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
盛唐诗坛大腕西漂陇右背后的事儿

作者:梁亚东 · 2017-08-28 来源:凯风网

   一、新高考制度下考公务员像挤独木桥

我国古代的高考制度——科举制度,发展到大唐公司时期,有两个必须的条件,一是诗赋是必修必考课,二是要有高层官员提携推荐,方能进入公务员序列——进士。当时,没有高层推荐的诗坛高手们,想要脱颖而出,就像过独木桥。他们只有另辟蹊径,通过从军,在部队上立功后转业到地方,进入公务员序列。边塞诗大腕高适就是这一制度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公元752年,老高西漂陇右——受时任青海军区司令员哥舒翰的邀请,出任司令部机要作战参谋。这一年,距离他仗剑走长安已近30年,距离他首次去华北投军失败也10多年了。

这年冬天,老高赴任途中,爬上陇山山巅时,不仅心潮澎湃,感慨万千,30年来的晃荡生活历历在目。闯京城,参加高考,屡试不中;走西口,华北投军,无功而返……最后流落在商丘开封街头,加入了丐帮。745年夏天,在丐帮时,他结识了同时天涯沦落人的李白和杜甫。据野史记载,老李老杜走后,老高发现当诗人比当乞丐更有前途,便决定改行,开始从事专职诗歌创作。实际上,喜好乐舞的唐玄宗,把歌词创作——诗赋,列为进士科的必考科目,每年在全国录取二三十名。

老高还是很有歌词写作的灵气,从事专职创作以来,在短短的4年内便盛名远播。天宝八年(749年),他得到了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宋州刺史张九皋的赏识,在他的推荐下,老高参加了考试,终于中第,授了个副县级的地方小官。但他干了几年后,就觉得很没劲,“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更让他受不了的是“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最终,老高辞掉了这个千辛万苦得来的小官,重新为梦想奔波起来。

终于,老高时来运转了,天宝十一年(752年),河西战事吃紧,当时身兼全国十大军区中两大军区(河西、陇右)司令员的哥舒翰看中了老高,邀请他出任机要作战参谋。到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老高跟随哥舒翰镇守潼关有功,又能当面给老板肃宗出好点子,便一路升迁。唐肃宗接过大唐董事长权力的第二年(757年),老高被任命淮南节度使,成为正省级领导干部,从而实现了进入公务员序列的梦想。

相对于老高,老杜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曾经点拨老高,但人生的轨迹却有天壤之别。

据记载,在唐玄宗后期,杨国忠和李林甫弄权,那时参加科举考试,没有高层提携关照——当时高考的必要条件之一“行卷”,仅凭自己的才能,成功的概率几乎为零。最荒唐的事发生在天宝六年(747年),李林甫担任主考官。他尤其嫉恨因为文学才能而得到封赏进官的士人,结果,参加考试的举子倒是不少,最终没有一个被录取。面对这场闹剧和丑闻,李林甫居然还上表向唐玄宗表示祝贺:“天下贤士都在为国报效而没有遗漏,这是多么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啊!连尧舜明君都不能如此明察秋毫吧!”而这次落榜的人中,不仅有高适,还有杜甫。

乾元元年(758年),杜甫被贬到华州司功参军。两年后,他辞官西漂,取道秦州赴成都投亲,在浣花溪修建草堂定居。由于失去了经济来源,他的生活一度陷入困境。此时,老高恰好入蜀担任彭州刺吏,得知杜甫的情况后,或许是感恩当年对自己的点拨,不仅寄诗慰问,还经常派人给杜甫送钱送粮,帮他渡过难关。杜甫非常感动。后来高适改任蜀州刺史,杜甫专程从成都到蜀州拜望,分别之时,高适非常惆怅,写下了著名的《人日寄杜二拾遗》:“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杜甫则回和一首《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无限感慨地说:“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长笛谁能乱愁思,昭州词翰与招魂。”北宋绍兴年间,蜀州州官计敏夫为了纪念杜甫与高适的深厚友谊,在蜀州修建了“尚友阁”,并将他们的这两首诗雕刻其间,供后人凭吊。

关于老杜取道秦州的原因,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在秦州投亲不成才去四川,有人认为是这一路线前往四川相对安全。但不管怎么说,老杜在秦州三个月期间,第一次目睹了边塞地区陇右的真实风貌,山川绮丽、胡汉杂居,给他的创作带来了极大的震动,也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热情,据记载,他在秦州时平均每天创作一首诗。

