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
极简生活要去“简”不是物品而是我们自己

2020-05-20 来源:凯风网综合

  现在我们每天的生活节奏都很快,每天为了生活在不停的忙碌着,时间就了我们会觉得很累,想要静下心来好好放松放松。你会有这样的感觉吗?今天小编为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极简,其实极简生活要去“简”不是物品而是我们自己

  老子《道德经》里说:“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

  现代设计的摇篮——包豪斯学院的校长凡德罗主张:“less is more。"少即是多。

  何为极简?

  不是空空如也,不是越少越好,而是只留下最重要的部分,保持恰如其分的比例。

  极简,不仅是一种美学,更是一种生活,一种智慧。

  早在宋朝,中国人就已懂得极简的美。

  宋朝的瓷器,多是纯釉色,线条明简,没有繁复的花纹装饰。像汝窑的水仙盆,天青的釉色好像雨过天晴的日子,宁静明朗,却有一种“初发芙蓉”的美。

  那时的画,比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有一叶扁舟,几圈水波纹,除此,皆是一片空白。但是,在留白之中,你仿佛看见了潮平岸阔,云雾缭绕。

  只是廖寥几笔,却勾勒出“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深远意境,无声胜有声。

  到了明朝,那时的家具也是极简美。看着极其简单,也无过多的装饰,仿佛是几根线条勾勒出的物件。可是它的简单、优雅,让人想亲近它们。

  在这些追求极简美的时代中,多为文人主导。他们喜欢道法自然,推崇返璞归真。

  如今大家会常常觉得,加多一点便能吸引更多人的眼球,但其实,能够吸引人的往往不是够多,而是够美。

  极简之美,在于韵味悠长,是在极致的少中表达更丰富的美。

  这几年,断舍离等生活方式开始流行。但很多人只知道扔东西,却不知真正的极简生活,不是一种精致的标签,而是了解本心,只过最好的生活。

  这一点,文人隐士们做得更到位。

  刘禹锡写《陋室铭》,说没有嘈杂的乐声,更没有太多物件来烦心神,但是有青苔爬满台阶,帘子素朴,只需草色映衬,室中仅有一部琴、几卷书经,但已足够,已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陶渊明更甚,从辞职归隐南山后,他便享受着吹着夏风,读读书、弹弹琴的田园生活,还说,“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粮食不需囤多,够吃就好了。

  对他来说,过多的物欲与财富,只会累及身心。

  这段时间,直播卖货很火,很多人看到直播推荐什么就买,你是不是也是这样子?

  因为决策是有成本的,很多人不想耗费精力去想,不知什么才是对自己最合适的。

  因此冲动消费,但那些东西,是不是自己真的想要、真的必要?

  极简生活,其实要去“简”的不是物品,而是我们自己。

  在台湾一个僻静的山郊里,有个春余园子。它的主人是80岁的唐白余。他原来开了家餐馆,日日爆满。别人都羡慕他生意好,他却有些恐慌,于是跑到山郊里建了座园子。

  房子宽敞,摆设不多,窗开得很大,一抬头就是远处的青山白云。闲时他就坐在巨石上,捧着一本书,看着蓝天远山。

  那些忙碌喧嚣的日子,恍如隔世。唯有当下与自己好好在一起的生活,才是真实的。

  唐白余说,活了大半辈子,才发现有很多是没有必要的。“留下的,应该就是最重要的那个。”

  极简,其实是一种取舍有道的智慧,小到买一件衣服、要不要去一场聚会,大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的选择。

  有人说:“最好的人生,不过是删繁就简。”

  但我们常常要走过很长的路,要经历过许多繁茂的风景之后,才会渐渐懂得取舍的美妙之处,才能慢慢习得极简的智慧。

  极简,也没有那么复杂高深,

  只是让我们从往外看,

  归于观照内心。

  那是一种不张扬的美,

  一种自知的生活,

  是一种敢于取舍的心智。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