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
古诗词里的七夕:爱在虚无缥缈间

作者:穆选选 · 2017-08-24 来源:凯风网

   一、一年见一次:牛郎织女的“异地恋”

关于牛郎织女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但是牛郎织女开启横贯古今的“异地恋”是从《迢迢牵牛星》开始的。

1.盈盈一水间,咫尺天涯的爱恋 

 

牛郎织女咫尺天涯 

《迢迢牵牛星》是东汉末年无名氏所做,从中可以看出,牛郎织女已是一对相互倾慕的恋人,不过诗中还没有认定他们是夫妻。在文字记载中,最早称牛郎、织女为夫妇的,是南北朝时期梁代的萧统编纂的《文选》,那为什么牛郎织女要在“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呢?

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一会。”牛郎织女的故事发展到此,就起了较大的变化。由于牛郎织女婚后贪图享乐“废织衽”,激怒天帝受到惩罚,从此两人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演绎了一段咫尺天涯的“异地恋”。

2.一年见一次,泪水逆流成河 

 

鹊桥相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爱情因素同牛郎织女传说的结合日见明显。《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诗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里的牛郎织女开始被编织为一幕恩爱夫妻受着隔绝之苦的爱情悲剧,诗中虽然没有直言牛郎织女是夫妻,但织女终日思念牵牛,渴望相见,“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的画面令人印象深刻,一年只能见一次,眼泪逆流成河。在天河的两侧,牛郎织女一直默默地守护着彼此,一直见证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可贵精神。

3.两情若是久长时,谁不想朝朝暮暮 

 

秦观的《鹊桥仙》 

九百多年前的七月初七,北宋大词人秦观借牛郎织女的故事,挥笔写下了《鹊桥仙》,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成为七夕佳作中的绝妙之篇——如同真挚的爱情一般千古流传。织女的手艺何其精巧,她的思念何其浓郁,可是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令人徒增伤悲。如果没有经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没有饱尝一生中的爱恨情仇,没有离别的切肤之痛和相逢的泪流满面,是不可能写出这种字字传情的千古佳作的。

结尾两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让爱情升华到一种至高境界,使得这首词具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可是,仔细一想,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苦涩的自我安慰呢?两情若是久长时,又有谁不想朝朝暮暮呢?

  二、一夕看一眼:唐玄宗杨玉环的“生死恋”

中唐诗人白居易用一首乐府长篇《长恨歌》,写尽了大唐皇帝唐玄宗与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在“七夕”那个充满爱情诗意的夜晚,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长生殿约会,半夜时两人低声盟誓:在天比翼双飞,在地相携连理,天长地久,永不分离。

1.爱美人,误了大唐江山 

公元740年,杨玉环被诏进宫,不久之后正式册封为贵妃,从此开始了与玄宗食则同席、寝则同榻的专宠生活。“三千宠爱在一身”就是高度概括。有人说玄宗之所以爱杨贵妃,那是因贵妃的貌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事实上,在杨贵妃与玄宗一同生活的十五年间,对杨贵妃一直是比较专一的,可以说将其全部的感情、爱心都寄托在杨贵妃身上。他之所以对杨贵妃如此醉心,应该说,主要的原因是两人在感情上、志趣上的情投意合。

 

唐玄宗与杨玉环 

天宝十载秋,七夕之夜,玄宗与贵妃凭肩而立,因仰天感于牛郎织女重逢的悲欢场面,誓言要世世结为夫妻。其抱首呜咽的画面令人动容,于是有了白居易诗中所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佳话。唐玄宗还效仿民间,在皇宫搭建高台拜月祭双星(牛郎星和织女星),并组织宫女在月光下穿针乞巧,突出七夕节的“乞爱”和“乞巧”元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唐玄宗为了美人,的确误了江山,一场浩劫正在酝酿当中。

2.渔阳颦鼓声,声声裂心魂 

公元756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变,促使繁盛的大唐王朝由此走向衰败,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公元743年后,安禄山兼任三个地方节度使,总揽境内文武诸事,李隆基十分宠信他。安禄山来朝,李隆基命玉环的姐妹与他结拜为兄妹,杨玉环为了笼络安禄山,把这个比自己大20来岁的人认做干儿子,经常在宫中赐宴安禄山,让他跳舞以解闷。安禄山表面上憨憨的,但内心却藏着阴谋。

 

马嵬坡之变 

7月14日,安禄山统领的叛军大举攻入长安,接到密报的李隆基连夜带领嫔妃以及贴身禁军仓皇出逃。李隆基率领的逃亡队伍来到陕西境内的马嵬坡。就在这时,随行的将士突然起义反叛,当朝宰相杨国忠被乱军杀死。随后,叛乱的将士将愤怒的矛头指向李隆基最为宠爱的女人——杨玉环身上,“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已经70多岁的李隆基以泪洗面,“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3.七月七日长生殿,只为看你一眼 

回到长安,玄宗想祭供贵妃,要改葬,后因政局而罢,于是让人画了贵妃的像挂在殿中,朝夕与之相伴。对于宫中的一草、一木、一房、一院都令其触景伤情,睹物思人。“芙蓉如画柳如眉,对此如何不垂泪”。

