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
凯风独家:地震后,从苦难中汲取些什么

作者:董剑华 · 2017-08-17 来源:凯风陕西

  每次地震后,面对残垣断壁、无尽废墟,科学家、艺术家、普通人,都会从各自角度审视地震、思考地震。大灾必有大启示。痛定思痛,对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这一艰难历程的及时总结和反思,必定会给我们带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制度文化遗产。

  发挥大地震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积极作用,充分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许,这样的伤疤将不会再被揭起。

  1、升华抗震精神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留下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胡锦涛全面阐释了抗震救灾伟大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深远意义。他指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后,“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响彻九州。

  2、保留地震遗址

  唐山地震后,共保留了7处地震遗址。其中的河北理工大学图书馆地震遗址,是至今为止国内遗址保护较全的文物之一。这处地震遗址为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震地质学科研、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场所。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地震遗址,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保留下来的面积最大的地震遗址。作为大型厂房车间建筑物震害典例,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到此参观考察。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保留了四处地震遗址。分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遗址、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绵竹市汉旺地震遗址、北川地震遗址等。映秀震中遗址是汶川地震开始之地,伴随恐怖的巨响,几百万立方米的岩石碎块从陡峭的山崖上倾泻而下,造成汹涌的岩石流,顺山谷呈之字形几大沟谷两侧山体,形成长达近3千米的岩石流和9处山体击打面的震源景观。

  3、建立抗震纪念碑、纪念馆

  唐山抗震纪念碑是唐山的一座标志性建筑,建于1986年,位于唐山市中心的新华道与文化路交叉口的纪念碑广场。唐山抗震纪念馆位于唐山市中心的抗震纪念碑广场西侧,始建于1986年,原名“唐山地震资料陈列馆”。1996年进行了改扩建,更名为“唐山抗震纪念馆”。

  汶川地震后,建有汶川县映秀镇牛圈沟内莲花心——汶川大地震震源点纪念碑和汶川县映秀镇旋口中学门口的纪念碑。

  “5.12”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纪念馆,是一座两层的半覆土建筑,位于213国道渔子溪村的一块高地,面朝东方,俯视整个映秀镇的重生与崛起。该馆以自然、平和、静谧为基调,以植根于大地的手法,形成与山势合理契入的地景式建筑,被称为“大地的记忆”。

  4、整理大地震文献、创作文学艺术作品

  唐山大地震发生40多年来,已经出版过100多部相关的图书。比如钱钢著《唐山大地震》,此外还有张军锋著《唐山大地震亲历者口述》、冯骥才、陈建功著《唐山大地震亲历记》、关仁山、王家惠著《唐山大地震》、陈非比著《悲壮的历程——唐山地震30年》、张庆洲著《唐山警示录》、王绍玉、马春勤编著《唐山地震奇事录》等。

  电影《唐山大地震》,是根据小说《余震》改编的一部影片。由著名导演冯小刚执导。

  汶川地震后,出现《震撼世界的七日 》、《5.12 汶川不相信眼泪》、《惊天动地》、《人民至上》、《大震撼》等以汶川地震为题材的电影。

  《震撼世界的七日 》是14集纪实系列剧,由赵浚凯担任总导演,苗长水担任总编剧。《5.12汶川不相信眼泪》是由杨凤良执导的剧情片。影片用最真实的镜头记录下了大量感人的故事,故事在温情和肃穆的烛光里展开,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九(3)班所经历的死亡浩劫。大型文献纪录电影《人民至上》全景式的记录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发生、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全过程;记录了大灾面前中国人民的坚强信心和无私大爱,以及涌现出来的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场景。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白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