛教而言,早期的僧众都是手持钵盂四方化缘而进食,吃的是百家饭,百家的饭粥混在一起,自然也就杂乱,而多种食物一起煮则表示百家之食。也是为了纪念佛成道日,或者说是早期僧团之意;甚至还有说腊八节是为了纪念抗金英雄岳飞的。

  再说,腊日定在腊月廿四,后来演化为我们民间流行的“小年”或称之为“祭灶”。在宋代称为交年节或小除,主要活动是祭灶。祭灶活动早在汉代已经流行,最早祭祀的对象是老妇。之后出现了灶神夫妇,再到后来直接变为男性,也就是咱们常说的“灶神爷”。因此也有了“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相传灶神主要掌管一家人的休咎福祸,每年的腊日,也就是新旧年交替的日子,灶神就会上天禀告这一家人这一年的善恶之举,然后定明年降吉祥或灾难。因此,百姓为了讨好这位“灶神爷”,就会送“灶神爷”金银财宝,画舆车、马匹一并焚烧,祈望“灶神爷”能以好言禀告上天,也就有了灶神像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的词语对联。

  另外,还有在这一天流行吃糖瓜,目的也是为了让灶神爷少说话,粘上嘴巴或者期盼灶神爷禀告上天时嘴巴像糖果一样的甜。其实,腊日或者祭灶的时间,在古代并不固定,直到宋代以后才相对固定在腊月的廿三、廿四。现在民间祭灶的时间则固定在了腊月廿三,这一天也称之为小年。

  不论是腊八,还是腊祭,还是祭灶,进入腊月,人们就开始做好了迎接新年的准备,其中以腊八节和小年最为重要。对于百姓而言,都是为了送走过去一年,迎接新的一年,为了来年有个好的开始,期盼吉祥,趋吉避凶的一种心理。

更多精彩: 《凯风智见:“英雄”慕“名士”之桓氏地位上升记》 

《凯风智见:威震西南的都蛮部落为何神秘消失》  

《凯风智见:归根的惆怅 嘉靖与他的故乡》  

《文史新说:旧时王谢堂前燕 东晋王家字碑铭》  

《文史新说:你好!那个叫“洋芋”的马铃薯同志》  

《文史新说:那个被宋朝士大夫们推崇备至的“格君者”陆贽》  

《文史新说:从字库塔遗迹看古人如何敬天惜字》  

《文史新说:射带中钩 一箭射出的春秋一霸》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