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独家:李世民为何要推倒宰相魏征的墓碑

作者:木鱼 · 2017-05-19 来源:凯风网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只得失”,这是李世民在吊唁魏征时留下的千古名句。这段话的意思就是:用铜做镜子,可以让自己衣冠端正;以古代的人和事做镜子,可以知道王朝之间兴替的原因;以别人的评价做为镜子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这段话也体现了唐太宗李世民对宰相魏征的敬重。

  如果只是这样,魏征跟李世民的君臣关系属于封建社会最理想化的君臣关系了,但是自古有句名言:“伴君如伴虎”,谁知道老虎哪天会不会发威呢?李世民与魏征又为大唐的民众上演了怎样一部惊心动魄的君臣恩仇记。

  话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做了皇帝后就开始励精图治,他开创了大唐的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李世民是历史上少声誉很高的明君。他明白皇帝若是独断专行,必会导致朝臣都成了摆设,不可能集思广益国家也就没有传承的希望。所以他善于纳谏,并且鼓励朝臣向他进言。他还有一句名言为后世传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皇帝明理、睿智、知人善用、善于纳谏。说到李世民的这个优点就不得不提一个人,当时的宰相魏征。

  魏征也非俗人,他留给后人的印象就是“犯颜直谏,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权贵,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为买忠”。魏征曾做过道士,早年为太子李建成所用做了他的谋士。魏征才华出众,品行端正李建成特别器重他。玄武门之变,太子丢了性命,按常理李建成身边的这一干人也都该被处置。但是李世民不仅爱才胆也忒大。他就想把这个魏征收入囊中,为自己所用。李世民召见魏征装出恼火的样子:“大胆魏征,缘何离间我们兄弟之情?”众人一看这阵势,都想这老魏算是完了。李世民这是要把玄武门之变的罪责压在魏征头上啊!这罪重到会被杀头的。

  魏征也不似一般人一样赶快磕头求饶,他不卑不亢的给了一个惊掉人下巴的回话:“若皇太子早听我的,他便不会有今日下场”一语双关,聪明的李世民怎么听不出来?其一:李建成若听他的话就不会兄弟反目;其二:若听他的话,或许坐上龙椅的就不是他李世民了。就这么一句话,魏征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立马高上大了。李世民对他有喜爱,敬佩,估摸着还有一点畏惧吧!当然李世民也有能驾驭得了他的自信。不然早把他给咔嚓掉了,怎么可能让他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呢?。聪明的李世民是不会给自己留下祸患的。

  事实证明李世民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魏征很快就展示了他的雄才大略,跟超常的远见。魏征在职几十年,进谏超过两百次。而他进谏也不考虑皇帝是否愿意听,是否高兴。他认为做臣子的本分就是要实事求是,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把自己所知所想告知皇帝。有时候就算惹怒了皇帝他也会据理力争不妥协不退缩,也不给唐太宗李世民留面子。一回唐太宗下朝怒冲冲的回到后宫说:“朕要杀了他”。长孙皇后忙问:“杀了谁?”“除了魏征还有谁?天天进谏,还不给朕留面子”。长孙皇后是谁?她是史上有名的优秀皇后,她温和聪慧、生性简洁、识大体是李世民的贤内助。她一听李世民这话马上说:“恭喜皇上能得这样一个敢于直面的臣子,这是上天庇佑,大唐之幸啊!魏征为何敢于直谏,那是因为您是贤明的君主,若杀了他还敢有谁到您跟前讲真话呢?”李世民一听果然是这个道理。此后他更加敬重魏征,对于他的谏言都会认真考虑反复推祥。

  史书上也记载了几件他们君臣间的关于魏征进谏的趣事:唐太宗戎马出身爱打猎,一次准备好了行头却突然不去了,魏征就问为什么?唐太宗说:“想必你又要谏言,我还是不去的好”。还有一次唐太宗肩上扛一只供鹰,在宫里闲逛。远远的看见魏征来了就把鹰藏在袍子里。等谈完公事魏征走了,鹰居然被闷死了。

  公元642年,魏征卧病在床,李世民一再派宫中的使臣探望。魏征一生清廉“家无正寝”李世民就将打算给自己建宫殿的材料给魏征修葺房屋。魏征病逝唐太宗悲伤不已留下了千古名句。

  本以为魏征入土为安,两人的君臣关系传为一段佳话可以圆满落下帷幕。人活着总有会遇到些意外,谁知死后也会有意外发生。推到墓碑,掘坟,鞭尸是古人发泄对已逝之人不满情绪的最常见的手段。在魏征去世半年后,因为一件小事,李世民怀疑他结党营私。“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这时候就有人跳出来说:魏征把进谏的折子先给大臣们传阅过才上给皇帝。这下李世民彻底恼火,一声号令魏征的墓碑被推倒了。

  然而剧情反转需要用事实做证明。李世民东征失败,他想起了魏征当年的进谏对群臣说:“若魏征尚在,他是不会赞同朕东征高句丽,朕就不会吃败仗。”他下令将魏征的墓碑再竖起来。

  李世民此时的知错就改更是体现出了他的英明、大气跟王者风范,更为民众所称是。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华阳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