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将于2017年8月27日至9月8日在天津举行。回顾历届全运会,令人难忘的除了精彩纷呈的体育赛事,还有遍布大街小巷、飘扬在各个场馆,那些充斥眼球的会徽标识。
第十三届全运会会徽主体形象由“津” 、“十三”、“张开双臂的人形”和“海河”等元素组合构成“火炬”的造型,体现全运会“全运惠民健康中国”的主题。张开双臂的“津”字寓意喜迎八方来宾,敞开胸怀、拥抱世界,也体现出天津盛世同心的开放包容的心态。用书法书写的“津”字体现中国文化特征,倾斜角度和手写的“13”给人以运动感,是对“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的追求。会徽的色彩以蓝色为主色调,既体现体育精神,又幻化为奔向未来、承载梦想的彩带。同时也象征天津海河(天津唯一的地标性符号),火炬顶端的红色火焰代表着激情热烈,象征着光明、团结、友谊、和平、正义。
第十二届
第十二届全运会在辽宁举行。会徽以“中国力量继往开来”作为创意构想的原点,将庄重大气的数字12造型、辽宁拼音缩写LN造型、灵动优美的中华龙鸟造型以及动感有力的运动人形巧妙同构,图形简洁富张力,色彩鲜明充满时代活力。
第十一届
第十一届全运会会徽以“和谐中华、活力山东”命名,以8个“竞技人形”为主要构成元素。整体结构创意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字小篆中繁体“中华”的“华”字,代表此次运动会是全中国人民的一次体育盛会;其中造型语言借鉴中国传统吉祥饰物“四喜人”的手法,共用人形,巧妙地完成了八个运动人形的组合,在点明“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的同时还具有吉祥美好的象征意义。
第十届
第十届全运会于2005年在南京举行,会徽图案由数字“10”变化而来,又是一个S的变形,S是英文“体育”(sports)的首字母,也是江苏简称“苏”的拼音首字母,整个画面造型以倾斜的、流动的线与面结合,在简洁的S型主线上,龙、虎、火相互穿插呼应。会徽图案为红黄两色,既是中国最吉祥和欢乐的颜色,又是中国国旗的色彩组合。
第九届
第九届全运会在广东举行。会徽中间丰满,两端渐细的曲线给人无限的延伸感,配合倾斜的线条,更显奔腾飞跃之意。对比鲜明的红、黄、蓝三色,对视觉有强烈的冲击力。造型洒脱地色勒出一个“9”,既直接传达了九运会的信息,又宛如一位矫健、充满活力、奋发向上的运动员,豪迈跨入新世纪。
第八届
第八届全运会在上海举行。会徽图案由代表八运会的8和代表上海的汉语拼音字母“S”重新组合,图形外围是红色的“8”,中心形成一个白色的“S”,视觉上像一把火炬,又像一朵上海市花白玉兰;下半部分以“8”字为基础,像上海八万人体育馆,一环套一环,象征着全国人民大团圆。
第七届
第七届全运会由北京承办四川、秦皇岛协办。会徽图案是一把燃烧的火炬,火焰由罗马字母VII(七)字变型而成;手柄成跑道造型,由两个相反的“7”字组成,点明届数。
第六届
第六届全运会在广东举行。会徽由醒目的“6”象征火炬,跑道则形象地表达出“羊”的韵意。火焰变型而成的“6”,意味着第六届全运会;以“羊”字的三横引伸为跑道,表示全运会在广州(羊城)举行。
第五届
第五届全运会由上海举办。会徽首次运用中西文结合的表现手法,图案立意新颖,横放的跑道,加上与之垂直的国旗,形成“中”字,象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五届的五字改用罗马字“V”,又是国际公认的“胜利”代号,象征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条战线均取得伟大胜利。
第四届
第四届全运会由北京举办。会徽由金色的跑道和燃烧的火炬组成,当时正值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火炬象征着继往开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三届
第三届全运会举办地北京。会徽背景从金色的跑道变成了圆形的体育场,寓意当时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安定团结的愿望;圆形的体育场上依然飘扬着一面五星红旗,表示继续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
第二届
第二届全运会在北京举行。会徽由金色的跑道,醒目的“2”字和一面飘扬的五星红旗构成,跑道上方的红旗飘扬象征高举社会主义伟大红旗。
第一届
第一届全运会在北京举行。会徽由金色的跑道、金色的麦穗和夸张的红1字组成,麦穗代表建国10年的丰硕成果,而似乎要冲出跑道的1字恰似上升的“箭头”,象征着当时人们热火朝天建设新中国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