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殷商是一个怎样的国度和那时的“以德服人”

2017-04-18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夏朝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所以商朝又称为“殷”或“殷商”

 

  殷商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即国中之国,而非万国共主。商代是个方国林立的时代,国家的外部表现形式为方国联盟。商代的方国在殷墟甲骨文中称为“某方”“多方”“邦方”等,方国首领可称为“候”“伯”“邦伯”“任”“田”等。这些方国多由各部族独立发展演变而来,与商王国缺乏内在联系,因而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诸方国与商王国的关系错综复杂,有的始终为敌,有的或降或叛,有的长期结盟。可见商朝并不是大一统的国家,而是一个以商王国为主体的松散联盟,因此商王国与诸方国并非中央王朝与地方政权的关系,而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商王对其他方国的首领而言,具有盟主性质。而商王权力的大小取决于商王国势力的兴衰,只有在政治和经济实力雄厚之时,商王国才能凌驾于诸方国之上,形同中央王国。这时,商王才能以诸侯之长和盟主的身份对外行使王权,以命令的口吻支使方国首领。这种命令称为“呼” 或 “令”。殷墟卜辞中有许多商王“呼”(“令”)某候、某伯的记载,说明商王对这些方国有一定的支配权。就连西方最强的周国,名义上同样也承认商王为天下之共主。(雷海宗《国史纲要》)

 

  殷商武士形象复原图

  换言之,商王对这些外部方国,只能以力服人,而非以德服人。古人用“德化”或“德泽”这类词汇表示君王圣德远播四方。所谓“德”,在商代原指佑助征伐的灵力。大国要谋求对小国的控制,就需要毅然地进行征伐,而支配征伐的灵力就是“德”。商、周二代的“德”就是靠征伐来实现的。日本学者平势隆郎认为:“(商代)当时大国与小国是城市与城市的关系。城市国家很容易被征服,为了使统治永久化,有时不得不频繁地进行征伐。相对于形成战国时代的领土国家而言,大半的小国被吞并成为县,大国只要往各县派遣官吏,那么无须征伐也能治理这些地方,所谓‘传檄而定’。因此帝王之德无须征伐也能够惠及万民,因此出现了无须征伐而惠及万民的德。”(《从城市国家到中华》)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说法,我们来看一个词——“攻城略地”。这个词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频率相当高,为典型的领土国家产物。在城市国家,只要将对方的城池攻克,那么对方就臣服了,再抢点战利品和人民就可以得胜回朝。而在领土国家,攻破城池并不能保证敌国绝对臣服,因为抵抗力量很可能转移到其国境内其他地方负隅顽抗,那么就需要将其领土也全部占领,也就是“略地”。但是事实上,对商王国来说,根本就没有足够多的人将这些领土全部占领,因此只要将主要敌对力量消灭,然后发布命令让占领区的人民执行就可以了。这些政策称为“律令”,同样也是“德”。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城市国家只要对中央王国表示名义上的臣服并定时朝贡即可,但是领土国家的中央王国要的是被占领地区的领土、人民以及税收。

  本文摘自《战争事典027》

《凯风智见: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凯风智见:朱纨之死与嘉靖海禁实相》  

《文史新说:范仲淹三次贬官却被朋友点赞》  

《文史新说:涨姿势 007、中情局的鼻祖原来在这里!》  

《文史新说:晏子要做顶天立地伟丈夫》  

《文史新说:穿越古代去买房》  

《文史新说:那个被宋朝士大夫们推崇备至的“格君者”陆贽》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