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古今图书集成》在英美的流布及其影响

2017-10-04 来源:本文摘自《北京日报》

 

  中国学术史巨著《古今图书集成》成书后,先后印制成铜字版、美查版、同文版、中华版等多种版本,并在英美等国的剑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图书馆以及博物馆广泛流布。由此吸引欧洲人把研究目光投向中国,进而造就遍布世界的汉学研究人物和汉学机构,在“东学西传”以及国外汉学研究中发挥巨大作用。

 

  《古今图书集成》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是中国学术史上并驾齐驱的三部巨著,有学者称,它是《永乐大典》的后继者,《四库全书》的先导者,被外国学者和汉学家赐予“康熙百科全书(Kang Hsi Imperial Ency-clopaedia)”的尊称。在现存的古代所有类书、丛书中,其科学性与适用性都是无与伦比的。该书早期以宫廷书问世,一般人很难看到,但作为朝廷馈赠佳品却很早就流布到英、美等国。《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作者李约瑟曾说过:“我们经常查阅的最大的百科全书是《图书集成》……它是一件无上珍贵的礼物”。《古今图书集成》不仅在外国学者眼中享有很高的地位,而且在汉学研究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1、《古今图书集成》之版本概况

 

  《古今图书集成》原名《古今图书汇编》。是清朝康熙年中福建侯官人陈梦雷(1650-1741年)等所编辑的大型类书。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陈梦雷32岁时因附逆罪流放奉天,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皇帝东巡得以放还,侍奉三皇子诚亲王胤祉读书。在这段优游的岁月里,陈梦雷根据协一堂藏书和家藏一万五千多卷经史子集的典籍,编成了《古今图书汇编》一书。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四月完成初稿,先誉目录、凡例为一册上呈,康熙御览后认为尚需修订增益,改赐书名《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逝世,清世宗即位,下令户部尚书蒋廷锡(1669-1732年)重新编校《古今图书集成》。蒋廷锡删去胤祉、陈梦雷等人姓名,写上自己的名字。

  该书正像它的名称一样,集古今图书之大成,举凡古代社会的天文地理、人伦规范、文史哲学、自然艺术、经济政治、教育科举、农桑渔牧、医药良方、百家考工等无所不包,图文并茂,资料丰富。全书1万卷,目录40卷。分6编,32典,6109部,按天、地、人、物、事次序展开,层层隶统,规模宏大、分类细密、纵横交错、次序井然。作为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傲视古今中外。可以说,《古今图书集成》是对我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一次系统整合,不愧是18世纪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它是获取中国古代知识的百宝库,因是系清康熙帝敕令编纂并赐书名而被国外尊称为“康熙百科全书”。此书先后印制了多种版本。

  1.1、“铜字版”——第一次印本

 

  《古今图书集成》编成后,于雍正四年(1726年)用铜活字排印,两年完成,这是《古今图书集成》的初版,共印成65部,称“铜字版”。正书1万卷,目录40卷,分订5020册,装522函(正书520函,目录2函)。印本用开化纸和太史连纸印制,印刷精良,装潢富丽,人称殿本。“铜字版”印本稀少,在当年即为珍籍。除内府分藏文渊阁、乾清宫各1部,皇极殿2部。此外,翰林院宝善亭获赐1部,七阁亦各有1部。浙江藏书家鲍士恭(知不足斋)、范懋柱(天一阁)、汪启淑(开万楼)、江苏藏书家马裕等大家,因朝廷修四库全书进呈图书较多,均被奖赏《古今图书集成》各1部。此版本因流行世间原不甚广,至今传世仅存10余部。

  1.2、“美查版”——第二次印本

  光绪年间,中国文化西流,《古今图书集成》得到洋人的重视,认为是获得中国知识的最好的一部百科全书,当时士林学子、坊间书贾和藏书家们竞相搜求。引起原在上海创办《申报》的英国商人Ernest Major(安·美查)和Federic Major(弗·美查)兄弟的注意,于光绪十年(1884年)在上海集股设立“图书集成印书局”,用机器连史纸十开尺寸铅印《古今图书集成》,绘图部分则用较好的宣纸石印。此版本每半页12行,行38字,细黑口,单栏,鱼尾下小字印明汇编、典、卷、部、项目、页数。共印1500部,每部1620册,另有目录8册。用四年时间至1888年印成,所用铅字为三号扁体,故第二次印本又称“扁字本”或“美查版”。这一版本由于校勘不精,讹脱颇多,不称善本,但从此《古今图书集成》广泛流传,国外收藏不少。

