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北极熊出现,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进入北极圈后的心愿。但是,当进入冰上作业时,队员无不从“盼熊来”转为“怕熊来”。因为熊的出现,不仅影响冰上作业,而且威胁到队员的人身安全。
8月30日夜,在距离考察队长期冰站作业结束还剩一天时,一只北极熊妈妈带着两只熊宝宝出现在了考察队员搭乘的“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船边。
冰站作业期间,一场防熊、观熊、驱熊“大戏”在北冰洋高纬度地区持续上演。
北冰洋高纬度地区的北极熊一家三口。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摄
从“盼熊来”到“怕熊来”
7月6日,搭载着100名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的“雪龙2”号从上海出发,进行为期83天的北冰洋科考。7月18日,“雪龙2”号刚过北极圈,考察队便为全体队员安排了一场猜熊比赛。根据北冰洋海冰分布,“雪龙2”号将于7月20日进入冰区。多数队员迫不及待,猜第一只北极熊会在7月20日、21日出现。
然而,北极熊迟迟没有现身。7月27日11时34分,驾驶台值班船员祝鹏涛、胡天赐发现本航次第一只北极熊,队员闻讯后迅速赶去观熊。在随后的航行中,每当看到远方有熊的身影出现,都会即刻响起相机的快门声。
8月3日拍摄的未成年北极熊。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摄
8月23日,“雪龙2”号到达第一个短期冰站作业点。按照本航次计划,将进行6个短期冰站和1个长期冰站的作业,短期冰站每次在冰面开展数小时的科考作业,长期冰站则连续开展为期6天的综合科考,内容包括海洋水文、海冰物理、海冰化学、海冰遥感等。
冰站作业区域是北极熊捕食区,冰上作业队员的人身安全受到潜在威胁,防熊成了冰上安全作业的重要一环。对此,考察队详细拟定防熊预案,并专门召开冰上作业和防熊动员大会。
北冰洋高纬度地区的北极熊一家三口。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摄
防熊:全方位无死角
瞭望组迅速成立。瞭望员岗位分布在船上的驾驶台、飞行甲板和冰面上距离作业最远的地点。其中,冰面瞭望员两人一组,带有对讲机、望远镜、铜锣、手持火焰信号等。
短期冰站作业时,会布放防熊笼,长期冰站作业则除了防熊笼之外,还会用直升机将防熊苹果屋吊到最远的作业点周围。一旦发现熊出现,作业队员迅速进入防熊笼和苹果屋躲避。
前4个短期冰站的作业平安无事。8月26日,“雪龙2”号到达北纬88度40分,开始为期6天的长期冰站作业。长期冰站作业范围分布广、作业点分散,在同一地点作业多天,做饭炒菜的香味飘向远方,北极熊出现的概率较大,风险系数较高。
北极熊一家三口来到考察队尚未完成布放的冰基浮标处。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摄
8月30日,长期冰站第5天。当天23时16分,驾驶台值班船员贾沛楠查看船舶周围动态时,发现1只北极熊妈妈带着2只熊宝宝出现在船左舷后方约1海里处。
3名特殊“访客”来到船边,首先绕船一周,进行全方位的“敌情”侦察。熊妈妈时而发出威胁的吼叫声,时而站直身子四处瞭望,小熊们则满怀好奇心,看到冰面上的每一面小旗、每一台设备,都感到新奇并玩耍一番。近距离绕船一周后,熊妈妈带着熊宝宝又将范围扩大,将船附近布放好的浮标一一侦察。
熊在了解船况和队员,队员则近距离围观熊的一家。观熊成了队员们作业劳累后轻松和欢乐的调节器。
北极熊一家三口来到防熊苹果屋前。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摄
驱熊:人性化低空驱离
一夜之后,3位“访客”依然不愿离去。8月31日上午,考察队用敲锣和无人机进行震慑和驱离也无济于事。熊们玩累了,便到距船稍远处的冰脊睡大觉,致使考察队员无法正常下冰作业。
北极熊一家三口在“雪龙2”号船边休息玩耍。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摄
午后,按照防熊预案部署,考察队决定使用直升机对其驱离,以保证冰面作业人员安全,快速完成冰上作业任务。16时10分,直升机起飞驱熊。
“为确保不过分惊吓到北极熊,直升机保持在一定的距离之外,以缓慢的速度对其进行驱离。约一小时后,北极熊跑到了离船约5公里之外的区域,我们于是返回。”机长杨佃良说。
北极熊一家三口跑离考察队冰上作业区。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摄
记者在直升机上看到,母熊时而快速奔跑,时而回头张望。两只小熊紧跟熊妈妈身后,个头稍大的小熊有时跑到大熊的前面,体型稍小的小熊则时而紧跟母熊、时而与母熊并肩奔跑。
“驱熊飞行因长时间处于较低高度、较小速度的状态,对发动机功率需求较大,油耗较高,且当日风速较大,需对准风向悬停,侧面移动驱赶,也比较耗费精力。同时,需控制熊的前进方向,使其不断远离作业区。”另一名机长王敏生说。
在直升机驱熊过程中,考察队一面加强瞭望,一面下船到冰上作业,顺利完成了余下的冰上作业任务。作业完成后,北极熊一家三口再次回到船边,为考察队“送行”。(记者刘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