 

舞剧《长恨歌》 

这时有个叫杨通的道士从蜀地来,知道上皇因想念杨贵妃而不能释怀,就对玄宗推荐方士李少君。李少君运用法术将唐玄宗引到太虚幻境中,七月七日除夕夜,唐玄宗在长生殿看了最后一眼杨玉环,两人互诉衷肠,抱头痛哭,相约一起共赴黄泉。“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之后唐玄宗神情恍惚,日渐消瘦,在这样孤独伤感的思念中,日渐衰老,几年就追随杨玉环而去。

  三、一别痛一世:李商隐王幼娘的“断肠恋”

李商隐与杜牧合称“小李杜”,是晚唐诗歌的代表人物,尽管一生在情场职称双双失意,但是他的诗作在千年之后依旧闪耀着灵动的光辉,能借七夕佳节将爱情诗写的如此缠绵悱恻、哀婉动人,自然和他与王幼娘的那一段刻骨铭心的“断肠恋”有关。

1.“鹿鸣宴”上,一见钟情 

 

李商隐 

公元838年,25岁的李商隐金榜题名。人逢喜事精神爽,十年寒窗终有收获,李商隐心里有说不出的兴奋。正在这时,李商隐巧遇好友韩瞻,韩瞻眉开眼笑的告诉他:“我快要与一位漂亮的姑娘王氏结婚了,我的未婚妻生得漂亮贤慧,她还有个妹妹现在正待字闺中,乳名幼娘,她生得和我娘子一样漂亮俊秀。但是,她心特别高,不是学富五车的和才高八斗的她都不肯嫁,如果你愿意我就给你们撮合撮合,不知你意下如何?”李商隐一听,莫非要好事成双,便一口答应。

按照唐代惯例,放榜次日,要宴请新科举人和内外帘官参加“鹿鸣宴”。那天,四十名新科进士乘着龙舟去赴宴,曲江池亭子两侧以及路旁,已经站满了围观的百姓。这时韩瞻指着江边不远处对李商隐说:“快看!我未婚妻和她的小妹幼娘已经来了。”顺着韩瞻手指的方向望去,李商隐便一眼就看见了幼娘,这时的幼娘也看见了他。正当两人的目光相对那一刹那,彼此的心里已经明了.......

回家后,李商隐彻夜难眠,总想着看到幼娘的光景,于是,思念之情在心中燃烧,挥笔写下一首《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2.清贫生活中,不离不弃 

 

王幼娘 

高中进士后不久,韩瞻给李商隐带来了幼娘父亲王茂元的一封邀请聘书,王茂元想让李商隐去京城做个小官。于是李商隐便欣然前往。李商隐到了王茂元府上后,王茂元也很赏识李商隐的知识与才华,后来就把女儿幼娘嫁给了他。

结婚以后,李商隐因为陷入“牛李之争”的政治漩涡,仕途依旧坎坷生活仍是清贫艰难。不久他的母亲突然去世,李商隐在悲痛之余,想把父母一起合葬,这在当时也是需要一笔很大的费用,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这让李商隐更是头疼不已。正在他茶饭不进的时候,他的妻子幼娘瞒着他把自己从娘家带来的嫁妆全部变卖了,将换来的钱全都交给李商隐。于是,他捧着这些钱心里无限的感动,妻子不仅漂亮贤慧而且还处处体贴关心和照顾这个家,于是他泪如雨下,满腹经纶的他,深情地望着妻子却不知道如何表达。

3.诗歌化作泪水,悼念亡妻 

 

李商隐黯然销魂 

就在他们在清贫中恩恩爱爱、相濡以沫之时,不幸突然降临。王幼娘突然病倒了,而且高烧不退,医生也是束手无策。李商隐听到消息,心急如焚,辞官回到家中日夜守在妻子身边照料,可是也不见好转,他的赤诚并没有感动上苍,不久后,妻子王幼娘带着遗憾永远的离开了他,这一天,正是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日子。

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李商隐心如刀割,在痛苦悲伤中艰难地渡日。又是一年七夕,李商隐含泪挥笔,为亡妻写下悼念之词《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以后的日子,他始终没有走出丧妻之痛,仕途也没有什么转变,他守着儿子和女儿走过了人生中最后的一段路,47岁时他带着对妻子的眷恋和痛苦离开了人世。“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在他的《别赋》里面说到了所有人的痛处。离别永远是一个令人沉痛的话题,如果是永别呢,更是悲痛一世的创伤。

  四、一生爱一回:李煜周薇的“亡国恋”

他容貌俊朗、才情纵横,是一代词帝,但是他耽于享乐、治国无方,亲手断送了河山沦为阶下囚;她花容月貌、天资聪颖,令君王爱不释手,但是他热衷富贵心无远谋,最终成为另一位君王的玩物,在屈辱中香消玉殒。南唐后主李煜与小周后周薇的“亡国之恋”令人唏嘘不已。