  1.3、“同文版”——第三次印本

  照相石印版的兴起,引起光绪帝莫大的兴趣,加之铜活字本流传日稀,遂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面谕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酌擬影印集成,由上海同文书局承办,以内廷铜活字版原本,规格悉照原书影印100部,还特殊装订了一部专供慈禧太后所览,实际共印刷101部。附有清代龙继栋所作《考证》24卷,正文仍是5020册,加《考证》24册,共5044册,四年时间完成,称“同文版”或“光绪版”。该印本因是官家交发书局影印,所以每册副页钤有两江总督官防。其可贵之处在于增刊了《考证》24卷,印刷追求精益求精,书品装璜胜过殿本。时价每部3 500两白银,多用于清政府赠送外国或颁赏大臣。令人遗憾的是,该书除一部分运往京外,留存在上海栈房的50部不幸遭火灾烧毁。

  1.4、“中华版”——第四次印本

  因首次铜活字印本数量稀少,迭经战乱存书更罕;第二次的扁字本,校勘不精讹误不少;第三次影印数量有限且遭火灾,所剩无几。有鉴于此,上海中华书局于1934年依据康有为所藏雍正铜活字印本为底本,借用浙江省藏文澜阁本补配,将原书九页缩为一页,目录四页缩为一页。版口中缝上端大字印“集成”,双线,中缝下端双行分印册次、页码和“中华书局印”字样。缩印本上可清晰地看到:“南海康有为先生珍藏”等藏书章。牌记题“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十月中华书局影印,据清武英殿铜活字本影印”。用江南造纸厂机制连史纸,三开大本,共计线装808册,印数为1500部,每部定价800元,于1940年出齐,称“中华书局版”或“中华版”。

  1.5、“文星版”——第五次印本

  继1934年“中华版”之后,台湾也以“铜活字本”为底本出版了三个版本。1964年,台湾台北文星书店将铜活字缩印的中华小字本作第二度的影印出版,16开本,精装,每部101巨册。史称“文星版”或“文星书店本”。为使读者在如此浩瀚的百科全书中迅速找到所需的资料,增编了全书索引,使这一部图书集成的价值日趋完美。据调查,此版大陆地区极为少见。

  2、《古今图书集成》在英、美各图书馆之流布

  2.1、《古今图书集成》在美国各图书馆的收藏

  2.1.1、哥伦比亚大学斯塔尔东亚图书馆收藏 哥伦比亚大学斯塔尔东亚图书馆于1902年建立,罗塞斯 (sethLow)就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他写信给当时美国驻清廷公使康格(E·H·Conger),希望通过他请求清政府能够给予帮助。是年,慈禧太后闻此请求,遂将一套价值7000美元的同文书局影印版《古今图书集成》慨然相赠给哥伦比亚大学。这样,哥大图书馆连同购置的图书,已有中文藏书30万册。其中有家谱1500种,地方志1650种,还有许多珍品古籍,重要的是受赠收藏《古今图书集成》原版一套,为哥伦比亚大学成为全美享有盛誉的汉学研究学府打下基础。

  2.1.2、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 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成立于1928年。收藏中文资料33万多册,珍贵书籍有公元975年印行的佛教著作;善本书有宋版27种;元版36种;明版1219种;清版1065种。14-19世纪手抄本1128种;闵、凌两家套色印本72种;地方志3525种;中文丛书1300种,其中包括于雍正四年(1726年)由清内府用铜活字排印的殿版《古今图书集成》原书一部,该书品像完好,在善本书阅览室由一华人管理员管理。

