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一代宗师的品行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

2022-02-11 来源:腾讯文化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努力学习而不厌倦,甚至于忘了吃饭,津津乐道于授业传道,而从不担心受贫受苦,自强不息,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年纪。这是孔子63岁时对自己的形容。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鲁国陬(zou)邑(yi)人,父亲是个地位不高的武官,在孔子三岁时就去世了,靠母亲把他抚养成人。

孔子年轻的时候,读书很用功,十分崇拜周朝初年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都比较精通,而且做事认真,当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缺少过,当管理牧业的小吏,牛羊就繁殖的很多,不到30岁,就渐渐有了名声。有些人愿意拜他做老师,他就索性办了个私塾,教起学生来。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开办私人教育的人,一手开启了学派制度。

公元前501年,鲁定公派孔子做中都宰,第二年,做了司空,又从司空调任司寇(管司法的长官)。

 

自从齐恒公死后,齐国一直不安定,后来齐景公当了国君,任用了一位有才能的大臣晏婴当相国,改革朝政,齐国才又开始兴盛起来,齐景公和晏婴想拉拢邻国鲁国,就写信给鲁定公,约他在齐鲁交界的一个峡谷商谈,那时候,诸侯之间商谈事情,都得有个大臣当助手,称作“相礼”,鲁定公就决定让鲁国的司寇孔子担任这件事情。在商谈中,由于孔子的相礼,鲁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齐景公决定把从鲁国侵占过来的三块土地还给鲁国。

齐国的大夫黎弥认为孔子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一班女乐去,于是齐景公就挑选了80名女乐送到鲁国,鲁定公接受了这班女乐,天天吃喝玩乐,不理国政,孔子去劝说他,他就躲着孔子,这件事让孔子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务正业,咱们走吧!”

从这以后,孔子便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可是这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小国则面临着被吞并的危险,孔子宣传恢复周朝初期礼乐制度的主张,自然没有人接受。

 

周游期间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当时卫国实际的掌权者是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出于对孔子能力和品德的仰慕,便很恭敬地请孔子去与她会见。南子“美而淫”,名声不好,孔子去见南子这件事让性格直爽的学生子路很有意见,并批评了孔子,认为孔子不应该去见南子,再加上卫灵公虽然非常尊重孔子,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因此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带弟子离开了卫国,打算去陈国。

 

后来孔子到了陈,蔡一带,楚昭王派人去请他,陈,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会对他们不利,发兵在半路上把孔子截住,孔子被围困在这里,断了粮食,险些被饿死,直到楚国派兵前来才解了围。

孔子在列国奔波了十四年,期间四处碰壁,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说孔子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在外奔波十四年,孔子年纪也大了,最后还是回到了鲁国,把精力放到了整理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 面。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他死后,他的弟子继续传授他的学说,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派,孔子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术在后世影响很大,而孔子也被公认为是我国古代第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用人力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为人处世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个阶段的总结。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