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几无建树小翻译 成引进西洋标点第一人

2017-06-29

   如今,当你在网络上秀着千变万化的表情符号的时候,绝不会猜到,第一个将标点符号引入中国的,竟然是个眉目清秀的东北小伙子!

  鸦片战争以后,新思想传入,西洋标点也逐渐被人们熟知。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是清末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为培养外语人才而设立的,张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中的一名学生。

  这个单眼皮、厚嘴唇、尖下巴的地道东北小伙就是今天的主角——张德彝。张德彝,又名张德明,晚清民国时期地地道道的东北铁岭人,一生八次出国,在国外度过了27年。张德彝一生著书写作,虽然在专业领域几无建树,但每次出国,他都写下详细的记录,以“述奇”为名编成小册子。

  同治五年,19岁的张德彝第一次出国访问欧洲,他从未见过如此文明开化的景象,惊奇万分,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写下了《航海述奇》,向国民描述他在欧洲的所见所闻。

  同治七年(1868年)二月,张德彝跟随中国使团出访欧美,这是他的第二次出国之旅。在游完欧美后,他完成了《再述奇》也称作《欧美环游记》,继续在这本书中描述着西方的世界。

  《欧美环游记》中有这样一段:

  云:泰西各国书籍,其句读勾勒,讲解甚烦。如果句意义足,则记“。”;意未足,则记“,”;意虽不足,而义与上句黏合,则记“;”;又意未足,外补充一句,则记“:”;语之诧异叹赏者,则记“!”;问句则记“?”;引证典据,于句之前后记““””;另加注解,于句之前后记“()”;又于两段相连之处,则加一横如“——”。

  它引起了中国文人激烈的唇枪舌战,这是中西文化的又一次碰撞,这对早已习惯之乎者也的中国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原来还可以这样?不仅如此,张德彝还在他的书中第一次介绍西方的戏剧、西餐文化、西方的避孕工具等一系列当时的中国人难以接受的新事物。

  张德彝是那个时代的偶然,更是必然。千千万万的中国人还被封建腐朽思想残害,他是千千万万中的偶然的幸运儿;在这个特别的历史时刻——清末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但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小农经济逐渐瓦解,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就决定了中国人与世界联系的必然性。

  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有人说“时事造英雄”,而张德彝,虽然没能当上时代的英雄,但他的微小举动,却影响了百年后中国人的生活习惯。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