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患有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高血脂、冠状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类慢性疾病的人越来越多,“胆固醇”便开始正式登上了被人们公认的、一切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之“宝座”。但是,就在人们只恨不能让饮食“零胆固醇”的时候,又有相关的研究统计表明,其实胆固醇与这些心血管类慢性疾病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在众说纷纭之下,不得不让人感到疑惑,胆固醇究竟是“何方神圣”?它与各种心脑血管类的慢性疾病到底有没有关系?在各种心血管类慢性疾病呈“井喷”式频频高发的今天,人们究竟应该怎样对待胆固醇呢?
什么是胆固醇
脂类是人体的必需营养素之一,脂类包括脂肪和类脂两部分,胆固醇属于类脂的一种,它是人体中主要的、最为丰富的固醇类化合物。人体各组织中都含有胆固醇,在人体细胞内,除了线粒体膜和内质网膜中的含量较少外,胆固醇是人体许多生物膜的重要组成成分。而人体的肝、肾及肠等内脏器官以及皮肤、脂肪组织都含有较多的胆固醇,每100g组织中约含200-500mg,其中以肝组织中为最多、肌肉组织中较少。另外,在肾上腺、卵巢等组织里,胆固醇的含量可高达人体总胆固醇的1%-5%。
为了预防各种心血管类慢性疾病,在人们的认知中,一直视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为“洪水猛兽”,事实上,人体内的胆固醇不仅来源于某些食物之中,人体自己也是可以自行合成胆固醇的。也就是说,人体内的胆固醇来源有两个,来自于食物的那部分胆固醇,我们叫它“外源性胆固醇”;而由人体内各组织细胞自行合成的那部分胆固醇,我们称为“内源性胆固醇”,因此,即使人们不从食物中摄入胆固醇,人体也能自己合成胆固醇以供自身使用。
胆固醇的作用
在人们潜意识里,一直存在着对胆固醇的“敌意”,虽不至认为胆固醇是“万病之源”,但也几乎到了“一无是处”的地步。但事实上,胆固醇对人体的意义重大,在维护人体健康方面有着无法取代的地位。
首先,胆固醇是人体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重要组成成分,它不仅关系到膜的通透性,而且还是人体某些酶在细胞内有规律分布的重要条件,并保证了物质代谢的酶促反应的顺利进行。同时,胆固醇还是血浆脂蛋白的组成部分,可携带大量的三酰甘油和胆固醇酯在血液中运输。
其次,胆固醇也是体内合成维生素D3和胆汁酸的原料。人体若缺乏维生素D3,成人会发生骨质软化症,儿童则会患佝偻病。而胆汁酸的主要功能是乳化脂类,促进脂类的消化与吸收,若胆汁酸缺乏,则易引起脂溶性维生素的缺乏症。另外,胆固醇在人体内还可以转变成各种肾上腺皮质激素,如能使水和电解质在体内潴留的醛固酮的合成等;胆固醇还是性激素睾酮、雌二醇的前体。
除此之外,有美国、瑞士的科学家还认为,血液中正常的胆固醇含量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在人体的血液内有一种“噬异变细胞白细胞”,这种细胞能辨别异变细胞和癌细胞,当它识别出这些细胞时,可以通过分泌出一种“抗异变素”来杀伤和吞噬癌变细胞。而血液中的胆固醇正是维护“噬异变细胞白细胞”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所以一旦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过低,这种白细胞对癌细胞的辨别能力和吞噬能力都会显著下降。
如何区别对待
在了解了胆固醇的真相和胆固醇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后,可能有很多朋友开始感到迷惑,既然胆固醇自身也可以合成,那么控制饮食中胆固醇的来源还有何意义?既然胆固醇对身体如此重要,为何多种心血管类的慢性疾病都与其有关呢?俗话说“事无美恶,过则为灾”,虽然胆固醇是人体自身可以合成又对人体的健康意义不凡,但还是应该在饮食的摄入量上正确的给予对待,以免其量过多反而会给人体带来伤害。
因为在人体胆固醇的两个来源重,“外源性胆固醇”约占40%,由人体自己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占到了60%。也就是说,人体即使进食了大量的胆固醇,仍有60%的血浆胆固醇来自体内自己的合成,所以,要想使血浆胆固醇的浓度下降,不但要限制外来胆固醇的量,还必需要抑制人体自身胆固醇的合成。当然,为了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对膳食胆固醇的摄入还是有必要进行一定量的限制的,一般来说,每人每天通过食物摄入胆固醇300-500mg最为适宜。
除此之外,需要大家注意的是,食物中的胆固醇均来自动物性食物,主要是动物内脏、蛋黄、奶油即肉类等,而植物性食品是不含有胆固醇的。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的物质如β谷固醇、麦角固醇等,称为植物固醇,摄入植物固醇的量多则会抑制肠道内胆固醇的吸收。因此,饮食中多吃一些富含植物固醇的食物,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浆胆固醇的浓度。(作者李建美,国家一级健康管理师)
本文系凯风网原创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凯风网。欢迎关注并按规则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