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城广场南边有两段夯土城墙,以前的确保留的是夯土的墙体,近年好像被砖包砌起来。城墙边上立着一块碑:明秦王府城墙。
我高中时常去新城广场看升旗,趁着早上的清凉,走南新街,总是会看到这段城墙——在一片闹市中突兀的矗立着的夯土城墙。那时候,大体上是光秃秃的黄土墙,城墙周围长着杂草、躲藏着几只硕鼠,跳出来看一眼,又溜走了,卷起杂草摆动;城墙上长着矮树,不时地传来几声麻雀的叫声,总让我想起乡村初中后山上的林子。那时候,我也发现过那块碑:明秦王府城墙。尽管也爱好中国历史,但实在难以把这块闹市中的优哉游哉的绿地和大明秦王联系起来。
读大学,因为懒,很少再去新城广场了;因为穷,也很少出去,除了西安哪也没去过,包括蓝田县。临毕业,堂兄资助我完成了一次毕业旅行,坐火车沿陇海线和长江环游了一圈,也算增长见识,看了开封城墙、南京城墙、武昌城墙、成都城墙遗址才发现原来西安城墙的兄弟很多,当它们不再是百度百科中的名词解释时,就自然唤起了对城墙的兴趣。
有明一代,朱元璋是重视防守的,作为祖宗成例,明代君王大都重视城墙的修建。最著名的应该是明长城,明朝历代君王不吝巨资,修建了从嘉峪关到辽东的万里长城,这些城墙大多是砖包城墙。对于各州府县,也要求修建砖包城墙。
西安作为明朝定鼎后第一批重建的重要城市,西安的城墙也是那时候开始修建的,而西安这个城市的名字,也是那时候确定的,在这以前“渭水以北唤咸阳,渭水以南谓长安”。而修建第一批重要城市的重要目的就是安置朱元璋的二十六位皇子和一个皇侄孙,也就是安置明朝的第一批亲王。
敕封西安的秦王朱樉,是朱元璋的二儿子,谥号秦愍王,“使民悲伤曰愍”,看来他还是得到封地百姓的爱戴的。众所周知,朱元璋封长子朱标为太子,坐镇南京,因为朱标早逝于朱元璋,所以皇孙朱允炆继位,经过“靖难之役”被夺去了皇位;四儿子燕王朱棣,坐镇北平,最后夺了侄子的皇位成了明成祖。其实不单是太子朱标早逝于朱元璋,秦王朱樉、晋王朱棡也在太子死后,相继去世(此三子均是正宫皇后马皇后之子,乃是嫡皇子,比朱棣更加根红苗正,可以说,若此三子任意一人在世,朱棣夺位都困难加倍),朱元璋连失爱子,悲痛万分,不得已立嫡皇孙,然后死去,丢下了天大的祸患。
春秋时代晋国天下强藩,战国时代秦国无敌于天下,秦王、晋王乃是太子之外的天下根本。直到南明,天下之势,危如累卵,明朝永历皇帝仍然不肯轻易封旁姓为“秦王”、“晋王”,可见秦王、晋王地位之高。
明朝的秦王府大抵是今天北大街以西,东大街以北的新城广场和省政府地区,也就是西安城墙内的东北部地区。按照明朝王府的规制,王府应该在城市的中部(或宣扬国威,或为了王府的安全),这一点可以参照北京紫禁城,武昌的楚王府和成都的蜀王府。秦王府看似偏东,西安后续在西安城东扩建了西安东关(其余西关、北关、南关均不及东关规模宏大。)作为屏障,和明朝中期修建北京城的南城一样,秦王府就无可争辩的成为了城墙内的中心。
秦王府有两重城墙,外面的叫“萧墙”,里面的叫“宫墙”。这些墙上开有不同的城门。秦王府的正南就是今天端履门一带。高中时,老师说因为省政府一带是皇帝住的地方,臣子们要觐见皇帝,必须在端履门重整衣冠,故称“端履门”,但是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今天的西安城是明代修建的,明清以来,仅有光绪皇帝驾临过西安,所以这个说法是不对的。我查过明朝的王府规制,王府宫墙上开有四门:南为端礼,北为广智,东为体仁,西为遵义。这个端履门其实是讹传后的秦王府端礼门。如此讹传的还有后宰门,其实应该是厚载门,是广智门北的萧墙上的门。萧墙上的门的规模均较小,东华门、西华门均是萧墙上的门。
