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为什么吴承恩让猪八戒永远长不大

2017-07-17

  《西游记》讲的是取经的故事。取经事业,既要求师徒五人作为整体,完成共同的取经使命,求得正果,同时也是每个成员进行自我修行和成长的过程。几乎所有的取经成员,在经历过各种考验和坎坷后,都完成了精神人格的提升和蜕变,但猪八戒却是例外。

  在取经前,他就因调戏嫦娥被贬凡间,在高老庄霸占高翠兰。参与到取经事业后,他仍不改贪吃、好色、懒惰等品性,拒绝提高人格境界来适应成佛的标准,成为了永远拒绝成长的特殊角色。

  那么,说猪八戒永远长不大,都体现在哪些地方呢?作者吴承恩为什么在拜佛取经这样神圣的事业中,让猪八戒永远得不到人格修养的提高呢?且听我一一道来。

  长不大的猪八戒

  猪八戒身上的性格缺点太多,自私、胆小、贪吃、好色、懒惰等等,不一而足。他在取经途中,屡次因为这些毛病受到孙悟空的责备和羞辱,也常遭受师父的指责、怪罪。不过令人意外的是,他不仅丝毫不知悔改,反而将这种“作风”保持到了取经的最后。现在我们就以他最出名的好色为例,来看看他是怎样坚持色心未泯的。

  猪八戒皈依佛门,是在高老庄被菩萨指点后,才跟随唐僧走上了取经的道路。不过,他并不是心无旁骛地参加到取经事业中来,而是凡心未灭,夹杂了太重的私心杂念。他离开高老庄时曾对昔日的“家人”告别:

  “上复丈母、大姨、二姨并姨夫、姑舅诸亲,我今日去做和尚了,不及面辞,休怪。丈人啊,你还好生看待我浑家,只怕我们取不成经时,好来还俗,照旧与你做女婿过活。”

  虽然立刻遭到了悟空的责骂,但他仍旧不以为意。

  如此看来,猪八戒加入西天取经时的初心便不纯净,我们看不到任何为了改过自新或求得正果而应该拥有的理想信念,这一点菩萨和佛祖也意识到了。于是他们在取经途中设计圈套考验猪八戒,看他是不是还色心不改。

  猪八戒在“四圣试禅心”中果然禁不住成为上门女婿的诱惑,上演了“撞天婚”的闹剧,最终被吊在树上,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并保证“下次再不敢了”。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猪八戒此后有没有真的戒掉了色心呢?答案当然是:没有!

  就在猪八戒受到惩罚后不久,他在遇到白骨精变化而成的女孩后,因见其美貌,就“动了凡心,忍不住胡言乱语”。从此,猪八戒一发不可收拾。见到女儿国国王倾国倾城的容貌,猪八戒“忍不住口嘴流涎,心头撞鹿,一时间骨软筋麻,好便似雪狮子向火,不觉的都化去也。”内心的情欲冲动如此强烈不可遏制。

  待见到蜘蛛精变成的女人在河里洗澡后,他更是暴露了色胆包天的一面,竟然全然忘却消灭妖怪的使命,恬不知耻地要下水和妖怪们一起洗澡,在遭到拒绝后,他变成了鲇鱼精在她们中间钻来钻去。

  猪八戒的好色本性一直到了灵山脚下依然未改,而且变本加厉。在第九十五回,假变成公主的玉兔精被降服后,嫦娥出现在空中,以便将玉兔带回。谁知此时猪八戒见到了自己的“初恋情人”,按捺不住内心冲动,飞上天去,竟然一下子抱住了嫦娥,并出言不逊,“姐姐,我与你是旧相识,我和你耍子儿去也。”马上要拜佛祖、得真经了,猪八戒还痴迷过往情事,可见他一路走来,一直没有成长。

  说了这么多,全是猪八戒好色的一面。其实他的贪婪、贪吃、懒惰等性格弱点也一样,一直没有改变。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样的人物却贯穿了取经的始终呢?

  小说借神魔写人 展示真正人性

  鲁迅曾这样评价《西游记》,“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可谓精妙恰当。小说写的是神仙妖怪的故事,却总能让我们读出人间社会的风俗人情和普通个体的真情实感。在诸多神魔人物中,猪八戒是最符合人性的一个形象。作者在神通广大或者精神境界极高的神仙人物中间,坚持保留了这样一个遍身弱点,却憨厚可爱的形象,无疑是为了展示普通人的人性弱点和本能欲望。

  猪八戒因为自己的性格缺陷,在取经路中受尽师兄的嘲弄和戏谑,却一直受到师父的庇护和原谅,以致于悟空都生妒忌之情,不满于师父的“护短”。这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结构设计,作者在纵容猪八戒缺点的同时,也提醒我们反观自身,每个人的一生不就是不断犯错不断修正的过程吗?圣人、神人毕竟是少数,我们作为世界绝大多数的普通人,都能在猪八戒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在第一百回,如来佛祖因为八戒“口壮身慵,食肠宽大”,特意加封他为“净坛使者”。猪八戒本性中的弱点最终得到了佛祖的肯定,这似乎是对佛教严肃性的否定。

  然而,这不是宗教意义上的宽容,是借佛祖之口表达了对于人的本能欲求的肯定,只是作者的人本主义的思想披上了宗教的外衣。作者展示八戒的缺点,却不是为了认同这些缺点,而是借此塑造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角色。

  猪八戒体现出的真正人性贯穿故事的始终。神性的权威、佛理的规制、人际关系的道德约束,始终未能让八戒改变自我。从成长为神或佛的结果来说,猪八戒显然是失败的,但他作为真正的人的形象却显得更加可爱。