老高和老杜的一生,经历了大唐公司的盛衰荣辱,实际上是当时平民举子新旧制度过渡时期处境的典型代表。虽然大唐公司实行了更加完备新高考制度,打破了过去“官二代”、“官三代”等士族世袭的壁垒,为庶族地主阶级参与政治,打开了方便之门,但仍把高层提携作为必要条件之一,关闭了一些平民出身的文人名士的报国之门。

 

  二、诗坛大腕西漂陇右繁荣地域文化

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来到陇右采风、从军的诗坛大腕大约有10人,如骆宾王、陈子昂、王昌龄、王之涣、王维、高适、岑参,以至杜甫、李益、戎昱等都在其中。这一时期形成了独特的边塞诗派,可以说是大唐诗坛的一朵奇葩,其中以高适、岑参的成就最高,客观上促进了陇右地域文化的繁荣。

自大汉开通丝绸之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大唐公司的经营范围,已经延伸到了天山脚下,把西域牢牢控制,成为当时大唐公司外贸的主要通道。自陇山以西,包括秦州在内的甘肃全境、宁夏、青海、新疆大部分地区,时为广义的陇右地区,几乎涵盖丝绸之路。由于外贸是大唐公司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所以公司都派重兵保护丝绸之路,陇右便成为公司重点经营的地区,政策都向这一地区倾斜。 这客观上使该地区成了落第举子逐梦和有识之士建功立业的集散地。

由于是边塞地区,陇右一带自古胡汉杂居,处于中原文明的边缘地带。唐王朝在文化上开放政策,使这里成了胡汉文化交流融汇的大舞台,独特的地理环境所造就的文化多元的情境与不时出现的边烽警急的情势让走进陇右的大腕们感到新奇和惊异,同时也新增了一层忧虑。当地才能见到的山川、风土、人情,完全是实地、实景、实情的抒写,加上诗人自身的理想抱负,从而形成了唐代诗坛的隗宝——边塞诗派。据不完全统计,唐代流传下来的边塞诗2000首左右,其中1500多首与陇右有关,客观上推动了陇右文化的繁荣,充实了其精神内涵——充满活力,不拘一格,刚毅豪放,多元融合。

天宝八年(749年),当老高在张九皋的推荐下高考中第,出任副县级的小官时,另一位边塞诗大腕岑参已经西漂陇右,远赴新疆军区司令员高仙芝的帐下担任作战参谋。他先后两次西漂,在新疆地区工作和生活了6年,写了七十多首边塞诗。他们二人被称为边塞诗的领军人物。

老岑笔下的大唐公司,实力雄厚、高尚伟大,任何敌人都不能成为真正的对手, 横在战士们面前的另一种伟大的力量,那就是严酷的自然。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而老高笔下的大唐公司,似乎没有老岑那么乐观,题旨更深刻。由于老高早年生活经历丰富,早就了比较粗放的心理结构,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或直抒胸意,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如《燕歌行》,开篇就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

  三、高考制度变迁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与制约

隋唐以来形成的新高考制度——科举制度,打开了“学而优则仕的大门”,给当时的平民阶层提供了进入国家公务员序列的机会,最终在唐形成一套完备而臻密的系统,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袭,构成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流。这种新的选拔人才的方式,施行之初有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八股文,也慢慢显现出来,又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只会作文,不能为政,而且作弊、腐败成风。

1、积极意义: 

在政治方面,大唐公司承袭的科举制度,的确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要求,收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官吏选用大权由中央朝廷来行使,这就大大加强了全国政权的统一和集中;选官有统一标准,实现了统一思想的目的,比如分科(武举和文举)、分批次(文举又分为明经和进士)录取,考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想填报志愿;各地方的庶族地主甚至广大平民打开了门路,刺激与网络了一大批中下层知识分子,使他们有了参与政权的机会,有利于政权的稳定;科举考试看起来好像是最公平不过的,任何人只要好好读书,都有资格应考做官,这不仅掩饰了官僚政治的阶级实质,还可吸引全社会的知识分子,养成极其驯服的性格,不易发生不满封建统治的不稳思想。这也就是科举考试制度之所以能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维持1300年之久的根本原因。

在文化方面,大唐实行新高考制度把选择人才和培育人才的标准和要求一致起来,一般中下层知识分子和知识青少年都强烈要求进学校读书。这就从客观上推动了古代学校教育的繁荣和发展,唐代时就有国子监 崇文馆 弘文馆、太学、四门学、书院、族学等;同事,大唐高考的内容不仅增加了诗赋,而且将儒家经典著作细化,从学校到社会都重视读书、习文、作诗赋,并钻研儒家经典,从而把唐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结束魏晋以来学校和社会所流行的清谈学风与玄虚思想,都具有积极意义;科举考试中有明法、明算、明字、童子等等,这对于当时学校与社会出现的重文轻武、重文轻算 、重成人而轻少年儿童的陈规陋习,或多或少进行了冲击,这当然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2、负面影响: 

