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
生物识别技术能否成为下一个风口?

作者:叶落风行 · 2017-09-30 来源:凯风网
 

 01 生物识别技术是个什么“鬼”?

1.刷脸、刷眼,悄悄走入你的生活   

 

这几年,科技圈出现了很多炫酷的事儿,其中就包括生物识别技术。看看我们身边,指纹、人脸、掌纹、眼纹、虹膜、人的DNA,各种可穿戴设备对人的健康信息的采集等,都将成为生物识别的数据。这些信息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这项技术特别受年轻人的喜爱,他们追求极致炫酷的用户体验,很多场景都可以刷脸刷穿戴式设备通过,科幻场景在今天变成了现实。  

2.盘点五花八门的生物识别   

◆指纹识别  

实现指纹识别有多种方法。或比较指纹的局部细节,或直接通过全部特征进行识别,或是指纹的波纹边缘模式和超声波。指纹识别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  

◆手掌几何学识别  

手掌几何学识别是通过测量使用者的手掌和手指的物理特征来进行识别,高级的产品还可以识别三维图象。手掌几何学识别不仅性能好,而且使用方便。适合用户人数较多时使用。  

◆声音识别  

声音识别就是通过分析使用者的声音的物理特性来进行识别的技术。  

◆视网膜识别  

视网膜识别是使用光学设备发出的低强度光源扫描视网膜上独特的图案。视网膜扫描是十分精确的。  

◆虹膜识别  

虹膜识别是与眼睛有关的生物识别中对人产生较少干扰的技术。它使用相当普通的照相机元件,而且不需要用户与机器发生接触。并有能力实现更高的模板匹配性能。  

◆面部识别  

面部识别技术应用在很多领域,包括企业、住宅安全和管理,人脸识别门禁考勤系统,人脸识别防盗门等;电子护照及身份证;公安、司法和刑侦;自助服务;信息安全,如计算机登录、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等。  

◆基因识别  

在全世界60几亿人中,与你同时出生或姓名一致、长相酷似、声音相同的人都可能存在,指纹也有可能消失,但只有基因才是代表你本人遗传特性的、独一无二、永不改变的指征。  

◆静脉识别  

静脉识别,使用近红外线读取静脉模式,与存储的静脉模式进行比较,进行本人识别的识别技术。  

◆步态识别  

步态识别,使用摄像头采集人体行走过程的图像序列,进行处理后同存储的数据进行比较,来达到身份识别的目的。

3.光芒背后也有不足   

 

——指纹识别。应用上有局限,一部分人没有指纹,无法使用指纹支付;指纹会被复制,存在安全风险;采集指纹需要对象的配合,便捷性差一些。  

——人脸识别。受到姿态、光照、遮挡、图片清晰度等因素影响。  

——虹膜识别。采集过程需要被采集对象的配合,便捷性不高。  

——声音识别。因传感器和人的声音可变性都很大,使用的步骤也比较复杂,使用起来还不太方便。  

——视网膜识别。对于戴眼镜的人来说很不方便,而且与接受器的距离很近,也让人不太舒服。所以尽管视网膜识别技术本身很好,但用户的接受程度很低。  

——面部识别。比较两个静态图象是一回事,在人群中发现和确认某个人的身份而不引起别人的注意,就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了。目前面部识别在实际应用中还很少成功。  

——基因识别。由于技术上的原因,还不能做到实时取样和迅速鉴定,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  

——步态识别。制约其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拍摄角度发生改变,被识别人的衣着不同,携带不同的东西,所拍摄的图像进行轮廓提取的时候会发生改变,影响识别效果。  

 02 生物识别技术带来什么价值?

1.给密码加把安全锁   

你是否有过抓耳挠腮的苦想密码却怎么也想不起来的时候?是不是有数字密码设置过于简单,比如以生日当密码,被别人猜中的经历?在虚拟的世界,密码同样也不靠谱,不安全。如果在不同平台使用不同密码,则用户往往记不住那么多密码。如果在不同平台的多个账户使用同样或相似的密码,则容易被撞库,攻破了一个平台的账户密码体系后,就可以攻击其他平台的账户密码体系。但是,使用生物识别技术,可以降低使用难度。另外也使用户不必实地去办理,可以远程操作。同时,身份证、护照办理,存在容易丢失,被盗等问题。使用生物识别技术则免去了这些烦恼。  

2.一波疯狂的增长要来临   

 

现在生物识别已经发展到什么阶段了,未来的远景是怎样的?  

有关专家把生物识别划分为5个阶段,分别是单因子验证、多因子验证以及活体检测、智能多传感器融合、无感知核身、无设备核身。目前生物识别技术大部分处于第一第二阶段。  

随着人们对隐私安全的日益关注和科技不断进步,生物识别技术在各领域逐渐得到广泛应用,未来生物识别技术市场前景可期。根据美国联合市场研究(AMR)发布的最新市场调研数据报告显示,到2022年全球生物识别技术市场将产生107.2亿美元的收益,在2016-2022年期间其复合增长率将高达19.4%。  

3.助力人工智能发展   

生物识别通过高科技手段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如指纹、人脸、虹膜等以及行为特征包括笔迹、声音、步态等进行身份鉴定,身份识别的前提是信息收集。百度深度研究院专家指出,没有数据采集,数据整理、研究和分析,人工智能无从谈起。  

生物识别作为生物特征收集和感知的重要载体,将成为人工智能产业爆发的前哨战。百度深度研究院专家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将首先从专业性较强的细分领域开始应用,随着数据库的积累、算法优化,将拓展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在这一过程中将带动多个产业发展。  

