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关于我国古人休假制度 不休就是“无礼”

作者:徐宁 · 2017-05-03 来源:新华日报

  在中国,休假非自现代开始,古代公职人员休假就已制度化,逐渐成为全社会公共节假日的雏形。

  早在先秦时期,公职人员就有休假。《穆天子传》说“天子以寒之故,命王属休”,大意是天气寒冷,王就让属下休假。秦代有了公职人员请假的记录——《战国策》记载了商鞅“告归”(此处指休假而非告老还乡)。不过,汉以前公职人员休假的具体安排缺乏文献记载,可以确定的是,那时休假就已成为公职人员的一项基本福利,假期安排与节气和节日有关。

  至汉代,关于休假的文献记载丰富起来。汉代休假主要包括长假和类似今天周末的公休日。最重要的长假分别设在冬至、夏至、伏日和腊日这四个主要节气。伏日和腊日放假祭祖,但是放假多少天没有详细记载。学者们根据《后汉书》等文献考证出,冬至和夏至公职人员放假可达5天,基本是今天长假的规模。平时的公休日是5天一休,称作“休沐”,意思是休息并洗澡。按照儒家理论,沐(洗头)洗(浴澡)除清洁身体外,还有清洁思想的功能,所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中颇多关于休沐的记载。休沐还有另一重意义。儒家强调孝道,据《礼记》,子女应每3天服侍父母洗一次头,每5天服侍父母洗一次澡,这也是5天一休的理论依据。

  后来,公职人员需要处理的事务逐渐增多,休假的间隔相应延长。南北朝时期,5天一“休沐”基本被10天一“旬沐”所取代,之后延续至隋唐时期。

  唐代休假制度相当完备,颁布了关于公职人员休假的规章制度《假宁令》。据《唐六典》等文献记载,与今天一样,公职人员在大年初一、冬至、清明这3个节日分别休7天;在中秋、夏至和腊日分别有3天小长假;而1天的假日多达21个,不仅在元宵、中元、盂兰盆、端午、重阳等节日都休假,春分、秋分甚至三伏这样的节气也休假。而且,这些假日之外,公休日“旬沐”,公职人员也照休不误。

  宋代基本沿用唐代的休假制度,各朝又新增一些节日名目,比如宋真宗时增添先天节、天琪节等,宋徽宗增添开基节等,在这些节日公职人员都可以休假。宋代还开创了一些休假制度,如“休务”和“封印”。“休务”指官员停止办公,“封印”指从每年年底12月20日直到来年正月20日,官吏放整整一个月的大假!

  宋以后,公职人员休假福利基本到头。元、明、清三代,节假日的数目和假期大大缩水。到清末,随着来华西方传教士人数不断增加,由基督教礼拜制度而来的礼拜日逐渐获得清廷认可,并延续至今。

  除了节日和公休日外,古人还有一种特殊的假——“丁忧”。“丁忧”原指父母去世,儿子在家守孝,后来专指官员遇到父母或祖父母去世,暂时“辞官”回家守孝。“丁忧”制自汉代以来一直延续到清。“丁忧”的“假”非常长,最严格的要守制3年。有些官员因为位高权重,往往要“夺情”,即不允许请假。明代的张居正、清代的曾国藩,都曾遇到“夺情”。不过史学家们认为张居正当时正在施展改革抱负,并不愿意离开内阁首辅的位置,于是利用“夺情”,一天也没有回去。而曾国藩正在督办湘军之时遇到父亲去世,虽然朝廷有“夺情”之意,但他还是回到湖南老家守孝。

  与今人类似,古人在假期里休息、出游、交际、饮宴,但古代假日往往与节日、节气相合,最主要的活动一般是祭祀。休假是一件合乎礼的大事,不休就是无礼。

  汉代一个叫张扶的官吏,不肯休假结果被强制休假。据《汉书·薛宣传》,薛宣做郡守时,手下的治安官张扶,在国家规定的官吏休假日照样办公。按说对如此勤勉的官吏上级应该褒奖才是,可薛宣却将张扶教育了一番——他说,官员休假制度由来已久,你虽有公务在身,难道就不该关怀你的家庭吗?接着用半命令的口吻说,老弟你应该和同僚们一样,回家跟老婆甜蜜甜蜜,摆一桌酒,请请乡里乡亲,何乐而不为呢!史家班固寥寥数语,却隐含多层意思——薛宣是个很懂办公室政治的宰相,你一个张扶不休假,积极表现,显得其他同僚都很懈怠似的,所以你必须回家歇着去!

  历史上休假最少的或许是清朝的皇帝和皇子们——一年只休3天,除夕、皇帝生日和自己的生日,其他时间都在办公或学习,所谓“经筵日讲”。康熙皇帝是个非常著名的“学习型皇帝”,每天凌晨3点起来读书,曾因太用功而吐血。有康熙的榜样在前,后来的皇帝、皇子都不敢懈怠,这也使得清朝皇帝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文化水平最高,且不论康雍乾这三朝皇帝书法、绘画和诗文的水平,清后期的皇子贵胄中也是文化名家辈出,这也算是没有休假逼出来的才华吧。

《凯风智见: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凯风智见:朱纨之死与嘉靖海禁实相》  

《文史新说:范仲淹三次贬官却被朋友点赞》  

《文史新说:涨姿势 007、中情局的鼻祖原来在这里!》  

《文史新说:晏子要做顶天立地伟丈夫》  

《文史新说:穿越古代去买房》  

《文史新说:那个被宋朝士大夫们推崇备至的“格君者”陆贽》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青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