  点缀情节 活跃气氛

  我们看《西游记》,常有这样的体会,在师徒几人克服重重困难、艰难跋涉在取经路上时,猪八戒却突然说,我肚子饿了;在妖怪把唐僧掳走、取经事业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危机时,八戒却淡定地提议道,那我们散伙吧。

  在整个小说情节发展的过程中,猪八戒的行为言谈充当了调味剂的作用。他总是在风平浪静的故事发展中,突然掀起一阵波澜;在充满压抑与焦急的危险境遇里,出其不意地奉献几次欢笑。这样的情形有很多,这里不妨分享有代表性的一次。

  在第三十二回,师徒几人来到了险峻巍峨的平顶山。此山住有有金角大王、银角大王两个法力极强的妖怪,所以日值功曹为了让师徒过山时提高警惕,特意变化成樵夫将这里妖怪的情况和孙悟空说了。悟空灵机一动,想先引出妖怪试探一下再做打算。

  他为了让师父完全听从他的指挥,就故意夸大事情的严重程度,甚至挤出眼泪来吓唬师父,说取经之路到此只得暂停几日了。八戒一看见师兄罕见的痛苦神情,立刻搬出了“散伙”的理论,向沙僧提议,“你往流沙河还做妖怪,老猪往高老庄上盼盼浑家。把白马卖了,买口棺木,与师父送老,大家散火”。

  当然,散伙的建议立刻遭到了师父的严厉呵责。不过唐僧听到悟空的话后,确实大惊失色,表示为了应对大敌,徒弟们需要齐心协力,向悟空承诺,为了降妖,他可以任意调度八戒和沙僧。

  悟空的小算计得逞后,马上撺掇师父派八戒去巡山,查清妖怪具体情况,以便做好应对。八戒无可奈何地去完成巡山任务。他行走在崎岖险路上,一会儿就感受到了疲惫,想到只有自己一人辛苦地巡山,便忍不住大发牢骚。

  “你罢软的老和尚,捉掐的弼马温,面弱的沙和尚!他都在那里自在,捉弄我老猪来跄路!大家取经,都要望成正果,偏是教我来巡什么山!哈哈哈!晓得有妖怪,躲着些儿走。还不彀一半,却教我去寻他,这等晦气哩!我往那里睡觉去,睡一觉回去,含含糊糊的答应他,只说是巡了山,就了其帐也。”

  猪八戒按捺不住内心的不情愿,自言自语地咒骂了师兄、师弟,甚至连师父都不放过。在他的语调里,我们看不到取经团队的肝胆相照,更没有兄弟之间的相濡以沫,只有个人身体的舒服与否和情感的好恶。

  不过,八戒的这番自私自利的表现却让我们很难责备他,反而让人忍俊不禁,因为这是作为一个笑料出现的。在取经面临巨大困难的大背景下,猪八戒仿佛置身事外,仍然我行我素。

  他俏皮荒诞的表现是对虔诚恭敬取经气氛的反衬和补充。特立独行、无所顾忌的举止言行为整个故事情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剧化效果。八戒孩子式的顽皮和任性让读者心情愉悦的同时,也把小说情节从庄严崇高的使命一下子拉回到滑稽可笑的日常状态,使整体的故事结构张弛有度、波澜起伏。

  猪八戒提供的笑料成为了取经大餐中的佐料,让取经之路更有味道。

  作者思想的寄托

  要考察人物性格的成因,不能忽略了作者的创作动机。《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一位饱受坎坷的文人。《射阳先生存稿跋》有对他生平的记载。

  “顾屡困场屋,为母屈就长兴倅,又不谐于长官,是以有荆府纪善之补。归田来,益以诗文自娱。十余年以寿终。”

  这短短几句话道出了吴承恩抑郁不得意的一生。“屡困场屋”,代表了多少中国传统文人的悲剧命运:屡次遭受科考碾压而始终无法金榜题名的辛酸与无奈。后来,吴承恩好不容易才谋到一个职位,在长兴县任县丞(县令的副手)。不过好景不长,他因为与长官关系不好,连这个县丞的官都丢了,以至于后来被补授了荆府纪善(正八品的小官)这个职位。

  如此看来,吴承恩不擅长科举考试,也不擅长为官从政,在长时间的碰壁之后,他最终选择归田隐退,用笔墨抒发情愫,直至终老。

  吴承恩的曲折人生经历确实能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的情感经验和素材积累。那么他的文学才华到底怎样呢?

  在《(天启)淮安府志》里有关于吴承恩的才华和性情的记录,“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又说他归田后,“放浪诗酒”。可见,吴承恩才华横溢,狂放不羁,将自己的无限苦闷诉诸文学。

  不善应试,科考不成;耻于逢迎,为官不得。在处处碰壁的现实中,吴承恩需要有一处精神的寄托,于是他将自己的心灵向往寄寓笔端,用创造出的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对残酷的现实做一个补充。也因为备受打击,他更愿意关注普通人,关注人性的光芒和缺陷。

  如果说,吴承恩将人的力量的高扬寄托给孙悟空,那么,他将人的本能欲求和人性弱点体现在了猪八戒身上。猪八戒的天真、率性、耿直、可爱,不也是他可望而不可即的精神状态吗?生活世界里没有给作者撒欢顽皮的机会,所以他在文学世界中借由猪八戒这个角色,尽情嬉笑怒骂,随意表达七情六欲,畅快绽放自我。

  由此看来,猪八戒的可爱俏皮、欢乐洒脱隐藏着作者现实处境中的深深悲哀。现实洪流裹挟着作者,身不由己,那就让猪八戒在神魔世界里做真正的自己,长不大的猪八戒,是作者在无奈现实中的美好向往啊。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