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发物”这个词,相信多数国人都不会感到陌生。尤其是对于患病的人来说,很多人都认为“发物”犹如猛兽,它们会导致伤口不易愈合、病情加重,甚至会连累着病也治不好,是万万不能碰的“禁忌”。那么“发物”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它如此可怕?“忌发物”作为患病期间的一条饮食禁忌,在我国一代一代的相传下来,是否真的靠谱?它与疾病的发作、发展又是否真的关系如此密切呢?
什么是“发物”?
关于“发物”的概念,不但在现代营养学中很难找到,即使在中医学的专业书籍中,也未见有特殊的注释,包括以词条形式的收录。而在其它书籍、文献里,确实出现过对“发物”的解释,但相互之间却颇有出入。
如《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发物”是指富于营养或有刺激性,容易使疮疖或某些病状发生变化的食物,如羊肉、鱼虾等;而在《中医饮食营养学》中的“发物”是指能引起旧疾复发,新病增重的食物,包括腥、膻、辛辣食物和一些特殊的食物,如带有腥膻味的平鱼、比目鱼、羊肉、狗肉等、带有辛辣味的葱、姜、蒜以及荞麦、豆芽、苜蓿、猪头、驴头肉等特殊食物;另外,在《中医对于病员的膳食问题》中存在的关于“发物”的解释是,凡能引起口干、目赤、牙龈肿胀、便秘等症状的如荠菜、韭菜、香菇、金花菜等,都是“发物”。
由以上内容不难看出,虽然“发物”乃多人“共忌”之物,但实际上,但关于它们的作用机理、代表性食物、会干扰或加重疾病的依据等,都并没有统一的、明确的规定。
“发物”是否真的如此可怕?
关于“发物”的可怕,其实也不是现代人的空穴来风,因为自古就有“发物”害人的传说。其中,有关“明太祖朱元璋,利用鹅肉害死了当时正在患‘发背’之疾的开国功臣徐达”的故事,相信很多历史爱好者都有所了解。所谓的“发背”之疾,在现代西医学中,相当于急性蜂窝组织炎,而其病症与鹅肉之间有冲突的证据,至今还未发现。所以,将患有“发背”之疾的徐达的死因归由鹅的肉,相信明太祖和鹅的这口黑锅背的够久、也够冤枉了。
回到现实中来,我们再看看在当今社会,被人们一视同仁看作是“发物”的这些食物,究竟有多少也是“背锅侠”呢?
细数现实生活中的“发物”,其实几乎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食材,如禽肉、畜肉、鱼虾蟹贝、蔬菜和谷类,以及含酒精的饮料等。如果病患者在日常饮食中,真的要远离这些食物,哪怕是禁忌其中的几类,都有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甚至是因为营养素摄入不足而导致恢复受阻的情况发生。因为,抛开上述食物,能吃的可能就仅剩白菜、萝卜、白开水了。由此也可见,不吃“发物”会比吃“发物”更可怕,其危害性也更大。
正确看待“发物”
如果仔细分析被列为“发物”的种种食材,不难看出其共同点是都属于高优质蛋白质食物,如牛羊肉、鱼虾、蟹贝、蛋奶即谷物等。而蛋白质不但是一种可使人体产生过敏反应的过敏原,而且几乎90%的食物过敏都是由它引起的。更需注意的是,食物过敏至今尚无特效疗法,只能在查明过敏原后避免该食物的摄入;另外,在鱼、虾、蟹等食物中含有可使人体毛细血管膨胀、充血、血浆排泄、水肿、腺体分泌亢进以及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组胺,所以在部分人食用后可能会导致部分患者皮肤呈现红斑、丘疹、水疱。故患有过敏性紫癜及特发性血小板紫癜等皮下出血的患者,确实应忌食酒、葱、蒜等食物。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症状仅是针对少数有过敏史或患病的人来讲的,而对于大部分人尤其是健康的人,只要膳食结构合理、食用量适当,是完全可以放心食用的,无需考虑所谓“发物”的饮食限制。而针对身体上有外伤或者患有肿瘤的人群来说,病症的恢复、缓解和好转,更需要充足营养素的供应,来提高自身免疫力、加速病症的恢复,所以鱼、肉、豆、蛋、奶类富含高优质蛋白的食物,更是不可或缺的。千万不要盲目忌口或胡乱进补,以免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作者信息:徐素梅,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
本文系海河网原创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海河网。欢迎关注并按规则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