  2.1.3、匹兹堡大学东亚图书馆收藏 匹兹堡大学东亚图书馆虽然成立的时间较晚为1960年,但收藏的中文资料是很有价值的。从台湾故宫博物院获得中文出版物第一批60种,170册,第二批115种,340册。该馆特藏有完整的《古今图书集成》一部,全套808册,为1934年10月中华书局据清武英殿铜活字本影印本。该馆1960年成立竟能收藏这部大书,此外还有1710年武英殿刻本的《渊鉴类函》等书实属不易。

  2.1.4、耶鲁大学东亚藏书室收藏 耶鲁大学东亚藏书室共收藏东亚藏书35万余册,中文藏书共有22万余册,包括太平天国时期资料320种,其中有完整的《古今图书集成》一部。1878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容闳重回美国,担任清政府驻美副公使。容闳是近代赴美留学并学成归国的第一人,出于对母校的感谢之情,他将自己1000余册珍贵藏书,连同特携的《古今图书集成》一同捐赠给母校。这部《古今图书集成》5040册,是殿版铜活字本,属64部之一。这批以《古今图书集成》为代表的典籍成为耶鲁大学图书馆汉籍收藏之滥觞。

  2.1.5、达特茅斯学院东方藏书室收藏 达特茅斯学院东方藏书室,位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汉诺威。该馆的主要藏书为东亚历史、文学、哲学、宗教、语言等,是历史最悠久的研究图书馆。特藏有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1套,全部装入400个精制的书套,保存完好。

  2.1.6、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收藏 1869年6月,同治皇帝以明、清刻书10种共905册赠予美国政府。1904年清廷参与“圣刘易斯万国博览会”,参展图书及地图全部赠给国会图书馆,国会图书馆遂于1928年正式成立“亚洲部”。“中国图书部”收藏有2套《古今图书集成》,一套是1908年清朝政府为了答谢美国政府退还庚子赔款而赠送,派遣特使唐绍仪带到华盛顿,这套书共5044册;另一套是美国政府各部会委员会在中国收购的第二次印本“美查版”,共1628册。两套合起来共6672册。

  2.2、《古今图书集成》在英国等图书馆的收藏

  2.2.1、大英博物馆收藏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公认收藏中国珍贵文物最丰富、最精美、数量最多的博物馆,所藏中国历代珍稀之品多达3万余件。其中有一套“铜字版”《古今图书集成》5020卷,是大英博物馆以1500英镑购进的,《伦敦环球报》曾发布过“是一项我们占便宜的交易”,“是多么令人庆贺!”的报道。如今存世稀少的“铜字版”《古今图书集成》更被大英博物馆视为珍宝。

  2.2.2、剑桥大学图书馆收藏 剑桥大学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之一,总藏书600余万册,其中中文藏书约10万余种。包括商代甲骨、宋元明及清代各类版刻书籍、各种抄本、绘画、拓本以及其他文物,颇多珍品。其中藏有一部第三次印本“光绪版”《古今图书集成》共5044册,原为清皇帝德宗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赠给伦敦中国协会的礼物,中国协会遂将该书存放于剑桥大学图书馆。

  2.2.3、李约瑟研究团队收藏 英国著名学者、《中国科学技术史》著者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结识了郭沫若、竺可桢等许多朋友。当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得知李约瑟要写一部中国对世界文明贡献的书时,便开始协助收集图书和资料,于1948年将收集到的全部书刊资料海运到剑桥赠送李约瑟。其中,最为珍贵的要数一套完整的《古今图书集成》。李约瑟的工作团队在写作《中国科学技术史》时人手一册,成为必备的参考工具书。

  2.2.4、法国巴黎、德国柏林的收藏 第一次所印“铜字版”《古今图书集成》当时只印了64部和1部样书,经过200余年的辗转周折,现存无多。目前传世的约有12部,法国巴黎、德国柏林也各有1部。

  3、《古今图书集成》对国外汉学研究之影响

  3.1、让沉睡在“中世纪”的欧洲人睁开了眼睛

  承载着百科知识的《古今图书集成》传入欧美,系统地介绍了东方思想、介绍了中国学术的开端,把中华帝国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送给世界人民,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科学有了依据的起点。他们对中国的科学发明和物质文明抱以钦慕和向往,希望对东方文明、东方礼法制度有所了解,希望借用“中国风格”、“孔子思想”来清理被“旧教”占领的阵地。该书以包罗万象的记载,对欧洲、对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思想层面、制度层面对欧洲几代人发生了重大影响和推动作用。让沉睡在“中世纪”的欧洲人睁开了眼晴,终于呼吸到了异样的清鲜空气,吸收到了口味迥异的东方精神营养。