流传1300多年的高考制度,客观上形成了学校的“应试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完全成为这一高考制度的预备机关:内容局限于儒家的几部经典、诗赋,考试方法又注重死记硬背,在这种风气影响下,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就重文辞少实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这既不利于选拔和培养有实际能力的人才,又养成了空疏学风;科举考试制度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科举成了封建知识分子进入官场的阶梯,成为他们取得高官厚禄的最好门路。

更为严重的是,这一高考制度的最终取舍权是主考官、中央各司局部委及公司大老板等,录取标准又往往以权势门第为转移。一般中下层知识分子,如果没有靠山、门路,就很难有被录取的希望。在这种情况下,重门第、通关节、贿赂、请托、科考舞弊以及私门谢恩等风气就公开泛滥起来,这严重地污染与腐蚀着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毒害着学校和社会的风气。在这一制度沿袭的1300多年里,发生过的科场舞弊案书不胜数,但影响力较大的主要有六大典型案例(见附录)。

  结语

高考制度,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之一,自古就受到重视,直到今天,仍然是我国选拔人才、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但是,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已和封建社会的八股取士有天壤之别,尤其现在正在推进的高考制度改革,更是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把过去高考中一些不适合时代发展的东西革新,采取更能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选拔方式,选出真正的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附录1:盛唐时西漂陇右的诗坛大腕作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

  凉秋八月萧关道⑷,北风吹断天山草。

  昆仑山南月欲斜⑹,胡人向月吹胡笳。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

  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塞下曲》高适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出塞》王昌龄

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塞下曲》李益

蕃州部落能结束, 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 牧马群嘶边草绿。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塞下曲》戎昱

惨惨寒日没,北风卷蓬根。

将军领疲兵,却入古塞门。

回头指阴山,杀气成黄云。

上山望胡兵,胡马驰骤速。

黄河冰已合,意又向南牧。

嫖姚夜出军,霜雪割人肉。

塞北无草木,乌鸢巢僵尸。

泱渀沙漠空,终日胡风吹。

战卒多苦辛,苦辛无四时。

晚渡西海西,向东看日没。

傍岸砂砾堆,半和战兵骨。

单于竟未灭,阴气常勃勃。

城上画角哀,即知兵心苦。

试问左右人,无言泪如雨。

何意休明时,终年事鼙鼓。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

《秦州杂诗二十首》杜甫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秦州城北寺,胜迹隗嚣宫。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

月明垂叶露,云逐渡溪风。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

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

鼓角缘边郡,川原欲夜时。秋听殷地发,风散入云悲。

抱叶寒蝉静,归来独鸟迟。万方声一概,吾道竟何之。

南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防河赴沧海,奉诏发金微。

士苦形骸黑,旌疏鸟兽稀。那闻往来戍,恨解邺城围。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一怅望,衰飒正摧颜。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一望幽燕隔,何时郡国开。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

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驿亭。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

稠叠多幽事,喧呼阅使星。老夫如有此,不异在郊坰。

云气接昆仑,涔涔塞雨繁。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

烟火军中幕,牛羊岭上村。所居秋草净,正闭小蓬门。

十一

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黄鹄翅垂雨,苍鹰饥啄泥。

蓟门谁自北,汉将独征西。不意书生耳,临衰厌鼓鼙。

十二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十三

传道东柯谷,深藏数十家。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

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船人相近报,但恐失桃花。

十四

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

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

十五

未暇泛沧海,悠悠兵马间。塞门风落木,客舍雨连山。

阮籍行多兴,庞公隐不还。东柯遂疏懒,休镊鬓毛斑。

十六

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落日邀双鸟,晴天揽白云。

野人矜险绝,水竹会平分。采药吾将老,儿童未遣闻。

十七

边秋阴易久,不复辨晨光。檐雨乱淋幔,山云低度墙。

鸬鹚窥浅井,蚯蚓上深堂。车马何萧索,门前百草长。

十八

地僻秋将尽,山高客未归。塞云多断续,边日少光辉。

警急烽常报,传闻檄屡飞。西戎外甥国,何得迕天威。

十九

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候火云峰峻,悬军幕井干。

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

二十

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晒药能无妇,应门幸有儿。

藏书闻禹穴,读记忆仇池。为报鸳行旧,鹪鹩在一枝。

陇 西 行(其一)王维

汉主东封报太平,无人金阙议边兵。

纵饶夺得林胡塞,碛地桑麻种不生。

陇 西 行(其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陇 西 行(其三)

陇戍三看塞草青,楼烦新替护羌兵。

同来死者伤离别,一夜孤魂哭旧营。

陇 西 行(其四)

黠虏生擒未有涯,黑山营阵识龙蛇。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附录2:

千年科考史上,有哪些惊人的舞弊案件?

