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
独家:激素?这些食物中含有激素,您是否能放心食用?

作者:李建美 · 2017-09-15 来源:凯风网

   

 

  对于“激素”这两个字,很多人都会特别敏感。比如小孩出现了性早熟,第一反应是孩子肯定吃了含有激素的XX食物;男性更是疑神疑鬼,甚至会担心因为喝豆浆而出现“娘娘腔”;食物真是用激素催熟的吗?这些含有激素的食物对人体又是否真的有危害呢?

 

  “催熟”的黑锅,激素能背吗? 

  现在社会上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多多少少的会与“激素”发生点关系。例如“现在的鸡鸭等禽肉不能吃,是用激素催熟的”,再如“反季水果少碰吧,里边含有能致儿童性早熟的激素”等等。我们暂且不论激素到底有多么大的“通天本领”,只论激素在“催熟”方面是否真的有如此大的“积极意义”呢?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鸡肉、鸭肉等禽肉,已经变成家庭餐桌上的常见肉类食物了,但不知何时、也不知何因,社会上突然就流传出了有关“鸡、鸭被打激素催熟”的消息,而且随着人们的口口相传,这个不知道是否被人们亲眼所见的消息,就逐渐演变成了“鸡、鸭之所以成长快”的“公开的秘密”。

  但事实却并非真的如此。因为虽然现在的鸡、鸭,其生长速度确实已经达到了惊人的速度,一般5至6周,就基本可以出栏。但是它们快速成长的原因不但与“使用激素”毫不沾边,反而逆向而行。因为截至目前为止不但世界各国的法律均无允许用激素来养鸡鸭的先例,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在鸡鸭的成长过程中加入激素,则会导致它们的死亡率大肆增加。因此以增加效益为目的的养鸡场、养鸭场,实在犯不上以“加入激素”的方式成为“散财童子”。鸡鸭成长速度快的真正原因无非是引用品种好、饲料的营养足以及养殖环境优越,因此“催熟”的食品安全纸黑锅,想来激素是不能背的。

  所谓的“催熟”瓜果,吃多了还可能会导致儿童的性成熟?事实的真相是什么?其实所谓的“植物激素”,其正确的解释是“植物生长调节剂”,通常包括了无根水、膨大剂、催熟剂等,而这些植物生长的调节剂虽属“激素”类,但却只对植物有效。而在培植过程中使用了“植物激素”的果蔬,可能在口感、外形上不如自然成熟的蔬果,营养成分也略有差距,但在其安全使用上却是完全可以放心的,其可致儿童性早熟的传言,其实也并没有科学上的理论依据。

 

  食物中的激素 

  对于植物自身而言,如人体一样也含有一些天然的激素,如大豆异黄酮、木脂素等,都是天然的“植物激素”或活性成分。因为结构比较像相似,这两种植物雌激素能够与人体雌激素受体结合,因而具有微弱的雌激素活性。但是这种植物激素的活性却是具有双向调节功能的,可辅助调节人体雌激素稳定的,所以只要在日常饮食中保证正常吃饭的量,无论其积极的作用还是副作用,其实都可以忽略不计。当然,额外服用补充剂的情况除外。

  也有人对奶粉、牛奶含有的激素也表现出了纠结的态度,到底能不能好好喝牛奶、奶粉?事实上奶粉、牛奶中确实含有一定量的天然雌激素,但是它们的存在对于牛来说,就等同于对于人类而言的母乳一般。母乳中也是含有雌激素的,其量上还要略高一筹,可几乎每人都喝过母乳,也几乎都能更加健康的长大成人。

  真正值得引起人们注意的关于“紫河车”是上等滋补的舆论,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其实紫河车指的就是人的胎盘,之所以会觉得它滋补,就是因为它含有天然的动物激素。但事实上无论它含有的动物激素是多还是少,在经过烹饪加工后其活性还能剩多少无法确认。另外人的胎盘含有比较复杂的成分,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着实没又试吃的必要。

 

  类雌激素要小心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存在一类比较常见的所谓的“类雌激素”,它们的结构和雌激素并不具有相似性,但却可以干扰人体内的激素功能。它们实属环境污染物中的一类物质,如塑化剂、杀虫剂、除草剂、灭菌剂,以及一些包括多氯联苯、二恶英在内的有机污染物、某些洗涤用品,和铅、汞、镉等重金属等。随着这些所谓的“类雌激素”的不断积累,往往会导致人体出现比较严重的疾病,如肿瘤。它们大多是社会发展产物,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无法做到完全的避免,所以能做的也就只能是尽量减少与之的接触了。(作者李建美,国家一级健康管理师)

 

   本文系凯风网原创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凯风网。欢迎关注并按规则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小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