  3.2、让世界把研究目光投向了中国汉学

  中国古籍通过西方传教士、探险队和商人等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吸引着欧洲人把目光投向了古老的中国,把中国作为反对神学,高举理性、自由、平等旗帜的启蒙运动的楷模。他们从中国典籍中得到中国的第一手资料,进而关注中国的纪元、信仰、伦理道德、政体以及科举等制度,相信中国的古老文明并作为反对神学的有力依据。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在写作《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时,《古今图书集成》是他常用的参考文献,并在其著作中大量的引用了《古今图书集成》的插图和资料。他以半生心血写作的过程,也是使用《古今图书集成》的过程。

  3.3、为中国本土外奠立一批辉煌的中文书库

  《古今图书集成》输入的图书馆,陆续设立亚洲藏书部,已有亚洲藏书部的细分出了中国部,特立中国门户,以加大对中国学研究的服务。在美国,1878年,容闳捐赠的以《古今图书集成》为代表的一批典籍,成为耶鲁大学图书馆汉籍收藏之滥觞。1902年,哥伦比亚大学由于有了慈禧太后所赠的《古今图书集成》奠基,成立了哥伦比亚大学斯塔尔东亚图书馆。1908年,清朝政府答谢美国退还庚子赔款赠送的,《古今图书集成》,成为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中文组的重要馆藏。可见,世界各国图书馆无不为收藏了早期版本的《古今图书集成》而感到骄傲。由于该书内容广泛,且规模庞大,奠立了收藏馆最辉煌的中文书库,为国外许多图书馆开展汉学研究信息服务提供了保障。

  3.4、促进了汉学研究机构在世界各国的建立

  《古今图书集成》的输入,使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和博物馆有了丰富的中国古籍文献,推动法国的汉学研究处于领先的地位。英国也因伦敦大英博物馆和剑桥大学图书馆收藏了此书为代表的及其丰富的中国古籍文献而出现专门的汉学机构。德国柏林普鲁士皇家图书馆收藏了中国典籍和此书,进而使汉学研究有所发展,汉学教学机构陆续建立,许多著名大学开设了汉学系或汉学课程。1814年,法兰西学院正式开设汉学课程,设汉学教授席位,标志着西方汉学正式成为一个学科。在德国,一些大学开始设立东亚系,以加大对中国学的研究。在美国,因为有了《古今图书集成》这批中文古籍,耶鲁大学开设了中国语言文学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世界研究汉学的机构已近10所,职业汉学家形成梯队,汉学研究成果陆续出版,汉学研究走向了新阶段。

  3.5、造就了遍布世界的汉学研究杰出人物

  包罗万象的《古今图书集成》无论在国内外均显示出资料宝库的魅力,尤其成为国外汉学研究者的手中之宝,此书所流布之国为其汉学研究开启了广泛的空间。各国陆续编制目录索引。日本文部省编有《古今图书集成分类目录》;英国出版了《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索引》等书。许多外国学者借助《古今图书集成》而成为汉学研究精英。威·坦普尔所写的《中国的科学发明》等著作,也是大量引用《古今图书集成》的资料完成;麦高文的《中亚古国史》最得力的工具书是《古今图书集成》。从马可·波罗、利玛窦、雷慕莎、费正清到齐赫文斯基等一连串名字,连接成“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的桥梁。可以说,《古今图书集成》为全世界培养中国通、造就无数汉学家发挥了巨大作用。

《凯风智见:《笑林广记》——清朝人的段子合集》  

《凯风智见:明朝鸿胪寺卿王士性如何评价各省人?》  

《文史新说:那些中国的“摔跤爸爸”》  

《文史新说:秦巴腹地一个鸡鸣三省的传奇古镇》  

《文史新说:高考古往今来一场未曾缺席的较量!》  

《文史新说:苏东坡的西湖情节》  

《文史新说:往事越千年 丝绸古道说新疆》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