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毫不相干的星星 咋就变成了牛郎织女的传说

2020-08-25 来源:腾讯网文化

牛郎织女的故事,本是星辰天文的自然神话,后来演化为古代民间传说。

这富于魅力的故事,流传了一代又一代;两人的爱情悲剧,也诱发着一代又一代文人的感慨与叹息。

两颗毫不相干的星星

最初的“牵牛织女”,要追溯至先秦时代。不过,在当时它们仅仅是两颗星(星团)的名字而已。《诗经·小雅·大东》有这么一段文字: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在当时的思想里,织女星虽有“织女”之名,却不能从事实际的织布工作;而牵牛,也仅仅是一只不能拉车的神牛。同时代的《星经》,也仅仅说:“牵牛六星,主关梁。”可见,此时“牵牛织女”尚无人格化的迹象。

《诗经》相传为孔子编订            

从《诗经》的内容来看,此诗是作者借以讽刺西周王朝的贵族尸位素餐之现象,表达庶人对生活劳苦的不满,暗喻当时的统治者虽居高位,却无法体恤百姓,不过虚有其名罢了。

在诗句里,“牵牛”与“织女”,只是居于天空中的星团,完全没有人的灵性和感情,更遑论会有什么爱情。

除了《诗经》,《夏小正》亦有织女星的记载。不过,织女星的作用,只是用来“定四时”而已。当时,织女星是北方天空很亮的一颗星,所以被视为四时更迭的时间基准。从中看不出任何有关人或情感的线索。

在先秦典籍的记载里,牵牛星和织女星,之所以被赋予“牵牛”、“织女”之名,当是古人观察天象,结合农业信仰及祭祀活动,再配上男耕女织的现实生活所想像而来的神话传说。

织女剧照            

银河两隔,含情脉脉

到了汉朝,由于牵牛星和织女星本身就有“神话基因”,于是,它们的恋爱故事开始形成。

在牛郎织女的故事里,织女所占的地位,远比牛郎重要得多。换句话说,这个凄美的故事,是以织女为中心而发展形成的,而牵牛只是配角。

西汉时,织女星已充分显现其“神格”,成为人们想像中的女神,率先成为人间恋慕的对象,且仍保有尊贵的身份地位。如《淮南子·俶真训》云:

“臣雷公,役夸父,妾宓妃,妻织女……”

文中织女与雷公、夸父、宓妃等神话人物并提,据此可知,人们已予以织女神格。而《史记·天官书》所云:“织女,天女孙也”,正是赋予织女尊贵地位的最佳说明。

牛郎织女剧照            

至于牛郎,根据张守节《史记正义》的记载,此时他的职责是“主军鼓”,仍与我们所熟知的“牛郎织女”故事情节无关。

一直到班固的《西都赋》,才看到牛郎织女具有思想情感的人格化迹象:

“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

班固所吟咏的昆明池,应是西汉时为了解决水军训练问题,汉武帝在都城长安的东南部斗门镇附近修筑的昆明池。李善注曰:

“昆明池有二石人,牵牛织女象。”

看来,牵牛已以“人形”出现,并和织女具有对等的地位。但此时,他们还是天上的神,只不过是多拥有世上男女一样的形躯而已。

汉武帝剧照            

然而,这两个“人格化”的石像,却是牛郎织女传说发展的关键。

一直到东汉末年,由于社会长期动乱的历史因素,在文人的笔下才开始出现如古诗十九首里《迢迢牵牛星》那样的咏叹: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离情别愁、两地相思,是古诗十九首最常见的主题。《迢迢牵牛星》借天上牵牛、织女两星被银河阻隔,彼此相望却不能相聚的故事,来抒发人间男女分离而不能相会的哀愁。

此诗出自民间诗人,可见这样的想像在当时已极为普遍,而且为大众所接受。

牛郎织女剧照            

喜鹊搭桥渡织女

东汉时,人们基于想像,已普遍认为牵牛织女星是隔着银河不能相会的一对悲情男女,但尚未有“喜鹊搭桥”的痕迹。

现在大多数人认为“七夕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出自《淮南子》。其实,这种说法实不足采信。

因为今本《淮南子》并没有这段记载。而且,如果西汉时已经有牵牛、织女结为夫妻,以及“七夕喜鹊搭桥”之传说,那么《淮南子·俶真训》怎会说织女嫁给了游于灭亡之野的真人?同时代的《史记》又怎会说牵牛是祭祀的神牛、织女是天女孙?

牛郎织女画像            

事实上,“七夕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的情节,最早出现在东汉末年应劭的《风俗通义》中,其佚文记载:

“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当人们抬头望见那耀眼的银河带,仿佛浩瀚烟波,于是又附会了“精卫填海”的想像和感叹,然后才兴起“使鹊填河渡织女”的传说。

一年一度的银河相会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呈现出内有篡夺、外有侵犯的局面,文学受这样的环境影响极深。此时,人们对牛郎织女的故事,也开始有了不同的解读。

例如曹植《九咏》中的“目牵牛兮眺织女”,饱含“牵牛织女交会有期,而自己却独不得君上之垂怜”的感叹;而《洛神赋》里的“咏牵牛之独处”,则是曹植以“独处的牵牛”,自喻为不得宠爱的孤臣。

曹植剧照            

由此可知,牵牛、织女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眼中已经是夫妇;而且,由“交有际兮会有期”的想像,可以看出“牛郎织女相会”之说,已逐渐明朗。

在曹魏时期,诗人们基于现实精神,将更多的社会内容,例如因社会混乱引起的夫妻分离,填充到“织女”的意象之中。

曹魏以后,牛郎织女传说日趋稳定。“两地分离”、“鹊桥相渡”、和“一年一会”的故事情节,有了完整架构,亦有了骨、血、肉,更是成为诗人写作常用的题材。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