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真正有智慧的人 是不与人争辩 遇事不纠缠

2020-07-30 来源:孔子学堂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语录的结集,文风朴实而厚重,却衍生了这么一则故事。

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学堂扫地时,遇到一位拜访的客人。子贡问他所为何事?这人答道:“求问时节。”,子贡道:“这个问题简单,何须有劳夫子?你直接问我就行。”来客便问:“一年有几季?”,子贡道:“四季。”

1

来客却不以为然,反驳道:“一年只有三季,何来四季之说?”,子贡感到非常震惊,居然还有人连这种常识性的问题都不知道?于是他依然坚称一年有四季。两人争论了一个上午,也没有辨出个结果。

孔子听见两人的争论便出来问个究竟,这来客便又问孔子:“一年到底有几个季节?”,孔子思考了一会儿,答道:“一年只有三个季节。”,来客听后终于心安,高兴地辞别了孔子。

子贡不解,孔子给他解释道:“这个人头脸苍绿一身碧装,,显然是蚱蜢化成的人形,他生于春而死于秋,一生从未经历过冬天,你若与他说一年有四季,他岂肯罢休?恐怕要与你争上三天三夜也不会结束。”,子贡听后,深以为然。

子不语怪力乱神,这则荒诞离奇的故事多半是后人编撰的,但细思之下倒是很有哲理。因为只有孔子这样的智者,才能领悟得这般通透豁达。

真正的智慧,是不与人争辩,遇事不纠缠。

1

不与人争辩,是一种能力

不与人争辩,并非消极避世,而是避免与认知不在同一水平的人争辨。因为彼此间存在太多的障碍,无休止的争辩只会浪费时间,消耗自己。

你立于高山之巅,告诉山下的人前方是一片蔚蓝的大海,而山下的人看到的,只是满山遍野的荒凉,与其与他争论各自眼中的风景,还不如迈步前行,面朝大海,迎接那派春暖花开。

大约二十年前,我的家乡发生过这样一起命案,起因便是一场琐碎的争吵。

一个家境还算优渥的女人到镇上的水果摊上称了几斤苹果,付完钱就拿回家了,过了一会儿却又返回来声称摊主缺斤少两,坚持要对方补她几个苹果。摊主当然不同意,两人便对骂开来,那女人越骂越起劲,最后厮打在一起,情急之下摊主随手用秤砣敲在女人太阳穴上,不一会儿那女人就倒在血泊之中。

事后摊主被判刑,两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就因为这样一桩小事而支离破碎。

那女人生活中离不开这几个苹果吗?那个摊主会因为这几个苹果而破产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场悲剧的根源就在于双方狂热的求胜心理压制了理性,进而激发了人性中最原始的恶。

卡纳基说过:“在争论中获胜的唯一方式,就是避免争论。”,争论的最高境界,就是不争。

道家创始人老子也对此有着异曲同工的高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

遇事不纠缠,是一种格局

遇事不纠缠,当然也不是意味着知难而退,而是当目标明确后,就不应该被轻易被那些琐细的小事而改变。

前些年,我曾经遇到这样的一位同事,为人精明而较真,平时工作中也处处得理不饶人。一次上班途中,他的车胎被扎漏气了,如果能及时补漏倒是不影响上班,于是他将车子艰难地推到附近的一处修车摊上。

修车的摊主也是个精明人,他自忖附近没有其他的摊位,开口要10元钱的补胎费,而正常情况下补胎只需要2元。这位同事听后不仅火冒三丈,他认为摊主坐地起价,实属无良奸商,两人便吵了起来。后来摊主坚决不给他修车,他只得骂骂咧咧地推车走了。

结果当天他推着车在烈日下走了半个钟头,尽管中途他也很后悔,但始终抹不开面子,等赶到公司上班时他迟到了,当月领工资时发现被扣除了200元的全勤奖。

真正有大格局的人,从不纠缠。让自己精彩的活在当下,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后汉书》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天,太原人郭泰看到路上一个人背着瓦罐走路,突然那瓦罐掉下去摔得粉碎,那人却并不回头,依然迈步前行。

郭泰感觉奇怪,就问他:“你的瓦罐碎了,你为什么不回头看一下呢?”,那人答道:“既然都碎了,再看又有何用?”

郭泰觉得此人谈吐不凡,便劝他读书进学。十年后,此人名闻天下,终成一方大儒。

生命是一场艰难跋涉的旅行,不能因为鞋底的一粒沙子,而放弃了远方的一泓清泉。漫漫红尘中有不绝的风景,我们唯有努力地做生活中的智者,不与人争辩,遇事不纠缠,一路砥砺前行,才能感受到生命中那些精彩纷呈的瞬间。

分享到:
责任编辑:朝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