4.007场景再现,反恐领域生物识别大有作为   

美国中央情报局就曾一直使用语音识别系统对拉登的录音进行鉴识。拉登的音像信息每一次公布,美国情报部门都会通过语音鉴识技术来辨别其真伪,2010年,正是拉登的信使艾哈迈德在一次电话通信中被情报部门锁定,致使拉登的行踪暴露。  

2014年3月1日晚,春城昆明的二十几分钟,让每个国人的心都蒙上一层阴霾,恐怖袭击中,紧急性最高的任务是立刻控制局面、减少伤害,并迅速抓捕罪犯。昆明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经历40余小时,全部罪犯落网。追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应用是利用声纹识别+通讯追踪来抓捕罪犯。恐怖分子在逃亡过程中,通常会与组织、同伙保持联系。此时通过通讯追踪+声纹识别,可以为侦查追捕提供最新的罪犯位置和身份信息。通过监听已抓获罪犯的通讯,判断与其联系的人员身份,然后进行定位,可以快速地抓获漏网成员。  

反恐是世界的事,也是每一个人的事,在反恐这个领域,我们格外地希望,科技可以改变世界,生物特征识别可以改变世界。

 03 站在生物识别的风口,我们的未来怎么走?

1.生物识别“发烧”,我国的水平怎么样?   

仅就生物识别而言,我国在算法上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一些应用上更是走在世界前列。为应对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巨大的应用潜力,主要的互联网公司近年来都加大了在这方面的布局。谷歌公司先后收购了多家人脸识别公司,脸谱网收购了以色列人脸识别技术公司,微软、三星发力手机虹膜识别技术。在国内,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也开始了在生物识别领域的布局。业内专家预计,未来将有更多企业加入生物识别研发和产业推广中来。  

我国在人脸识别领域目前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国际权威人脸识别公开评测集合LFW上,算法识别率排名第一的为国内安防巨头大华股份,其算法识别率达到99.78%,第二名是百度,第三名是中科奥森科技,前三名均被中国企业包揽。此外,我国在语音识别领域的研究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目前国内已有几十家企业在进行生物识别技术市场深度开发,并成立了生物识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华山论剑!生物识别的未来   

 

生物识别技术在许多行业已经开始应用,当前已进入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和产品在边检通关、居民证照、公安司法、金融证券、电子商务、社保福利、信息网络等公共安全领域以及门禁、考勤、学校、医院、场馆、超市等民用领域都得到了应用,成为信息技术的新兴产业。  

当前,我们在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生物识别技术将成为未来智慧城市的典型应用之一。当你走进一家酒店,站在摄像头面前拍一张照片,人脸识别系统就可以快速捕捉到你的脸部特征,与酒店后台客户系统连接比对,只需1秒钟就辨认出你是否为酒店的VIP客户,然后为你提供精准的客户服务。在未来的机场,人们可免去登机牌、护照或身份证等文件,直接凭生物识别代币登机,例如扫描虹膜登机。未来机场还将利用一种激光分子扫描仪免去旅客安检排队之苦。这种技术可以识别藏在衣服和行李中的液体或违禁物品,几米开外就能起作用。到时候,旅客们拎着行李走过扫描仪就能完成安检,快捷方便。飞机落地后,装在行李箱或行李签中的芯片能即时跟踪每件行李去向,并向旅客手机发出提取行李的通知。未来机场中还会遍布虚拟工作人员或聊天机器人,能够以各种语言回答旅客提问。在未来的警务工作中,利用生物识别技术,可以有效防止蒙混过关的现象发生,比如防止扮成警察大摇大摆走出监狱的罪犯出逃。  

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普及,人们的生活必将更加“智慧”。  

3.大流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生物识别技术未来有望成为智能化生活的“必需品”,但也要认识到,这一技术目前仍存在一些需要克服的技术和产业发展难题。在推进生物识别技术的同时还应注重保护隐私,不能让本意是保护人们安全的技术反而让人们没有安全感。  

指纹识别会杀死密码吗?  

关于指纹识别技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指纹识别技术仍然无法得以普及,最乐观的情况是与密码方式并存。因为你无法回避一些相对极端的案例,比如我的手指受伤了、烧伤了、蜕皮了等情况,如果我完全使用指纹识别的话,将无法访问我所有的账户和设备。  

信息泄露怎么办?  

虽然科研机构和产业公司在采集、利用生物特征信息时都有较好的防护措施,也对敏感隐私信息经过脱敏处理。但生物识别技术通常具有唯一性,也难以“挂失”,如果大规模泄露并被不法利用,可能引发非常严重的后果。  

生物识别时代,信息也会被复制?  

 

当然。我们在很早就意识到指纹的唯一性并加以利用,比如说我国古代的画押,直到现在有了为了逃避打卡机而出现的指纹膜。虹膜一度被称为最安全的识别方式,但在十年前就有组织研究出了“复制虹膜”骗过识别仪器。人脸识别最近应用广泛,但有一个“艺术家”用3D打印技术打印了自己的一张脸作为面具,配上一副眼镜,让摄像头里出现了无数个“他”。这也是生物识别普及使用的一大难题,也是必须要解决的一大难题。所以,让我们的技术识别出这些粗鄙的复制品才能真正保证这些生物识别技术的安全。总之,在生物识别普及应用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04 结语

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它正带领我们叩响未来之门,在不久的将来,这一技术必将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毋庸置疑,生物识别技术将成为下一个风口。

分享到:
责任编辑: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