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
人的一生谁能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2020-04-06 来源:凯风网综合

  1

  “多行不义必自毙。”

  多做坏事的人,必然会自取灭亡。

  2

  “不以一眚(shěng)掩大德。”

  不能因为个别过错,

  就抹杀了一个人的大功德。

  3

  “众怒难犯,专欲难成。”

  公愤不可激,一意孤行事难成。

  4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

  一个人不可以失去善良的本性,

  不可以滋长恶习。

  5

  “日月之食,何损于明?”

  日月的亏蚀,

  怎么会减损日月的光明呢?

  6

  “不义而强,其毙必速。”

  用不道义的手段变得强大,

  其灭亡一定很快。

  7

  “爱子,

  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爱护子女,

  应当用做人的正道去教育他,

  不能让他误人歧途。

  8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谁能不犯错误呢?

  犯了错误能够改正,

  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尽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它以丰富多彩的历史资料和幽美的文采,闻名世界,为"十三经"之一。

  司马迁编写《史记》,多采《左传》原材料,王莽时刘歆全力青睐,"教子孙后代,下到女性,莫不朗读",《左传》才足以广为人知。几千年来大家一般都觉得《左传》的作者为左丘明,此说最开始常见于《史记》,《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云:"……孔子明关键,干七十余君,莫可用,故西观周室,论左传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到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部门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一定的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能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徒弟每个人异端,各安其义,失其真,故因孔子左传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左传》称鲁国为"我",对鲁国君主单称"公",记叙鲁国的事儿十分详细,而且都立在鲁国观点上叙述评价。因此许多人觉得作者为鲁国人毫无疑问。再观《左传》的写作,在其中描述孔子之言时多称孔子之字"仲尼",而孔子学员在《论语》上都是敬称其师为"子",从没称字,因此"仲尼"之称应是孔子的朋友对他的称呼。孔子的朋友到底是谁?就是说左丘明。《左传》深得《春秋》之微言大义,较《公羊》、《榖梁》为胜,此人必亲与夫子论史,而深明夫子之理。对于《左传》中一些預言要到东汉时才灵验,并且又记述了些东汉时的历史时间,这应该是后代增加,而本书之绝大多数還是写出于秋春末期。而孔颖达引先人语曰:"孔子将修秋春,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秋春之经,丘明而为传,共为表中。"

分享到:
责任编辑: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