端礼门内为承运殿,对应南京紫禁城的奉天殿(现在的“太和殿”),合称:“奉天承运”;承运殿后为圜殿,对应南京紫禁城的华盖殿(现在的“中和殿”),华盖是圆的,最早的华盖殿应该也是圆的,这个圜殿正好对应华盖殿;圜殿之后为“存心殿”,对应南京紫禁城的谨身殿(现在的“保和殿”),所谓“谨身、存心”感恩父母、感恩皇权,大概是让秦王时刻记挂感恩南京的皇帝吧。
往后走就是秦王的寝宫——长春宫,再往后则是御花园。整个秦王府,就是缩小版的紫禁城。秦藩作为“天下第一强藩”,封地肥沃,物阜民丰。历代秦王因为“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赐土”,除了敬神法、生养繁衍之外似乎也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做的,于是连年修葺宫室,据明代的一位布政使讲,王府花园有鱼池、假山、亭台水榭、珍禽猛兽、古玩字画,园林意境高雅。
新城广场前的那段现在保护起来的城墙,应该是秦王府的宫墙,也就是说端礼门很有可能就是在那道墙上开辟的。秦王府在明末毁于战火,后来满清八旗兵进驻西安,也是以秦王府为中心修建“满城”。清出当地的汉人,可以说北大街以东,东大街以西的整个西安城东北都住满人,秦王府旧址变成了西安将军府,修建“满城”、改造将军府和安置满清八旗兵的家属可能对明秦王府的砖石木料进行了部分拆除。此外,八旗兵为了训练,开辟了八旗校场,也就是今天的新城广场。
清代翁同龢到陕西主持乡试,进入西安,也盛赞西安城 “规制不下都城”,但没有提到秦王府。可能是西安将军府他没有拜访,也可能是西安将军府已经没落,不值一提。辛亥革命,陕西是第二个宣布独立的省份,陕西的革命军对满城的八旗兵和八旗兵家属进行了报复性的屠杀,满城那时候被毁,至于西安将军府,也可能是那时候被毁。总之,现存的近代照片,可以看到成都的明代蜀王府,但是没有见到过明代的秦王府、甚至是西安将军府。
值得一提的是,兰州的明肃王府成为了清代的陕甘总督府、也是现在的甘肃省政府驻地,现陕西省政府驻地也是当年的秦王府,不过清代的陕西巡抚府则是在现在的北院门,至于南院门则是陕甘总督行署。这一点又和直隶总督按制度应该驻节保定,可李鸿章为了办理洋务方便,却常驻天津的直隶总督行署相似。
去过洛阳的朋友们都知道,洛阳有一个丽景门,那是明代洛阳的西门,万历皇帝的爱子福王就是在丽景门外被李自成的起义军杀害,福王肉和御花园的鹿肉同在大锅里煮熟,称之为“福禄宴”。其实看看洛阳丽景门到洛阳鼓楼的距离和丽景门的高度就知道,明代洛阳是一个县城。“神宗皇帝爱子”的封地仅仅是一个县城,福王府在县城之中,那规模是无法和秦王府比拟的。同样的,万里皇帝的另一个儿子,福王的弟弟瑞王,封地在汉中,瑞王府的规模也是难以比拟秦王府的。
至明朝灭亡,秦王一直是天下强藩、富藩,大概只有成都的蜀王可以比拟,可惜王府已荡然无存,后人难以寻觅。桂林的靖江王府,保存的较为完整,但是终究是个郡王府,难以和秦王府相媲美。据说韩国的朝鲜王宫也不错,我是没去看过,考虑朝鲜王是郡王,应该也和靖江王府差不多大吧。
新城广场的那一段残破的城墙,听说被用砖重新包起来了。我是没去看过,毕竟现在的砖和明代的砖还是不一样的,只是不知道新包城墙的砖有没有和之前一样,用划痕刻上工匠的名字。
也许,当年那段夯土城墙才是更好的凭吊怀古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