科举制度作为古代较公平的选官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沿用了1300多年。千年科考史上,有哪些惊人的科考舞弊案件?当政者又是怎么处理的?

【傅晋贤舞弊案】湖南科举史上最严重的舞弊案,岳麓书院院长拒绝私了

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它培养的学生考上举人、进士的,占了湖南的半壁江山,王夫之、曾国藩、左宗棠等历史名人都曾是岳麓书院的学生。

清朝嘉庆三年(1798),有近100名岳麓书院的学生参加了当年的乡试。他们凭借记忆把在考场写的八股文默写出来,然后请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帮忙预测考试结果。八十岁高龄的罗典对一个年轻小伙说:“彭珴,你发挥非常好,这次很有可能是第一名!”

公布录取名单的那天,彭珴惊呆了,第一名是傅晋贤,榜单上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罗典让彭珴去查卷,发现试卷失踪了!于是,罗典给湖南巡抚姜晟写信,请他调查。

就在岳麓书院师生等待回复的时候,湖南乡试的闱墨出版了。闱墨类似于现在的高考满分作文,或者高分作文集。读了之后,彭珴大声说:“你们快来看,傅晋贤中解元的试卷就是我的试卷。”罗典非常愤怒,他发誓要为彭珴讨回公道,把傅晋贤用彭珴试卷中解元的事详详细细地写成一份报告,让学生呈交给姜晟。

傅晋贤为了收买彭珴,提出愿意帮他捐个知县。有学者研究,嘉庆三年在湖南捐一个知县要5090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85万元。罗典知道后坚决不同意私了,又给姜晟写了一封信,措辞严厉。姜晟这才决定立案调查。调查发现,傅晋贤用1200两银子买通考场工作人员樊顺承,请他帮忙在考场中寻找好的试卷,替换成了自己的试卷。真相大白后,傅晋贤、樊顺承等人被处死。这是湖南科举史上最严重的舞弊案。

【秦桧舞弊案】儿子孙子全都高中,大诗人陆游遭算计

秦桧当了19年宰相,是南宋朝廷只手遮天的人物。在他的“帮助”下,儿子秦熺在省试中被录取为第一名。按照宋代科举程序,省试录取者还需要皇帝主考的殿试。秦熺参加科考的时候,早就因为秦桧的关系当官了,现任官员是不能录为状元的。秦桧对高宗说:“我的儿子千万不能坏了朝廷的规矩,斗胆请求您,把秦熺定第二名吧!”表面上是为皇帝排忧解难,言下之意是你一定要给我一点面子。

秦桧认为这样还不完美,我一个宰相家怎么能连一个状元都没有?他把希望寄托在孙子秦埙身上。当地选拔性考试的主考官陈之茂拍着胸脯保证,一定把秦埙录取为第一名。可是偏偏考生中还有一个非常厉害的角色——29岁的大诗人陆游,让他的名次排在后面,可能会被唾沫星子淹死,甚至有可能会被告到朝廷。陈之茂左思右想,把陆游定为第一名,秦埙第二名。

秦桧既意外又生气。为了能报复陆游,他派人专门去搜集陆游的资料,发现陆游喜欢发表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言论,这与朝廷的主张不一致。省试时,就让考官向皇帝告状,排挤掉了陆游这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秦埙虽被定为省试的第一名,但在殿试中遇到了与他父亲一样的问题。秦桧便让心腹上奏皇帝取消现任官员不能录为状元的规定。高宗一看就知道是秦桧的主意,没有表态,把秦埙定为了第三名,也就是探花。

【“南北榜”案】朱元璋制造血腥冤案,分省录取并非当代高考特有产物

在高考热点问题中,各省之间的录取分数线差异悬殊,是重要关注点之一。很多人认为分省录取是当代高考的特有产物。实际上,分省录取早在六百多年前的明代就出现了。

明洪武三十年会试,正副主考官由皇帝亲自任命,一个是刘三吾,一个是白信蹈。他们一共录取了52名考生,上榜者全部是南方人。北方读书人认为这是来自南方的主考官刘三吾徇私偏袒南方人的结果,举行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活动。朱元璋下诏成立调查组,调查结论否认了北方考生的指控。

