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还被炎热的天气折磨得寝食难安,大汗淋漓之时,秋天就悄悄的来啦!有人说,别太得意,立秋节气虽然已过,还有十五个“秋老虎”等着你呢!那高温闷热的日子也不是好受的!但该过去的都要过去,毕竟时令已到!立秋以后,再按照夏季那种养生方法安排我们的生活起居就不行啦!大自然以及人体的生物钟都已指向秋季,养生方法必须及时调整,使人体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这才是正确的养生之道!
立秋时节的养生认识误区都有哪些?我们一起来说道说道!
认识误区一、秋老虎肆虐,多吃瓜类以防暑
节气虽然已经立秋,但天气炎热与夏季无异!何况还没有出伏,为了防暑降温,继续尽情地痛痛快快的生食各种瓜类有何不可?但是,且慢!天气虽热毕竟已经立秋,一切都该有节制!知道“秋瓜坏肚”这句民谚吗?立秋之后早晚温差加大,天气逐渐由热转凉,这时候再继续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大量生食瓜类,已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立秋后再不注意有所克制,继续肆无忌惮的生食西瓜、香瓜、菜瓜等等,势必损伤脾胃的阳气,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因此,立秋之后应慎食瓜类,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
认识误区二、立秋雨水增多,养生却要“防燥”?
立秋以后天气的明显变化是雨水增多,使很多人感到诧异的却是立秋以后要防“秋燥”!这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一些人因此陷入认识误区。
进入秋季后,有些人突然感觉嗓子疼痛、上火,有的人全身燥热、口唇干裂,心绪不宁,有的人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不知道是怎么了,其实这是秋燥在作怪。秋燥症看起来不是什么严重疾病,但会使人体免疫力降低,尤其是中老年人,容易旧病复发。秋燥症一般只需饮食调理即可。要尽量少吃油炸、烧烤以及容易上火的热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要防止秋燥发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喝水,在白开水中加点盐或蜂蜜是不错的选择。另外,可以适当的多吃一些水果、百合和一些滋阴养肺、润燥生津的粥汤。水果中效果最好的是梨,其它如甘蔗、香蕉、苹果等,都是对付秋燥的佳品。
认识误区三、立秋以后要加强营养“贴秋膘”
立秋以后要“贴秋膘”,这是人人皆知的民谚,中医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正是进补的季节,以补偿夏季对身体造成的消耗和亏空,其中首选吃肉,“以肉贴膘”,所以才有“贴秋膘”一说。这真是喜爱美食的朋友的美事啊!但是,如果你从立秋就忙着开始进补的话,奉劝你还是“悠着点”。现代人的饮食结构已经与古人有很大的差别,日常饮食已经能够保持足够的营养,甚至还有过剩,你还需要刻意的去“贴秋膘”吗?老传统所说的“夏季以后应该多进食肉类脂肪以储备过冬所需”已经是过时的黄历,并不适应与现代人了。所以,“贴秋膘”应当谨慎,特别是本身肥胖或者有心血管等疾患的病人,这个“秋膘”就不要“贴”了。
认识误区四、立秋以后进补以药代食越贵越补
对于年老体弱、抵抗力差的人群来说,立秋以后正是进补的时节。 但如何正确进补,很多人并不清楚,盲目行动,一些人过于迷信药物的作用,认为只有服用补益性的药物才能达到进补的目的。其实药补不如食补,许多食物也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食用效果不亚于药物。比如我们日常食用的核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都是进补的佳品。要多学习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如多吃芹菜可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胃等等。还有人在进补中迷信价格,认为越贵越好。其实“物以稀为贵”,那些价格高昂的食品如燕窝、鱼翅之类不见得食疗作用就好于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葱。食疗应根据需要来确定,“缺什么,补什么”,不要凭贵贱来分高低。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