1.手提金缕鞋的妙龄少女 

南唐是一个偏居江南的短命小朝廷,虽历经三代帝王,却只维持了39年。李煜24岁即位,当了15年皇帝,和所有文人雅士一样,他迷恋词赋、笙箫、醇酒、美人。大周后周蔷先嫁入了深宫,她跟李煜非常恩爱,可惜,她身体不太好,而且习惯一有病就招娘家人进宫照料,就这样,周薇跟着父兄探望姐姐来了,姐夫注意她时,周薇刚刚15岁,就像一朵娇艳欲滴的鲜花,含苞待放。

 

绝代双骄 

有一天,宫廷内外唱红了一首《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其实,词中这个“手提金缕鞋”跑出来幽会的小姑娘,正是周蔷的亲妹妹——周薇。知道真相的周蔷的病情急转直下,至死也没再看李煜一眼。

公元964年十一月,周蔷病逝,南唐朝廷隆重治丧,李煜还悲悲切切地写祭文、立墓碑。周蔷三周年忌日一结束,李煜便迫不及待地迎娶周薇。这一年,周薇18岁,从此以后,李煜更加不问国是,整天和小周后腻歪在一起,完全忘记了外面的天地。

2.诗词唱和的短暂甜蜜 

小周后和历史上那些工于心计的后妃不同,她在政治上没有野心,只想跟自己喜欢的男人痛痛快快地过一辈子。李煜带着周薇出双入对,他俩趣味相投,作词谱曲、诗酒唱和,有青春作伴活的潇潇洒洒。李煜每有得意之作,便招文武大臣进宫喝酒,李煜作词,周后演唱,席间,玉指漫弹、朱唇轻启,周薇总能为李煜赢得满堂彩。

 

李煜和小周后 

李煜和小周后在后宫玩的很开心,根本不愿意理财外面究竟发生了什么。李煜性格宽厚,只愿意为美人和艺术献身,对于南唐今后如何发展没有兴趣,任由手下的大臣随意处理。小周后更是毫无危机意识,只是南唐宫廷中一朵肆意开放的海棠花。

公元974年,赵匡胤着手收拾南唐。

3.亡国奴,屈辱的苦命鸳鸯 

公元974年夏天,宋军终于杀过长江,直扑金陵。此时,李煜也做了必要的人事调整,但是战场上依旧连连溃败,内殿传诏徐元瑀等人居然把战报扣压起来,李煜依然醉倒在小周后的温柔乡里。第二年十一月,金陵陷落,李煜打算在宫中自焚殉国。谁知临了贪生怕死,没有慷慨赴死的勇气。

 

宋太宗赵光义 

李煜带着皇室成员及苟存的文臣武将,冒着大雨乘着十艘大船,离对岸越来越近,李煜回望旧山河,泪如雨下。小周后陪着丈夫一路颠簸,来到了陌生的北国之地汴梁城。谁承想更大的屈辱将要降临到她的身上——赵匡胤那位野心勃勃的亲兄弟赵光义,早把锥子般的目光,刺向了楚楚动人的小周后。

赵匡胤在“烛光斧影”中蹊跷地死去,赵光义登上皇位。这一年的正月十五。按规矩,小周后必须随朝廷命妇进宫拜贺,可想不到的是,唯独她被莫名其妙地滞留后宫,夜不归宿,李煜心急如焚地探听消息,他感觉到了一种不祥的气息贯穿全身。半月之后,一乘轿子把形容憔悴的小周后抬了回来,李煜呆若木鸡般地站在旁边,羞愧、悲愤、恼怒……

4.七夕夜,竟是永别时 

惊恐万状的小周后,生活在赵光义淫威之下的阴影中,成为敌人的泄欲工具,与李煜毫无尊严的活着。

 

人生如梦 

978年,李煜迎来了42岁的生日,两口子无限凄凉地守在一起。李煜回首往事,感慨万千,写了那首传世之作《虞美人》,也是他今生的绝唱: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周后想着昨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落魄,不由地轻声吟唱起来,他们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赵光义的眼睛,赵光义冷笑着,终于动了杀机。当天晚上,赵光义派人赏赐给他一杯御酒,酒里掺了致命的牵机药,就这样,李煜眼泪汪汪地死在了惊恐万状的小周后怀里。

这一天,是公元978年的农历七月初七!

李煜死后,在送葬队伍里,小周后披麻戴孝,泪流满面。对李煜来说,死,是一种解脱,从此逃离苦海,结束屈辱。对小周后来说又何尝不是呢?三个月之后,小周后追随李煜香销玉殒了,那时,她刚刚年满28岁。

  结语

柔情似水千般好,佳期如梦匆匆过。苦恋之后的离别,两颗心零落如雨,怎能不令人心酸,恋恋之情,已至于极。如果没有经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没有饱尝一生中的情深似海,没有离别的切肤之痛和相逢的泪流满面,怎能写出字字传情的千古佳作。

走进古诗词中的七夕,心底油然生出无限的敬畏之情。(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更多精彩,请点击 http://culture.kaiwind.com/

分享到:
责任编辑:友其