调查不仅没有平息这次风波,反而激起了朝中北方大臣的不满。朱元璋决定利用这件事,来满足北方读书人的要求,最终达到笼络北方读书人、尽量缩小南北文化差距的目的。于是,朱元璋又录取一榜进士,上榜者全部来自北方。

既然朱元璋照顾性地录取了北方考生,也就意味着他认可了北方考生对刘三吾等人的指控,于是对会试的考官和调查组成员大开杀戒,11名高官被凌迟处死,85岁的翰林院学士刘三吾被流放三千里。这是中国科举史上第一次有考官因为科场案被处以极刑的科场大案。由于这年举行了两次殿试,录取了南榜和北榜,又称为“南北榜案”。

经历了这次事件之后,明代统治者意识到,以考试成绩优劣作为录取人才的主要标准的同时,还必须兼顾地域公平。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明朝确定会试分区确定名额录取的制度,之后又实行乡试分省录取,这种录取方式对现在的高考录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唐伯虎“买题”案】江南第一才子沦为阶下囚,转而坠心艺术成一代大师

唐伯虎是中国历史上顶尖的画家、书法家,给后世留下了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形象。然而,在科举考试的路上,他却是个十足的悲情人物。

1499年是唐伯虎命运转折的年份,他凭借此前考秀才、考举人连得第一的优异成绩进京赶考会试。3500多名考生齐聚京城,江南大才子唐伯虎被认为是第一名的热门人选。

然而,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会试之后,有人举报唐伯虎和徐经向副主考官程敏政买考题,说唐伯虎在考试前送给他们看的八股文的标题与会试的考题非常接近。孝宗皇帝遂命正主考官李东阳认真复查所有试卷,调查结果说明程敏政没有偏袒照顾唐伯虎。

为了把问题调查清楚,孝宗皇帝下令把举报者华昶和有买考题嫌疑的唐伯虎、徐经都抓起来,唐伯虎沦为一名阶下囚。遭受严刑拷打之后,唐伯虎交代自己确实拜访过程敏政,并且送了礼,程敏政也帮他猜过考题。会试时,程敏政把这些猜的题目作为了正式的考题。

这样,唐伯虎和程敏政涉嫌泄露考题,唐伯虎被革掉举人。这起科场案成为他人生的噩梦,直到临死前,他还说:“二十年余别帝乡,夜来忽梦下科场。”

回乡之后,他辞去了衙役职务,归隐乡间。没有了功名利禄的杂念和诱惑,唐伯虎开始纵情山水,游戏人生。可以说,这起科场舞弊案,虽然关闭了唐伯虎从政为官的大门,但也开启了他专注艺术创作、成就一代大师的道路。

【张謇冒籍案】科举时代的高考移民,被人敲诈至倾家荡产

张謇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名人,他的一个身份是状元,一个身份是民族实业家。毛泽东对他有非常高的评价:“轻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正是这样一位在多方面都有突出贡献的历史名人,在考秀才的时候却有不光彩的经历。舞弊行为被揭发之后,张謇差点被判刑,家里也因为这件事负债累累,几乎倾家荡产。

张謇出生在江苏省海门县常乐镇,隶属通州。按照清代的规定,科举报考跟现在高考一样,考生必须在户籍所在地报考。因为张謇是“冷籍”(曾祖父、祖父和父亲三代都没有考取过生员),需要多付报考费用。在参加童试的时,为了省钱,张謇改名为张育才,认如皋人张驹为祖父,以他孙子的名义顺利在如皋县报考。跨地区报考在科举时代叫“冒籍”,

也可以说张謇是清末的一个高考移民。

后来,经过勤学苦读,张謇顺利考上秀才。让张謇和他的父亲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张驹兄弟不断来张謇家借钱,还以张謇冒籍之事威胁。张謇家只好忍气吞声,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就这样持续了4年多,张謇家负债一千多两银子。

不堪忍受的张謇不得不向官府自首。学政和地方官看到张謇是一个人才,向礼部申诉,张謇得以以海门考生的身份继续参加科举考试。从16岁冒籍参加科举考试,到42岁高中状元,张謇的科考之路经历了20多年。这也看出,在科举时代,一个读书人要在激烈的科场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是多么的不容易。(央视)

更多精彩,请点击 http://culture.kaiwind.com/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